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

02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一、“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

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

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一)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当议》指出,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以及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

苗普生《文化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

(二)关于民族地区国家认同。

陈季君《论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认为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李治亭《清代满汉民族认同与“互化”的历史考察》指出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满化”与“汉化”在内的满汉“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互化”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

满汉融合,实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

程妮娜《天下·国家·边疆民族》指出“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基础是政治统辖,然后才是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因素,不可颠倒与混淆。

(三)关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马大正《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18 世纪土尔息特蒙古东归壮举的启示》通过考察土尔息特东归的历史,指出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

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

纵观历史,当统一形成共识然而阻力重重之时,文化认同的力量更能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李振宏《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的核心是文化认同》指出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

人们悟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要判断依据。

韩震在《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中指出,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

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近年来,全国卷试题命题用语中也多次出现“民族融合”“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词语,典型试题如下: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3.(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5.(2016·海南单科·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6.(2012·海南高考·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7.(2017•广东梅州一模,27)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 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

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 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答案解析】1.【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与文化认同【解析】试题围绕主干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展开,所涉及的三个封国,分别位于今天的北京、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南,这些地方相隔较远,但总体上位于东方,是原来殷商文化的分布区,与来自西方的周文化不同。

因此,将周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有助于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

所以正确答案是A。

而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才是直接控制,所以选项 C 错误。

题干中没有涉及B、D 两项的内容,故不选。

【答案】A2.【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礼乐制【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 项正确,A、B、D 项错误。

【答案】C3.【解析】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 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 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 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C4.【考点】清代乾隆年间大陆移民入台安居繁衍【解析】自明末以来,随着台湾回归祖国,大量福建民众移民台湾寻求生计,这些移民在台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安居乐业。

按照我国传统的宗族观念,叶落归根或者说与祖先在一起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便是大量已移居台湾的民众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原因。

A 项不仅提到族谱编修的问题,而不是题干所要表达的,故错误。

B 项符合对题干的分析,故正确。

C 项不符合史实,内地宗族整体迁移台湾,不能说开始于乾隆时期。

D 项不仅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合。

【答案】B5.【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反思传统伦理思想【解析】由“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即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是重男轻女的表现,与男女平等不符,故A 项错误;对古代女性的评价更多强调有德,反对有才,与德才兼备不符,故B 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 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没有谈到自身的权益,故D 项错误。

【答案】C6.【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 项正确;A 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 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 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答案】B7.【解析】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并没有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诗中用戏剧性的手法阐述了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局势、中国处境、救亡图存、大同理想等,故A 项错误;诗中提出“四大文明古国”,通过古今中国的地位落差,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故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故C 项错误;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梁启超借此改良家国,实现表达民族复兴的愿望,故D 项错误。

【答案】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