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成语故事大全导读:导语:成语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胎教成语故事,希望文章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口蜜腹剑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
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
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
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
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
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
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
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
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
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
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因势利导战国时期的孙膑是有名的军事家,他曾经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
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孙膑,就假意邀请孙膑来到魏国,设毒计挖掉了孙膑的两只膝盖骨。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秘密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国的信任。
有一次,魏国派庞涓与赵国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队前去帮助韩国。
孙膑和田忌一进军,就直指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国。
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就对田忌说:“魏国军队强悍,看不起齐国,总以为咱们的军队胆子小。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要顺着这一趋势往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原话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现在我们可以假装败退,采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好让敌人产生误解。
”于是田忌命令部队修灶做饭,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天修五万个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灶。
庞涓看到齐军的柴灶一天天减少,以为齐军士兵胆小,逃跑了大半,便只带一部分轻骑兵去追击。
孙膑估计追兵夜晚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一棵大树,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且让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树周围的乱草丛中,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
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
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无数飞箭一起朝火光射来。
顿时,魏军大乱。
庞涓这时才知中了圈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
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来的。
“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势;“导”是引导。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地加以引导。
口若悬河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
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司空见惯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
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
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
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
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
“司空”原诗中指李绅。
“见惯”是看得习惯了。
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
“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奇。
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水滴石穿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
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
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
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
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
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
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
《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
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
”《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
”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大材小用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
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
刘备见他长相难看,就将他安排到耒阳县当县令,庞统不悦想用才学打动刘备,又见诸葛亮不在,只得辞行。
到了那以后,终日借酒浇愁。
刘备听闻庞统不理政事,终日把酒取乐,大怒,命张飞去荆南巡视。
张飞遂与孙乾一同前往。
到时未见庞统出来迎接。
庞统的同僚告诉张飞,庞统如何不理政事。
张飞大怒,想擒拿庞统。
孙乾劝他见了庞统,治罪不迟。
张飞见庞统后,大喝他把县的各种事给废了。
而庞统却认为都是小事,结果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月的事都处理了,张飞佩服不已,就向刘备推荐了他。
后人便演化出了庞统当县令——大材小用的歇后语。
义无反顾司马相如是位才子,会击剑抚琴,但最擅长的是写诗作赋。
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作官。
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
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惊恐和不安,发生了骚乱。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便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且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说:“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并不是陛下的意思。
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
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镐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
你仍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顺利地进行了。
汉武帝非常高兴,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后生可畏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大公无私春秋时,晋国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就去问当时大夫祁黄羊,对他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这个官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嘛。
”晋平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这个人确实不错,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为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可是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位,所以我推荐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执法,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才,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