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言积累能力的培养
摘要:
培养小学生语言积累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课,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会略读、浏览、精读、赏析,并能根据不同文体和不同阅读要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自主积累好词佳句、美段名篇,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语言积累能力,并迁移到课外,逐步改变盲目的课外阅读现状,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课外阅读真正使人终身受益,并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言积累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
围绕这个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大量的优秀诗文,养成收集、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重视语言积累,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任务正确认识的结果。
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重视语言积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对于清除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如何通过语言积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课题。
重视语言积累,是对我国语文学习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学者都颇为注重多读、熟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要多读、熟读,多积累。
(一)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
目前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语文素养提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课堂教学量的分析讲解、问答交流,削弱了学生读书的热情,造成输入少、积累少、语言营养不良。
2、各种练习花样翻新,读整篇文章、整本书的时间少。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替代了阅读大量书面语言的实践机会。
4、生活节奏加快,学习门类繁多,学生用于读书,感受书面语言的时间少。
基于上述四种情况的出现,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达不到一定的数量,也没有一定的质量,在平时习作和口语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语汇贫乏现象。
同时,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积累也缺乏必要的研究。
具体表现在:
1、记忆机械,不重情趣。
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
学生把它当成一样简单识记、被动抄写的作业来完成,缺乏主动性和灵活运用的创新意识。
2、注重容,忽视方法。
老师对学生的积累指导偏重容的扩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更缺乏方法的引导,因而,学生信马由缰、囫囵吞枣地摘抄了一些似懂非懂的东西,不能达到语言积累为写作奠基、服务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培养小学生语言积累能力的目标
针对这些现状,应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在培养小学生语言积累能力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得法于课,得益于课外”。
即在课,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会略读、浏览、精读、赏析,并能根据不同文体和不同阅读要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自主积累好词佳句、美段名篇,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语言积累能力,并迁移到课外,逐步改变盲目的课外阅读现状,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课外阅读真正使人终身受益,并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
力。
(三)培养小学生语言积累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教师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及不同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的指导。
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提升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
在阅读、写作实践活动中,架设积累与运用的高速公路。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语言积累的方法进行指导。
(1)自主型课外阅读指导与语言的感悟积累指导;
(2)合作型课外阅读指导与语言的交流积累指导;
(3)探究型课外阅读指导与语言的理解积累指导;
具体措施体现在:以教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读书,学会运用,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1、重视“自主积累”、“语海拾贝”等教材资源的的使用,并适当加以拓展,使学生增加语言储备,丰富语言“仓库”。
鼓励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加强自主积累。
2、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在“师生共读”中培养初步的语言积累能力。
例如:本学期,我班开展了“同读一本书”的读书活动。
首先,师生共读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文轩的《青铜葵花》一书。
从优美的环境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主题思想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语言积累,既可以积累好词佳句,也可以写出书评或读后感,还可以上网查找相关信息,并利用班级读书会进行交流讨论。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课外阅读方法和语言积累能力。
此后,班上掀起了阅读文轩“纯美小说”的热潮。
学生自愿组成读书小组,选择本小组最喜欢的书籍,每位成员在本期读完,并利用间周一次的班级读书会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读书的收获,还以本小组最擅长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如办手抄报、写读后感、续写故事等方式,精彩地再现了同学们的收获: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3、构建课外阅读——语言积累的指导模式
进行积累,理解是基础;强化积累,背诵是关键;迁移积累,活动与
实践是载体。
(1)“聚沙成塔”语言积累模式:
即分类识记、摘抄相关好词佳句。
如:积累成语、歇后语、谚语;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词句等,可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2)“百花齐放”语言积累模式:
即积累同一容的不同语言形式。
如对春天的描绘,有成语、诗歌、散文;有古今中外的大家名篇,学生可广泛收集、阅读、记诵,使语言表达变得丰富、灵动。
(3)“众里寻他”语言积累模式:
即鼓励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作家的作品尽量广泛涉猎,深入领会,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吸取。
不但摘抄好词佳句,还对故事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解读,写出评论、读后感等。
从而培养学生深层次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积累能力。
如利用这个方法对红樱的“校园小说”,文轩的“纯美小说”等进行阅读、积累。
前两种模式从广度上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后一种模式从深度上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
4.建立发展性、激励性评价机制
(1)淡化结果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2)实行全员评价,对每个学生每学期语言积累量、读书态度及参加活动的成果进行不定期评价,并以此作为学生个人语言积累发展的个案资料。
(3)定期评选“读书模”、“积累大王”。
5.建立学生语言积累发展个案
通过个案,研究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摸清小学生的阅读取向。
从而随机调整指导方法,开拓阅读领域。
6、营造书香校园,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在课外阅读中丰富积累。
(1)创设环境——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洋溢书香,着力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示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
(2)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定期向学生介绍经典书籍、畅销书籍,加强新书的导读力度。
(3)学校加大图书投入,建好图书室,定期开放,鼓励学生借阅。
(4)每周增设一节“读书课”,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优秀书籍或各自喜爱的书报。
(5)精心组织好班级读书会。
通过班级读书会,指导学生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交流积累的好词佳句,分享阅读的感悟,并以读书卡、读书报等形式及时分享积累的成果
(6)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a、开展“星级读书大王”评选活动。
每读一万字获一颗星,读五万字获班级“五星级读书大王”称号。
b、开展每年一届的“校园读书节”活动。
c、开展每月一次的“阅读之星”推荐、表彰活动。
d、开展“亲子读书活动”。
动员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引导、督促孩子读书,并开展“亲子读书——书香家庭”评选活动。
e、开展多种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
7、重视引导典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在丰富语汇的同时,体味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思,提高语文素养。
(1)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
力争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实验阶段熟读课标推荐的“优秀古诗文”中的大部分。
(2)背诵部分精选的古今中外名篇。
8、创造条件使积累有效化。
设置多种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平时的积累。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大胆向报刊、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比赛。
并在学校定期进行积累本、读书卡展评,给予适当奖励。
童年阅读是为孩子的成长打下精神底子的过程,是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深刻和美好起来的过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用童年阅读来守望孩子们心灵的故园。
通过语言积累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们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多一份精神的丰裕和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