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味的“相声、小品”艺术

变味的“相声、小品”艺术

变味的“相声、小品”艺术(一):演员学驴叫《曲苑杂坛》,汪文华推出“新星”,此“星”之所以好生了得,是因为拥有一绝技——擅学驴叫。

万军点评:真乃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就曾言喜剧演员黔驴技穷,但仅是比喻而已,未与其驴搭上关系。

而这一次却真令我大开眼界——那“星”学起驴叫真是嘶鸣震天,忒也地逼真。

若处荒山峻岭,你绝不会怀疑不是真驴所发之声。

一般而论,别出心裁的东西总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回《曲苑杂坛》的创举却令观众之一的我感到痛切的辛酸——为演员,为主持人,更为我们死掉的艺术。

不知大学驴叫的演员心中是否如动物般欢快,但我以为,倘若人的大脑沟回像动物那么平坦,会是多么省事。

因为若如此,就不需要幽默,而只是如驴般打几个滚、如猴样翻几个跟头也会笑出眼泪,岂不是优哉游哉?当然“星”们也自有一番苦水,即使采编下来作成相声,能否登上“大雅之谩保克堑p耐ヌ弥匣崛堑谩岸院湃胱闭卟宦觳还芊梗?br>《曲苑杂坛》“新星”的遭遇,也许被余秋雨及赵本山夸赞不已的二人转的演员会嗤之以鼻,根本不放在眼,因为你有所不知,二人转已经开始拿自己的爹妈开涮。

你以为学驴叫不易,他们却已经开始了互扇耳光的表演!原声带:————“阿姨、大叔,再给点儿掌声好不好?”“大爷、大妈,我怎么听这掌声稀稀拉拉的?我学的不像?再来,-------哇嗷------------”(二)看谁还笑得起来一个傻小子因突然不会笑了,被其奶奶领到高“大夫”开的诊所看病,医生们卖傻充愣,出尽各种洋相,也没把那傻小子逗乐。

最后还是高“大夫”高明,他诊断为“相声胳肢后遗症”,得出结论治此病得“以毒攻毒”,于是拿了一把刷子刷那傻小子的脚底板儿,傻小子这才笑了出来……万军点评:这是高英培、李金斗、阎月明等合作表演的一个群口相声(也可叫小品)。

很显然,这是相声演员们的一种自嘲,虽然有点儿夸张,却也真实反映了这门传统艺术在当前的尴尬处境。

相声已是如此没落,以至于专门逗乐的玩意儿反而快把人给“逗”哭了。

高“大夫”诊断傻小子“失笑”的病因是”相声胳肢后遗症”,也是蛮形象的,不是吗,看现在各种晚会上那些相声演员上蹿下蹦、鸡飞狗跳的架势,真的是只差把手直接伸到观众的胳肢窝里去了。

每次在电视上看到这种叫花子讨饭般的相声,我都不得不拿起遥控器另选频道---不是咱胳肢窝里有狐臭,而是被挠多了,麻木了。

——“你看,我像不像你爹呀?”(三)相声不能靠网站、祖宗吃饭姜昆走在时代前沿,做起主持人、办起新网站了。

“相信再过两三年,我们的中国相声网、名人网一定会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通向世界的一个桥梁,一个通道。

”万军点评: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不说姜昆办网站可能是“玩智丧志”,但要明白,在网上读、看、听相声,肯定不是网迷或相声迷的最佳选择。

相声的式微,当然有环境问题、客观原因。

从受众这头看,富起来的人们浮躁了,也难以静下心来听一段相声了。

相声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最大的原因是自身的原因。

推陈不出新,与时不俱进,这问题难道不严重?不久前出的《相声名家名作精选》一张光盘,收录的还是一些上上个年代的“经典作品”。

而从“以人为本”的眼光看,创作人才缺乏,表演人才老化,萎昆也快变成侯宝林了,如此这般,怎么着?————“你等着啊,我给你拿手纸去!”(2004相声大赛台词选粹)(四)相声流行“四不象”道路发生意外而拥堵,由朱军扮演的新郎急得团团转,而由周涛扮演的新娘不但不帮着想办法,还在旁边一个劲地催促,并威胁错过了时候,这个婚就不结了。

节目的最高潮处是周涛扮演的新娘撅着个小嘴,气呼呼地问现场观众:你们说,这个新郎我该不该抽?现场一阵欢腾,观众发出大声回应:“该抽!该抽!”在“众望所归”中,新娘抽下了这一巴掌。

万军点评:可见,该“相声”的创意就是要以女性的任性甚至暴力以及男性的忍让、懦弱来吊起观众的胃口,烘托现场气氛。

但是这不伦不类的表演却令人愈发倒了胃口。

现在的相声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

穷则变,变却未必通。

2004年相声为了生存下去,在形式上玩出了花活,“四不象”节目大行其道。

一度在舞台上形成了“小气候”.在“四不象”的旅途中,冯巩走得最远。

他在和周涛等主持人合作的这个“相声”《让一让世界多美好》,是“四不象”的典型代表,只可惜在“四不象”的路上走得太远,回也回不来了。

相声是一门最大众化的艺术,如果不是聋子,我相信都能听得懂,甚至可以说,相声是平民的乐子,如果平民不听,相声似乎可以争取另一拨有钱的人当作听众,可是,人家有更好的去处,秦楼楚馆,舞使歌伶,纸醉金迷的时辰,傻瓜才听你的相声……人家两只手还不够用,所以你也就别再奢望人家去“左手打了右手下下,右手打了左手一下”地为你捧场。

原声带————“就这德行,还玩鹰呢?”(五)一个精品也没有2004春晚备战阶段,尽管导演组已经有十几小品的本子,其中却很难找出一个精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连我们自己看了都笑不出来的东西,观众怎么能爱看?”万军点评:现在我们不得不继谈相声的没落后又谈小品的出路问题了,小品的境况到了如此惨境,根本症结在哪里?我不相信“一个精品也没有”的症结出在演员本身。

“伯乐”的问题大得很。

精品之所以难产,全在于一个创造精品的环境如何。

小品作为最受大众宠幸的娱乐手段,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文艺手段。

但是小品的走向却与垂死的相声一样,越来越向一种“猴样艺术”发展,这粗制滥造的背后是思想贫乏、趣味低级。

这些东西对于社会精神气质而言构成严重污染,究其根源,在于小品缺乏一种起码的人文关怀,偏离了人文精神,小品的文化价值取向加剧媚俗和趋众,理性追求和人文关怀日渐单薄,小品的庸俗化和商业化愈演愈烈。

于是乎,“猪栏理想”(过把瘾就死)发扬光大。

——两个演员打情骂俏,一人的半个后背露出来了,一个还顺着另一个的腰带往裤子里扇风……(六)男人争演老太太赵本山最初是以“天下第一瞎”走红,后来又以模仿老太太叫绝,自赵本山一出《小草》打响后,华夏舞台,已经地无分南北,人不分门派,出现了一个男人争演老太太的热潮。

万军点评:看着舞台上那些踉踉跄跄的“老太太”,如果不是演出结束后的“起底”,你绝对猜不出他们竟是大男人所扮。

赵本山的成功,令那些同伶的大男人们看到了一条后尘之路。

于是,争演老太太就成为艳羡的法宝。

恐怕在任何国家的舞台上,“老太太”这般受宠也是少见。

且不说模仿离真正的艺术创作还远着,单就惟妙惟肖至极的“男人老太太”精气神儿来论,难道不值得我们特别玩味一番吗?现实中的老太太无疑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他们是伟大的母亲。

而“男人老太太”则不同。

不是说男人就不能演“老太太”,作为一个演员当然是演什么都象什么才好。

但凡是稀奇的景致,变成了泛滥的俗景,或非此不可,则还是有些“问题”在里边。

现实中,如果说一个男人很象老太太,谁会以为这是褒奖之辞呢?这里有一层意思很明显,就是说这个男人最起码的阳刚气不足。

综观这些小品舞台上的“形象”,哪里寻得见“男人”的身影?不论是赵本山版的“老太太”,还是五湖四海版的“老太太”,观众缘倒是有,就是不见软骨以外的魂魄。

可是,这帮人一点都不以为自己蠢,他们的感觉好极了,还在不断地扮演老太太。

原声带:——“她说我长的没气派,越看越像老太太”。

(七)惟妙惟肖软骨病《南北笑星火辣辣》的男笑星们在扮演老太太,《天天90分》的男笑星也在扮演老太太……万军点评:打开综艺类节目,你随时都可以看见由一个大手大脚的男人扮演的、穿着中式大襟衣服、头戴旧式的黑条帽子、踮着脚尖走路、捏着嗓子说话的假老太太,头一次看见这种舞台形象是有些可笑,后来反复出现,感觉就有些贫了。

“男人老太太”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的“病症”是“软骨病”。

一方面模仿者的目的是什么,另一方面观众作为接受者想看到什么,这两者对上位了吗?现在有个性、有特色的舞台形象人太少了。

表演者良莠不齐,尽管有的表演者竭尽全力表面上风风光光,实际上是慌慌张张。

就象《综艺大观》的主持人好象都要学倪萍的风格,特别煽情,让人起鸡皮疙瘩。

中国演员与主持人缺少真正的幽默感(不乏噱头与滑稽),这是大家的共识。

幽默闪烁着思想与智慧的火花,但并不是些假大空、高大全的东西,它既与浅薄相克,更远离虚伪。

但是如今舞台,却正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浅薄的噱头,就是虚伪的煽情。

这也是近几年来文学患了软骨病的缩影。

湿嗒嗒、黏腻腻,沉浸在虚幻的在小资情调和致幻式的自我欣赏中,我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面对韩风日雨、风花雪月、武侠玄幻、偶像言情,我们乐此不疲,对恰如黄钟大吕般的振聋发聩之声反倒不习惯了,这也恰恰说明我们的文艺界该好好反思了———我们一点也不拒绝轻松,但我们更需要深沉的力作。

原声带:————本老太太说了,这咋这么好呢?(八)驴唇不对马嘴《好人不打折》一条围巾扯上了做人的原则;《外乡打工人》该结束了硬是又拿出个装烟丝的情节;《兄弟》非要在最后让两个根本就不挨着的人成异姓兄弟……万军点评:“驴唇不对马嘴”的小品疯长,胡扯正成为一种创作势头。

小品现在和今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观众品位提高”所带来的,而恰恰是“演员品位还不够高”的表现。

观众希望通过看电视“娱乐一下,轻松一下,痛快地笑一笑”,这当然“不算太过分”。

但粗俗无聊激发的傻笑,不比智慧幽默引发的由衷之笑。

让人们笑得更健康一些,不但不影响,还会强化电视的娱乐功能。

这跟是否“忧国忧民”无关。

人们不打算要求电视造就精英或战士,但总不希望它制造白痴吧。

原声带:—————“艺术和卖艺的地方不一样。

一个在路边,一个在演播室!”(九)总要糟蹋一个角色小品里总要糟蹋某一个角色,以讲粗口为能事,有意无意地抬高骗子和骗术,从而赚得笑声……万军点评:我们当然没有什么x片,也没有“无上装播报”,但电视里某些并无必要的床上情节,某些主持人的着装、神态、做派、语言……也大有俗不可耐者,看了叫人难受欲吐,丝毫也体会不到所谓的“亲和力”。

咱们很多电视娱众节目,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从海外或港台趸来的三手或四手货。

一个东西,比如什么“荧屏速配”,一家趸来,万家紧跟,一窝蜂,弄得沸沸扬扬,直至把它炒滥、炒碎、炒死,才能塌实一阵儿。

它的收视率一度也颇高。

但是,把细腻的感情几乎变作市场交易,这交易速至、速配,因而必然速死,离鄙俗还有多远?原声带:————“老头子你真行,把这个家伙忽悠瘸了!”(十)失去痛感只剩油嘴滑舌“北京人称呼别人爱带‘子’字儿。

姓李叫‘李子’,姓刘叫‘刘子’。

那要是姓侯呢?姓罗呢?要是姓孙呢?”……万军点评:这样的段子肯定会赢得笑声,但你说它配叫幽默吗?充其量是油嘴滑舌。

照这个势头发展,小品时代已频临死亡。

小品时代是否频临死亡,首先并不取决于“技术原因”。

有的小品虽然也得了一等奖,但含金量显然不足。

小品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这种尴尬最主要的根源是小品与相声一样,失去了痛感。

“痛感”是一种境界,凡是真正的艺术,都应具有这种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