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以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为例

对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以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为例

对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以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为例
摘要:通过多次实地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准确量化数据,深入分析。

该篇调研报告从个性发展、情绪情感与行为规范、社会适应三方面对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估,反映出的较多问题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普遍性。

关键词: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情绪情感与行为规范;社会适应
在对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子女总体心理健康程度令人担忧,如恐惧、焦虑、自卑、胆小等,但是也存在着某些很好的心理特质,比如独立、体谅他人等。

本调查报告主要从个性发展、情绪情感与行为规范、社会适应三个维度对服刑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分析。

一、个性发展
1、优势
快乐感受性强。

在个性发展中,服刑人员子女较其他同龄人对比而言,相对独立与成熟,考虑事情较周全,生活快乐、幸福的标准较同龄人低,更容易因为简单的事情感到快乐和幸福,能更好的获得快乐感和幸福感。

尽管儿童村的环境有些恶劣,设备较落后,生活水平低于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但96%的儿童村服刑人员子女认为在儿童村生活的很快乐,100%的人满意在儿童村的生活。

抗挫折能力强。

他们的抗挫折力较同龄人强,在调查中发现,如果自己受委屈自己忍着的子女较多,占68%,如果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多数自己承担,不向他人倾诉,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们的抗挫折力和承受力较同龄人强。

2、缺陷
在对服刑人员子女的调查中发现,服刑人员子女有着较多的性格缺陷,令人担忧。

(1)情感脆弱,缺乏安全感。

在未成年子女中,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依恋父母,普遍缺乏安全感。

具体表现在70%的子女常常思念父母,57%的子女会因为恐惧与不安导致失眠。

而在子女过分独立的同时,也证明了一种不安全感的存在,他们不愿意信赖他人,更青睐于自己承担所有问题,害怕被骗和被伤害。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90%的人愿意和朋友分享快乐,但是在面对痛苦及不开心的事情,58%的人更倾向于自己承担,68%的人自己承受委屈,不愿向朋友、老师倾诉,对他人缺乏一定的信任。

(2)自信心受损,易于自责。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自信心受损,开始不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其他正常的孩子。

在事情的归因方式中,较难做到外界和内部归因的和谐统一。

多数孩子在事情失败后,容易将失败原因归于自己,或者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完全不负责任,将过错基本归于他人。

(3)性格内向、孤僻。

在对儿童村的服刑人员子女的调查中显示,服刑人员子女很少进行主动的交往,32%的调查者会害怕陌生
人,9%的人甚至觉得很被动,没有任何感觉,有些麻痹。

68%的调查者显示,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自己忍受,不与他人交谈。

(4)自我掩饰性强。

问卷显示,在交往中,与同龄儿童相比,服刑人员子女更容易说谎,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赢得大家和老师、爱心妈妈的喜爱与关注,另外一个则是为了避免惩罚,自我掩饰。

在儿童村长期形成的救助体制中,经常有爱心人士来看望儿童村的孩子,儿童村的孩子在不断应对各种外来人员时,渐渐表现出一种潜在的掩饰性。

(5)较敏感,受他人影响大。

服刑人员子女受父母入狱的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内心变得脆弱敏感,73%的人容易因为小事影响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生气。

在平日的生活中,对他人的话语过度在意和过分敏感,常常认为其他人的言语和行为与自己相关。

二、情绪情感与行为规范
1、优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服刑人员子女在儿童村或自身日常学习中,逐步掌握各种行为规范,如主动让座的和观望让座的比率共达97%,等绿灯过马路的比率达77%,捡到钱上交的占97%,行为习惯较好。

2、缺陷
问卷同时也显示,还有小部分的孩子不能达到社会规范的标准,不能按标准伦理等知识进行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同时也存在某些心理行为的障碍。

(1)情绪情感表现
情绪淡漠。

据调查,儿童村的孩子在情绪上表现的较为淡漠,对很多事情不太关心,多数时候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主。

对他人的生活也不太关心,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多以个体为主,在闲暇时刻,自身更倾向于自己做一些较安静的活动,如看书、发呆,与其他正常同龄人相比,与同伴交往的频率与时间较少。

情绪不稳定。

此类特殊儿童的情绪不太稳定,波动较大,易受小事的影响。

问卷显示:73%的儿童因为小事生气,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怖的情绪,82%的服刑人员子女偶尔或者经常焦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反复行为,57%的服刑人员子女因为害怕或思念失眠,受恐怖情绪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情绪的变化较大,有时候喜怒变化无常。

情绪的内隐性。

据调查问卷和访谈,服刑人员子女的快乐情绪易于表现出来,但是他们的不开心的情绪68%自己承担,较少的向同伴和朋友、老师反映出来,爱心妈妈谈到,她们关爱这些特殊儿童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扑捉她们内心掩盖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否则很难发现他们的情绪变化,但在儿童村中寄养的子女较多,很多时候很难关注到每一个人。

(2)行为表现
在对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服刑人员子女受自身父母影响或外面混杂人员影响,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偷盗、欺骗等。

不良行为习惯:据儿童村的老师描述,在来到儿童村的服刑
人员子女中,有些因为父母犯罪的缘故,在来到儿童村的时候沾染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有些父母是小偷,在来了之后,短期内也改变不了其偷盗的行为,有些儿童在救助者来帮助他们时也曾偷盗救助者的钱物。

长期下去,可能形成犯罪倾向。

攻击性行为:儿童村的服刑人员子女缺乏安全感,会对同伴、社会群体有较强的攻击性反应,在遭遇到他人的虐待时,2%的子女会予以还击,在同伴的相处之中,会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三、社会适应
1、优势
在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的生活,较少的提出无理的要求:在生活上,服刑人员子女生活独立性强,据儿童村老师的反应,他们在生活上,除了年龄较小的服刑人员子女以外,基本能实现生活自理,不需要老师担心。

在学习上63.7%子女在学习上能保持中等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动机,在他们所需要得到的东西中反映,他们渴望得到书籍、学习资料等,在成就动机的考虑上,他们长大后想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舞蹈家、设计师,很多人希望考取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

2、缺陷
在社会交往上,他们表现出较强的胆怯性,70%的子女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在社会交往上不积极主动,对待他人不信任,同时也有迎合、顺应他人等的行为表现,在主动性上而言,他们交往的主动性低,在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学习
在学习上,尽管表现出中等的学习动机,但是在学习的效果上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大部分学生成绩中等偏下,部分学生采取放任学习的方式。

他们部分人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但是在具体生活中,努力程度欠缺,效果不佳。

(2)社会交往
在社会交往的方式上,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交往的内容是有选择的,跟同龄孩子相比,在交往内容的选择性上更强。

在社会交往中,他们与同伴的交往,分享快乐和分享好东西的比率高,48%人要找好朋友一起分享好吃的,90%的服刑人员子女会和朋友分享快乐,但是在倾诉痛苦上,70%的人选择自己承担,不愿与他人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

比同龄人更渴望树立良好的形象,较少表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是采用迎合他们的方式作答,人际交往中有较多的掩饰性,个人本身具有多面性,长期如此,容易导致内心的虚伪,掩饰自己的问题,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3)社会歧视使其身心受损
在社会环境中,服刑人员子女大多受到歧视,他们生活在歧视中,害怕他人的眼神,害怕与非同类的群体进行交往。

在与其他服刑人员子女进行交往时,有归属感,但是在与其他群体进行交往时则表现出恐惧的情绪,有一定的社会交往障碍。

在一部分社会群体中,由于自身观念的问题,他们对此类子女存在偏见,对他们十分冷漠,不予理睬,严重挫伤了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交往积极性和他们自身的
自信心,在与社会群体进行交往时,他们采取逃避等方式。

四、调研总结
根据对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的调查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子女在生活中独立性强,但是同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内向、焦虑、胆怯、恐怖等,他们敏感、情绪易波动。

在社会交往中,他们缺乏自信,渴望被尊重,社会适应性差,在社会交往中处于不利位置,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在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中,受个人、学校、家庭的影响大,个人性格特征、社会的观念、家庭教养方式、受教育情况等都对心理问题起着较重大的影响,个性的内向、脆弱,家庭的破裂导致了他们在社会交往中自我认知出现失衡,自我价值感低,加之社会的歧视和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导致了他们更胆怯、孤独,心理问题愈发严重。

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应该受到社会的积极关注,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