1、从自然科学发展的视角分析和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进历程。
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他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生物学家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
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
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等。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
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从科学技术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分析克隆人引起广泛争论的原因。
⑴克隆技术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⑵科学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将其归纳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
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科学技术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考虑和评价科学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与满足某种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指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第一: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科学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危机。
克隆技术产生于二十世纪末期。
1997年,爱丁堡罗斯林研究院以威尔穆特博士为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复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羊“多莉”,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从此,克隆技术以不可遏制的势头发展,克隆技术具有潜在的医疗价值,但同时“克隆人”研究也逐渐的出现,因为这涉及到基本伦理道德中的不伤害原则、自主原则和平等原则,也给人们的
观念带了直接的冲击,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由此可见,科技的社会价值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科技,将科技运用于那些地方。
例如,核技术的发展,用于战争,对人类而言就意味着灾难;运用于能源的利用,对人类而言就是福祉。
科技本身不是判断其价值的标准,关键在于运用科技的人。
克隆技术,用于医疗可以减轻人类的病痛,用于克隆人就会给人类观念带来巨大挑战。
从本质上来看,科技是生产力。
人类对科技的认识,包括伦理道德中对科技的认识,阻止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技的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多地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减少损失;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科技并不是单向的决定着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最终意义上说,必将有利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
决定道德这一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劳动者能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推动着人类道德的进步。
3、结合自然辩证法所学知识,说说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⑴应该给创新足够的空间。
研究生入学后,在确定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时,就考虑创新的可能性和空间.如果方向狭窄或不够前沿,创新就比较困难。
作开题报告时明确预计创新点在什么地方。
制定计划、培养方案,确定培养方向、论文题目等,始终把研究生的创新作为重要内容提出要求,同时也鼓励研究生提出与导师不同的观点。
研究生课题研究应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
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创新。
创新有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不能要求所有创新都是在理论上创新。
写论文必须依靠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强调对第_手资料的研究利用。
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本身就是新的东西,再加以整理提炼就可能成为新知识,知识加以应用才可能形成新的生产力。
⑵夯实基础知识。
拓宽学术视野把知识的学习与未来的实践更好地联系起来。
要有意识安排一些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杰出成就的著名学者、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和指导研究生经验的知名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了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尽快了解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高、精、深的要求。
有的导师对结束课程学习阶段的学生要求不定期在学科组内部作读书报告,鼓励学生自学新的理论知识,包括与毕业论文不同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这种有助于学生不断吸取新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做法值得提倡。
加强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
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新的理论和新的观念,不应该是简单的埋头自学,应该善于与他人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常常能激发出新的思维、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⑶鼓励自由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研究生学习阶段与本科阶段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再是死记硬背已反复验证的非常成熟的知识,诸如定理、定律等等,而是要运用学到的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实践,所谓研究就是探索未知,在前人基础上,对某一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化认识找出其规律性,或验证某一假设是否正确,或对自己提出的学术见解进行论证等。
总之,通过研究希望获得创新甚至原始创新的成果。
研究生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来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换言之,从研究中学会研究。
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对科学问题敢于想象,大胆创
新,深入探索。
就“能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研究机会”的问题,笔者随机询问了一些研究生导师,得到的答案普遍是:很难做到。
现在各研究院所的导师们都愿意招收研究生,重要动机之一是学生可以承担许多课题实验内容,有助于完成自己繁重的科研任务。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的科研院所科研任务多、经费充裕,新的人事改革制度却硬性要求精简人员编制,在科研任务量增加、编制人员减少的现实情况下,研究生成为最适合的廉价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