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说话的鸟儿》阅读训练

《会说话的鸟儿》阅读训练

科技文阅读训练:
《会“说话”的鸟儿》阅读训练
卢派清
①人们常说:“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那么,鸟类真的会“说话”吗?
②动物一般都有模仿能力,特别是模仿能力比较高一些的鸣禽,常常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并且能与它们所模仿声音条件、地点、时间及不同的个体联系起来。

它们甚至能学人“说话”。

③曾经有一只鹦鹉,当它看到主人拿起水瓶时,就学水流的“哗啦”声;当它看到蜜蜂飞到房间里,就发出蜜蜂飞行时的“嗡嗡”声;当它听到敲门声时,就会大喊“请进来”。

④这是不是说这只鹦鹉就会“说话”了呢?其实不然,鹦鹉的这些反应都是无意识产生的,是看见一件东西后对某种声音所起的条件反射。

例如人们在训练一只鹦鹉时,把敲门与“请进来”二者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刺激鹦鹉,鹦鹉便把这些信号储存起来,经过反复刺激,就会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只要当它听到敲门声,接着就会大喊“请进来”。

但有时外面在敲木板,它也会大喊“请进来”。

⑤由此可见,如果说这就是鹦鹉在“说话”,那就不确切了。

因为人类的讲话是从后天中学得的,而鸟类的生活姿态、鸣叫、表情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是先天而得。

它们的学舌,也只有在饲养的情况下,经人训练才能学会,而且都是无意识的。

⑥除了鹦鹉之外,百灵、八哥和鹩哥等也能学人“说话”。

⑦鹦鹉在鸟类中属于鹦形目,鹦鹉科。

鹦鹉种类很多,世界上已知有300多种。

鹦鹉有短而长的嘴,上嘴弯如钩,钩内有锉状构造,最适于钳破种子。

而八哥和鹩哥是表兄弟,在鸟类中同属于雀形目,椋鸟科。

⑧八哥全身羽毛黑色,两翅和尾端点缀白色,展翅飞行时,从下面看,两面的翅膀刚好像“八”字,故得名八哥。

八哥鸣声嘹亮,略具音韵,有时会变得沙哑。

在野外喜欢结群觅食,爱吃昆虫和野果,是农业益鸟,也是分布于华南和西南一带最常见的留鸟,遍布平原村庄、田园和山林。

八哥食性杂,不畏人,容易养,又会学舌,爱唱歌,是江南一带人喜欢养的笼鸟。

⑨总以为巧嘴学舌的仅是八哥和鹦鹉,实际上,鹩哥才是最善于学人语的一种鸟类。

一只年轻的鹩哥,只需要一星期就能学会一句话。

同时,它也是出色的歌唱家,鸣声嘹亮而且富于音韵,能发出各种有旋律和音调的声音,从低而粗的咯咯声至轻快如铃的吹哨声。

它还能模仿杜鹃的叫声。

它不但会学声,还会学调。

如它学尖脆的女声和浑厚男声时,口齿清楚,惟妙惟肖。

诗人白居易赞它:“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选自2007年《科学之友》第19期,王艳坤/文)
(1)鹦鹉、百灵、八哥和鹩哥等鸟类真的会“说话”吗?为什么?
答: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3)第⑤段运用了从到的逻辑说明顺序。

(4)第⑧段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八哥这种鸟类的?
答:
(5)第⑨段引用白居易的诗句起何作用?
答:
(6)语段中多处运用了过渡句(段),试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7)第②段“动物一般
..都有模仿能力”中的“一般”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不能。

鸟类的鸣叫,是先天而得,它们的学舌是在饲养的情况下,经人训练才能学会,是一种无意识行为。

(2)举例子。

通过列举事例,说明鹦鹉并不是真的会“说话”,鹦鹉的反应只是条件反射,一种无意识行为。

(3)果,因。

(或结果,原因。


(4)外形、鸣声、生活习性、分布等。

(5)生动说明了鹩哥是最善于学人语的一种鸟类,使说明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6)示例:总以为巧嘴学舌的仅是八哥和鹦鹉,实际上,鹩哥才是最善于学人语的一种鸟类。

该句在上下文结构中起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总以为巧嘴学舌的仅是八哥和鹦鹉”是承接上面内容;“鹩哥才是最善于学人语的一种鸟类”领起下文。

(7)不能。

“一般”表明大多数动物具有模仿能力。

如果删去,就变成所有动物都具有模仿能力,与客观事实不相符,表达不准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