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五年级阅读带答案

小学五年级阅读带答案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这一天晚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知道我看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的动人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要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大概( ) 羞愧( ) 悔恨( )2.用“‖”将这段话分为三层,并写出每层大概意思。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3.《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除其外,另外三个分别是、、、。

4.从这段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囫囵吞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冠李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没有人喝彩的工作(1)有一天,我从学校里跑出来,流着泪,很伤心(的地得)走回家。

(2)妈妈抱着弟弟,站在门口。

弟弟向我招手,妈妈亲切地微笑着,欢迎我回来。

(3)但是,我那带着眼泪的脸,使妈妈很惊奇。

她连忙拉着我的手,一边走进去,一边问我说:“为什么这般伤心?”(4)我一边抹(mā mǒ)着眼泪,一边呜咽(yè yàn)道:“妈妈,我想要做的事,老师总不让我做呀!”“到底是什么事?”妈妈温和地问我。

(5)“学校开家长会……要演节目……但是老师不让我当主角(jiǎo jué),却只要我在后台工……工作!那小龙平时很不爱文艺,这次反做了!”我呜呜咽咽,连话也说不清楚。

(6)妈妈伸出手来,要我看看她戴着的手表。

(7)“云,你看,这手表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妈妈一面擦干我的眼泪,一面温和地问。

(8)“那是一块玻璃,两根指针。

”我回答说。

(9)妈妈把弟弟放在一旁脱下手表把表壳打开又问我说你看里面是些什么(10)是小齿轮和螺丝这时我完全忘记了我的伤心事(11)妈妈继续说:“当表的指针不走,或走得不准的时候,别人就会说‘这表是徒有外表’。

可是怎样才能使它会走,并且走得准确呢?就得靠这些小齿轮和螺丝,也就是这些别人看不到(的地得)部分。

”(12)停了一会儿,妈妈又望着我意味深长(的地得)说:“这是没有人喝(hè hē)彩的工作,但却是重要的,而且是不能够没有的工作。

”(13)我忽然明白过来,心里便觉得很轻松,很快活了。

1. 划去括号里不适当的字词和拼音。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喝彩()a.颜色b.称赞夸奖的欢呼声c.花样; 精彩的成为d.指负伤流血B.虚有其表():a.空虚b.空着c.因内心惭愧或没有把握而勇气不足d.徒然;白白的e.虚假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须有外表:意味深长:4.仔细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句中的“这”是指:(2)句的含义是:5.给短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6.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7.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3.奇迹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华出众他20岁开始发表作品刚刚29岁就创作了轰动法国文坛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后又创作了一系列戏剧诗歌小说可正当他才华横溢时心脏病发作了看着40岁的雨果发青的脸色,沉重的喘息,人们惋惜万分。

∥雨果并不悲观,他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体育锻炼。

他每天清晨外出散步、作操,接着跑步、游泳……雨果的健康状况慢慢好转,体质逐渐增强。

他又获得了精力,重新拿起笔,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直到晚年任创作不懈,60岁时创作了《悲观世界》。

80岁那年写成了《笃尔克玛》。

雨果活了84岁。

看到雨果得了心脏病却成了长寿者,人们惊叹不已:“真是个奇迹!”∥奇迹怎么来的呢?生命在于运动,进行体育锻炼!∥1、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分)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3分)逐渐()悲观()增强()沉重()3、请概括出短文第二段的段意。

(3分)4、短文通过记叙身患重病的雨果的事,说明了(3分)4.羊吃草的启示我家后面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那是我小时候放羊的地方。

太阳隐去了羞得通红的大圆脸,偏南风吹来五彩缤纷的晚霞,这是夏天里最怡人的时刻。

夏天的傍晚是羊吃草吃得最欢的时候,瞧,那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像世界上没有事能使它分心似的。

它把嘴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了,鲜嫩的青草一根接一根地被扯断了送进嘴里。

长长的羊嘴巴一歪一歪的,永不怠倦地咀嚼着。

几只羊吃过了草,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

胃里没有消化的草茎、草根,这时又被送入口中,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从中吸取教益那该多好呀我们的学校不正像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吗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是否像羊吃草一样专心致志呢珍惜大好时光呢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得清“土香草”和青草吗?特别是羊吃草那种一丝不苟、不厌其烦,永不怠慢的精神,同学们做到没有呢?新的知识学完了,对那些不理解或消化不透的“草茎”“草根”是否经常“翻草”、反复咀嚼,直到完全消化为止呢?我不止一次地观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琢磨上面这些问题。

要是我们在学习中能像羊吃草一样,那还有什么知识学不好呢?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空格里。

(3分)(1)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2)不嫌麻烦。

()(3)永远不知疲倦地努力工作。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一丝不苟:2、在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

3、用文中的句子解释羊吃草过后的“翻草”现象。

(2分)4、文章最后一句话属句式。

如果换一种说法使意思不变,该怎么说?(3分)5、作者把“我们的学校”比作把同学们在学校的学习比作把“草茎”“草根”比作把“翻草”比作6、作者讲要分得清“土香草”和青草,其实要我们分清的是什么?(2分)7、你从“羊吃草”中得到的启示是:(4分)5.母爱超越生命的爱我所做医学实验中的一项,是要用成年小白鼠做某种药物的毒性试验.在一群小白鼠中,有一只雌性小白鼠,腋根部长了一个绿豆大的硬块,于是,它便被淘汰下来.我想了解一下硬块的性质,就把它放入一个塑料盒中,单独饲养.十几天过去了,肿块越长越大,小白鼠的腹部也逐渐大了起来,活动显得很吃力.我断定,这是肿瘤转移产生腹水的结果.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小白鼠不吃不喝,焦躁不安起来.我想,小白鼠大概寿数已尽,就转身去拿手术刀,准备解剖(pōu puō)它,取些新鲜肿块组织进行培养观察.正当打开手术包时,我被一幕景象惊呆了.小白鼠艰难地转过头,死死咬住已有拇指大的肿块,猛地一扯,皮肤裂开一条口子,鲜血汩汩而流,小白鼠疼得全身颤抖,令人不寒而粟.稍后,它一口一口地吞食将要夺去它生命的肿块,都伴着身体的痉挛.就这样,一大半肿块被咬下吞食了.我被小白鼠这种渴望生命的精神和乞求生存的方式深深感动了,收起了手术刀.第二天一早,我匆匆来到它面前,看看它是否还活着.让我吃惊的是,小白鼠身下,居然卧着一堆粉红色的小鼠仔,正拼命吸吮(shǔn sǔn)着乳汁.数了数,整整10只.小白鼠的伤口停止了流血,左前肢腋部由于扒(bā pā)掉的肿块,白骨外露,惨不忍睹.不过小白鼠精神明显好转,活动也多了起来.恶性肿瘤还在无情的折磨着小白鼠.我真担心这些可怜的小东西,母亲一旦离去,要不了几天它们就会饿死的.从这以后,我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鼠盒前,看看它们.看着十只渐渐长大的仔鼠没命地吸吮着身患绝症、骨瘦如柴的母鼠的乳汁,心里真不是滋味.我知道,母鼠为什么一直在努力延长自己的生命.但不管怎样,它随时都可能死去.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在生下仔鼠21天后的早晨,小白鼠安然地卧在鼠盒中间,一动不动了.10只仔鼠围满四周.我突然想起,小白鼠的离乳期是21天.也就是说,从今天起,仔鼠不需要母鼠的乳汁,可以独立生活了.面对此景,我潸(shān)然泪下。

1、在文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划“―”2、写出下面两个成语在文中的意思。

不寒而栗:惨不忍睹:3、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填空。

(1)我收起了手术刀是因为()。

(2)小白鼠忍受巨大的痛苦吞噬肿块保存生命,为的是()。

4、“小白鼠安然地躺在鼠盒中间,一动不动了。

这里的“安然”的意思是()。

小白鼠“安然”的原因是()。

5、为什么说小白鼠表现出来的母爱是超越生命的爱?6.忆读书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予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定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咬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同时,我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