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八、加与减(二)
7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九、
统计
4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观察物体
3
1、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4、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
加与减(三)
6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发展提出问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认识物体
2~3
1、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2、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3、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二下
一、
除法
5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3、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在具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境中的估计意识。
八、
除法
8
1、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2、能运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除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九、
统计与猜测
4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统计意识。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六、
除法
8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五、
周长
6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六、加与减(一)
12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
4、在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三、
千克、克、吨
6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重量。
2、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体会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二、混合运算
6
1、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到混合运算有一定的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二、
比较
6~7
1、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
加减法(一)
15~18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七、认识图形
6
1、结合生活情境,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测、比较、测量、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5、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2、认识统计表和图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作出简单的预测。
三上
一、
乘除法
8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米和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
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
加与减(一)
10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一下
一、
生活中的数
5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与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等。
二、
观察与测量
4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4、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
方向与位置
4
1、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七、加减法(二)
15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
4、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5、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
有趣的图形
8
1、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它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六、时、分、秒
5
1、通过学习时、分、秒的知识,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3、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七、乘法口诀(二)
7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2、会编制6~9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记忆6~9的乘法口诀。
八、认识钟表
2
1、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
习惯。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培养观察能力。
九、
统计
2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八、
统计
3
1、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获得及整理过程。
3、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上
一、数一数与乘法
5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