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山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项目概况项目名称矿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规模本项目主要对锡矿山地区万m2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土方总量为万m3,其中:林业用地万m2,治理土方量万m3;工业用地万m2,治理土方量万m3。
建设内容针对不同的污染土地用地类型,本项目采用不同的治理技术。
林业用地采取植物修复技术,工业用地采取原位稳定化技术。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如下:1、植物修复工程(1)项目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锡矿山地区万m2林业用地进行综合治理,共种植大叶女贞万株、七里香万株、蜈蚣草万株。
(2)污染土壤经植物修复后,重金属砷富集于树枝、落叶等,需对其进行收集处置。
本项目建设1座生物质处理车间,占地,处理规模为250t/d,年处理树枝等生物质万t,运行时间10年。
生物质处理车间主要建设4座50m×20m×8m的简易生物质堆棚,1座20m×10m×5m的生物质焚烧车间,1座容积为650m3的灰渣库,配套1台最大出力为11t/h的卧式破碎机,1台处理量为11t/h 的焚烧炉,1套收灰量为h的小型布袋除尘装置。
(3)焚烧树枝等生物质产生的万t灰渣运至冷水江危险固废处置中心进行安全处置。
2、原位稳定化工程项目采用原位稳定化技术对锡矿山地区万m2的工业用地进行综合治理。
选取生石灰作为土壤重金属稳定剂,用量。
土壤表面用草袋养护,养护面积万m2。
项目工期本项目总工期12年,其中:建设期2年,2014年1月开始,2015年12月结束;治理期10年,2016年1月开始,2025年12月结束。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工程费用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万元,基本预备费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建设单位自筹。
报告编制单位编制依据和原则编制原则本次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下列原则进行编制:(1)本项目建设以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规划为根据,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保护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2)在城乡总体规划指导下,以专业规划为基础,采取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使工程建设与城乡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3)积极采用先进技术,选择国内外先进、可靠、高效、运行管理方便、检修维护简便的设备。
(4)采用高效节能、稳妥可靠、简单易行的处理工艺,确保处理效果,节省工程投资,降低运行成本。
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20日,国务院令第284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8)《国家危险废物名录》(9)《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发改环资〔2004〕73号)(10)《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备选项目的通知》(湘发改环资〔2012〕197号)(12)《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3)《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2、标准及规范(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7)《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10)《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标准》(GB50187-1993)(11)《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1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1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标准》(GB12348-2008)(14)《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15)《城市废渣转运站设计规范》(CJJ47-91)(16)《生活废渣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17)《城市生活废渣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93-2003)(1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68-97)(22)《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90)(2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2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2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2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2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2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3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3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35)《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36)《污染场地环境检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37)《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38)《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350-2007)(39)《湖南省主要水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43/023-2005)3、其他(1)《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2)《冷水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3)《冷水江市城乡一体化规划(2004-2020)》(4)冷水江市人民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结论1、上世纪90年代前,由于技术、资金,特别是环保监管薄弱、环保意识不强等历史原因的制约,锡矿山地区的229家锑冶炼企业随意、无组织排放工业三废,导致锡矿山地区受到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根据监测结果,锡矿山地区万m2林业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标准,万m2工业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超出《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中的B级标准,现有土壤质量无法满足《冷水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用地需求,因此,冷水江市政府决定对受污染区域开展锡矿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社会条件(交通、供水供电条件等)均能满足本项目建设需求。
3、本项目对锡矿山地区万m2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土方总量为万m3。
主要建设内容为:对万m2受污染林业用地进行植物修复,种植大叶女贞万株、七里香万株、蜈蚣草万株,并配套建设1座生物质处理车间,处理规模250t/d,年焚烧树枝等生物质万t,灰渣运至冷水江危险固废处置中心进行安全处理;对万m2的受污染工业用地进行原位稳定化处理,选取生石灰作为土壤重金属稳定剂,表面用草袋养护。
4、本项目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林业用地进行综合治理,采用原位稳定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工业用地进行综合治理,所有技术成熟可靠,并已有成功工程案例。
5、本项目采用项目部的管理形式对工程的建设及运行进行管理,定员21人。
6、本项目总工期12年,其中:建设期2年,2014年1月开始,2015年12月结束;治理期10年,2016年1月开始,2025年12月结束。
7、本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工程费用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基本预备费万元。
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建设单位自筹。
8、本项目自身无直接经济效益,但投产运行后能修复污染场地万m2,安全处置重金属砷536t,降低了重金属As对涟溪河沿岸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无直接经济效益,但项目建设完成后可带动锡矿山地区土地增值,潜在经济效益显着。
9、本可研从项目建设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保、投资及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本工程具有较好的技术和环境可行性。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项目所在地区概况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1、环境保护监测站对水质进行监测,共设置了6个河道监测断面(监测布点见图2-5),在监测断面的河道中泓垂线上采集水面下处的水样(河道水质监测数据见表2-3),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分析可知,6个监测断面COD Cr、NH3-N、Pb、Cr6+、Cd、Ni、Cu、Zn等均未超过标准限值,但As和Sb两种重金属元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其中:A1-1、A2-1、A3-1、A6-1等4个监测点位As含量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限值L,最大超标倍数倍;A2-1、A3-1等2个监测点位Sb含量均超过《工业废水中锑污染物排放标准》(DB43/350-2007)标准限值L,最大超标倍数倍。
以上监测结果表明,河流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表2-3 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单位:pH无量纲,其他mg/L)注:*Sb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采用《工业废水中锑污染物排放标准》(DB43/350-2007)2、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地表水水质进行监测,共设置了11个河道监测断面(监测布点见图2-6),在监测断面的河道中泓垂线上采集水面下处的水样(河道水质监测数据见表2-4),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分析可知,11个监测断面COD Cr、NH3-N、Pb、Cr6+、Cd、Ni、Cu、Zn等均未超过标准限值,但As 和Sb两种重金属元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其中:B7-1、B9-1、B11-1等3个监测点位As含量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体标准限值L,最大超标倍数倍;B9-1、B11-1、B12-1等3个监测点位Sb含量均超过《工业废水中锑污染物排放标准》(DB43/350-2007)标准限值L,最大超标倍数倍,表明河流地表水水质受重金属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