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A组1.下列加点字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滇.西(diān)蓦.地(mò)恪.尽职守(gè)B.盘桓.(huán)扭绞.(jiǎo)获益匪.浅(fěi)C.呼哨.(shào)撒.泄(sǎ)锱珠..之力(zī zhū)D.剽.悍(biāo)脑髓.(suǐ)战战兢.兢(jīng)2.课内古诗文默写填空。
(1)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2)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3)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__。
(纳兰性德《浣溪沙》)(5)《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塞下秋景“异”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沙场决战之“壮”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边是《黄永玉大画水浒》中的三幅画,请各写出人物的姓名。
图1:________图2:________图3:________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梓”,古时住宅旁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风骚”,指的是《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B.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的澄静,一如作者磊落的胸襟;而《水调歌头》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境界幽深而又高远。
C.古代常用“阴”“阳”来表示方位,“山南水北谓之阴,山北水南谓之阳”。
D.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如敬辞类“贵庚”“令堂”“赐教”等,谦辞类“敝人”“寒舍”“犬子”等。
B组5.给下列句子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声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6.有些作品是由平常事物而生发情趣,蕴含丰富,语言精练,深得读者喜爱。
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请你认真品读,然后仿照它的写法,自选事物,创作一则,并在其后的方括号中写出所蕴含的道理。
示例一:石灰石——别人向你泼冷水,你却更加热气腾腾。
[专注事业(学业),坚守热情] 示例二:拖拉机——出一丁点力,便大喊大叫。
[嘲讽自吹自擂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拟写内容。
(字数100字左右)如今,电动车已成为许多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
然而,因电动车充电而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给电动车安全充电敲响了警钟。
傍晚时分,家住二楼的王大爷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口,从自家室内放线到楼下为车充电。
晓军看到后,认为这样的行为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如果你是晓军,你会怎么劝说王大爷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黎峨道中①[清]查慎行青红颜色裹头妆,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②初嫁女,花苗③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
②仡佬(g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
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
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
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铜、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
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3年版,有删改)材料三: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
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
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 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
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
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
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
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
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插在姑娘的头上让我们割下树浆染在阿嫂的衣上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画在阿妈的裙上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作“兰娟衣”的女装。
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
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
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
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
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
“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改)A组8.请简要描绘诗人在黎峨道中看到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10.顺顺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
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长。
顺顺觉得很奇怪。
阅读上述材料后,请你向顺顺谈谈自己的理解。
(请写出五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组(一)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夫/淫雨霏霏。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策之/不以其道。
D.山行/六七里。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专指男人的配偶)B.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他的)D.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和第四段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
B.本文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借物言志的文章。
C.文章在语言上很讲究句式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D.本文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环环相扣,层层蓄势。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伟大政治抱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请联系本文,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二)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