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昙花一现_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昙花一现_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我国122毫米榴弹炮的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仿制到第一门自主研制的122毫米榴弹炮装备部队,坎坎坷坷经历了近三十载。

在这诸多设计方案和各种试验样炮组成的漫长研制过程中,一款液压122毫米榴弹炮(液压技术榴弹炮)就犹如一个节点:它虽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但却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在曲折中诞生我军步兵师炮团最早配属的122毫米榴弹炮除从苏联购进的M1938(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外,还包括按照其技术数据仿制成功的 54式122毫米榴弹炮。

这种火炮代表二战后期火炮研发技术水平,其战技性能大家应当耳熟能详。

54式榴弹炮于1954年由黑龙江某厂仿制成功,并大量装备我军炮兵部队,在我军师级火炮里属火力骨干。

进入50年代末,由于54式榴弹炮战技性能已不能满足炮兵作战需要,也比较笨重,炮兵部队强烈要求研制新的122毫米榴弹炮。

根据部队要求,该厂于1958年提出研制任务,打算在原有122毫米火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

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研制成功1963式122毫米榴弹炮,但该炮存在火炮发射后喷射尾焰、整炮重量大、发射时缓冲不可靠等问题,因此没有正式定型。

在黑龙江某厂未研制出性能良好火炮的情况下,此任务转由山西机床厂重新研制,大幅度降低火炮重量并提高射程的要求。

该厂在63式火炮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调整结构。

由于火炮总体论证不足、技术储备不够等因素,火炮重量虽然减轻下来了,但出现了火炮发射时跳动,大架稳定性差和反后坐装置易失效等问题。

加之“文革”运动干扰,此次研制任务再次下马。

当国内研制新型火炮屡屡受挫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军事强国早已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同类型、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师级火炮。

60年代初,苏联用新型的D-30式122毫米榴弹炮替代了M1938式榴弹炮,装备摩步师、坦克师或空降师。

美国则正式装备了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以取代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用于步兵师、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的直接火力支持。

这两型火炮的最大射程均达到了15公里,具有理想的360°环射能力。

M102式榴弹炮为考虑直升机吊运和空降需要,设计时运用了很好的总体布局和独特的炮架结构,使整炮重量减轻到了1.5吨,是当时同级火炮中重量最轻的。

美苏两国圆满完成了师级火炮的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国内相关部门只对54式榴弹炮的部分结构、生产工艺、材料等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称为54-1式122毫米榴弹炮。

54-1式逐步取代54式榴弹炮,后期曾装备到步兵团。

该炮总体性能虽有改善,但比54式榴弹炮没有实质性提高。

我军炮兵装备与国外差距逐步拉大,军方认为国内新122毫米火炮的研制工作必须继续进行下去。

1970年,军队根据现代战争的要求,为有效提高火炮全系统的综合性能,对新一轮火炮研制的各项战技指标进行了调整。

新研制的火炮总体性能大致为:最大射程必须达到15公里,全炮重量在已有122毫米火炮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必须具备360°的方向射界,这些指标均与美苏换代火炮基本持平。

西北某研究所和山西机床厂同时重新开始技术论证,对火炮和弹药全系统综合分析,进行了昙花一现——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陈永建苏式M-30式122毫米榴弹炮,为苏联二战火炮的杰作之一我军装备的54-1式,122毫米榴弹炮(bigblu/供图)美军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内、外弹道的基础试验,在取得了火炮炮架和反后坐装置重要参数的基础上拟定了总体设计方案。

依据总体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样炮设计论证,两家单位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火炮设计方案。

之后,上级组织了火炮全系统和下一阶段的设计方案评审会议。

经过评审,这两个方案的弹道性能基本接近,但山西机床厂的方案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开脚式大架,未实现360°环射而被淘汰出局;西北某研究所的方案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最后被评审会通过。

1975年开始,相关科研部门开展了从火炮到炮弹以及炮弹发射药的同步技术攻关。

1977年,西北某研究所根据设计方案以及方案改进意见,顺利制造出设计样炮,这就是液压122毫米榴弹炮(也称68式122毫米榴弹炮)。

结构组成细端详液压122毫米榴弹炮的结构由炮身和反后坐装置、瞄准机和瞄准装置、座盘和炮架、液压装置等几部分组成。

炮身和反后坐装置 该液压榴弹炮的身管口径实际为121.94毫米,采用单层炮管,膛线为36 条右旋渐速膛线。

炮口装有锻造成型的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炮尾左侧安装有防危板。

炮闩为半自动立楔式,手动开闩柄在炮尾右侧,闩体抽筒子为凸轮式,炮尾上有曲柄轴驻拴和抽筒子压拴螺帽。

半自动楔式炮闩能够自动开关闩和发射后抽出药筒,显著提高射速。

反后坐装置为当时较为先进的整体式筒后坐、液体气压式制退复进机,制退复进机筒比一般火炮的反后坐筒更长而且强度更高,置于炮身上部,前端有液量调节扳把。

炮身下部有一个弹簧缓冲装置,中间有一根较粗的缓冲导向杆,外有保护筒,这种装置是制退复进机筒的一个补充。

炮身摇架较短,为组合式,其上加工有导槽,炮身的套箍上有导轨,与摇架导槽相配合。

该炮的炮身连接方式比较特殊,属于非传统的“吊挂式”,即炮身两端的承力点分别是套箍导槽和与制退复进机筒相连的滑箍,滑箍内有铜衬套,套在身管外表面上的光滑圆柱部分外,承受炮身重力,炮身后坐和复进时在导槽和滑箍中滑动。

瞄准机和瞄准装置 火炮的方向机在炮尾左侧,为螺杆式,一端固定在下架上,一端和上架方向机支臂连接,转动方向机手轮,上架会有一定角度转动,这种方向机方向射界较小。

高低机为液气式高低机,和平衡机组合而成高平机,两个高平机筒分布在上架左右两侧,并有管路连接,以平衡两侧高平机筒压力,使动作同步。

高低机手轮在上架右侧。

转动高低机手轮,手轮带动连杆齿轮组转动,使两高平机筒内丝杆运动推动活塞伸缩而带动摇架俯仰。

右侧高平机筒上布置有补充液量的栓塞和调节机构。

瞄准装置为分置式,分别置于上架耳轴两端。

左侧为方向装定装置,设置有周视和直接瞄准镜座,由瞄准手操作;右侧为表尺装定装置,由一炮手操作。

分置式瞄准装置有利于减轻瞄准手的劳动强度,加快火炮压制射击时的诸元装定时间和修正时间,但不利于与装甲目标作战时的快速直瞄射击。

座盘和炮架 下架下部有一个六角形大型座盘,通过球轴与下架底部连接,座盘为焊接结构,有孔和加强筋,能够在减轻重量的情况下保证强度。

座盘六个角顶各有一个带放射型槽的驻桩孔,并备有六根钢制打入式驻桩,用以战斗状态时打入座盘驻桩孔固定火炮,能承受火炮发射时的全部水平作用力。

驻桩为桩形独立构件,断面呈菱形,侧面加工有孔,便于拔出,用撬棒起撬就能拔出驻桩,行军时驻桩固定在大架上。

下架前方有一个减振支筒,在火炮复进时可阻止上架跳动和炮身前倾。

减振支筒上同样有一滑动滚轮在座盘的大直径钢环上滑动。

上架以球轴为支点自由转动,为避免晃动,下架下方装有几个弹簧滚轮,火炮作方向转动时,滚轮沿座盘上的圆形钢环运动。

上架连接有左、右防盾,为不使炮轮在战斗状态时和防盾发生运动干涉,防盾面积较小。

运动体部分的车轮轴通过下架上的轴孔穿过下架中间位置,并由曲臂连接两端炮轮,车架中间横向布置有扭杆,用以缓冲火炮牵引时通过不平路面对火炮的冲击。

该炮刹车装置为气动式,行军时由牵引车的气压制动阀操纵两侧车轮曲臂上的制动气室制动炮轮。

手刹装置只在左侧布置有手刹车操纵柄,通过联动装置使两侧炮轮同时制动。

大架为槽钢焊接的箱形结构,其上安置有炮轮制动气室的管路和气压控制阀。

座盘使用的六根驻桩行军时固定在大架上(左大架4根,右大架2根),打入和翘起驻桩的驻桩锤和撬杠也放置在大架上。

架尾基本呈方形,驻锄有两套:焊接结构的冬用驻锄和向后折叠的夏用驻锄。

架尾还布置有提把、调架棍、牵引杆、行军固定器和架尾轮。

架尾轮在左侧大架上,用于大架移动。

液压装置 该炮行军/战斗状态转换需要借助一套液压装置来完成。

这套液压装置主要由液压缸、手动液压泵、储油箱、联动机构和管路组成。

液压缸为双作用式,能够双向液压驱动,外径比较大,固定在下架内侧的连接座上,其活塞杆通过联动装置和下架中部的轮轴连接。

液压缸的动作由固定在右大架外侧的手动液压泵实现。

液压泵的操作部分为一根金属杠杆,往复搬动杠杆扳把使泵为液压缸供油,扳把可折叠。

液压泵上有换向阀,控制管路中液压油的流向,分为起炮和落炮两种操作。

液压泵一侧有液压储油箱,储存有一定液压油。

该液压装置的工作原理:火炮进入阵地需要展开战斗时,打开落炮阀门,搬动油泵扳把,此时储油箱内液压油通过管路进入液压缸落炮油室,油缸活塞杆收缩并带动轮轴逆时针方向翻转使炮轮向上移动,炮轮上抬而炮架下移直至座盘接触地面。

座盘驻地确实后将驻桩打入驻桩孔内。

火炮发射状态时由大架驻锄和座盘三点支撑,火炮座盘着地后,能明显降低火线高度。

战斗结束,火炮撤收时,拔出驻桩,打开起炮油阀门,扳动油泵扳把,液压缸工作,活塞杆推动连接机构使轮轴顺时针翻转,炮轮向下移动,炮架则随之脱离地面,直至整个火炮撑起。

这套液压装置起到了行战转换千斤顶的作用,使起、落炮操作轻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战转换时战士的体力消耗。

弹药 该炮配备的弹药为专门开发的底凹弹,这种弹弹形系数好,外弹道阻力小,能够达到一定增程效果,其最大射程为15170米,直射距离为1000米,弹重21.76公斤。

弹种包括:杀伤爆破榴弹、发烟弹、照明弹、宣传弹。

当时我国的炮弹底凹增程技术尚处于摸索阶段,这种底凹结构的弹丸属于早期的圆柱弹形底凹弹,和后来我国开发的122毫米及155毫米“枣核”弹形远程底凹弹不能相提并论。

独到之处另眼看1977年底,液压122毫米榴弹炮样炮到国家靶场进行了综合考核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液压榴弹炮虽然弹道性能和反后坐装置符合设计要求,但360°环射能力和整炮重量未能达到军方要求,液压高平机的性能和可靠性也存在问题。

最终,液压122毫米榴弹炮也和前几轮火炮方案一样,未能通过定型测试,无果而终。

在几轮样炮研制过程中,液压122毫米榴弹炮在结构设计上的确有许多独到之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了液压式高平机和液压行战转换装置等当时较为先进的火炮技术,这也是称其为“液压炮”的主要原因。

液压炮的一些原理概念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绝对是领先的,但将原理概念转为实际之后,却与同时期同类型的世界先进火炮(美M102榴弹炮和苏D-30榴弹炮)在结构性能上有较大差距。

架体结构的借鉴 在自身研发能力有限、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火炮技术经验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122毫米液压榴弹炮的液压操纵部分122毫米液压榴弹炮正面及侧面 (此页图均由bigblu提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从国内液压122毫米榴弹炮的架体来看,它显然是借鉴了美国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的架体结构设计(即多边形大型座盘配合打入式驻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