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
Zhao Xuan, Wang Yingwei, et al.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8, 36(6): 850-854.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局麻药包绕神经的最低容量
Harper GK, et al. Br J Anaesth, 2010,104: 633-6.
多点阻滞效果比较
多点阻滞效果比较
在小儿中的应用 清醒患儿通常难以耐受区域阻滞
多点与单点比较:尺、桡、正中阻滞相似 肌皮神经需单独阻滞
Carre P, et al. Paediatr Anaesth, 2000, 10(1):35-39
结论
腋路阻滞的关键在于药物准确到达目的神经 单点腋路阻滞效果差,提倡多点腋路阻滞 多点阻滞中提倡3点法(正中、肌皮、桡神经) 多点腋路阻滞尺、桡侧效果完善 多点腋路阻滞不完全依赖于药物的容量和剂量
解剖学基础与研究
腋路臂丛阻滞简史 解剖学基础与研究 常用的阻滞方法 临床常见的误解 总结
解剖基础与研究
解剖基础与研究
肩5\肘6\腕7\手81 C4平喉结、C6 平环状软骨
解剖基础与研究
腋鞘中的各支神经被分隔
腋鞘各支神经有独立的“隔离室”
Sadan AY, et al. Clinical Anatomy, 2007, 20: 57-63.
Group A: 0.1%左旋布比卡因 9ml ×4
Group B: 0.1%左旋布比卡因 18ml ×4
Group C: 0.25%左旋布比卡因 9ml ×4
Zhao Xuan, Wang Yingwei, et al.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8, 36(6): 850-854.
尺侧与桡侧效果
起效时间
阻滞效果
Rodriguez J, et 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31(3): 202-205.
Sia S.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 31(6): 514-518.
临床常见的误解
2. 注射容量越大效果越好
dose=volume×concentration 剂量=容量×浓度 质疑这一观点的逻辑推理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老兵新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新华医院麻醉科
王英伟
内容
腋路臂丛阻滞简史 解剖学基础与研究 常用的阻滞方法 临床常见的误解 总结
腋路臂丛阻滞简史
1911年,Hirschel 首次介绍腋路臂丛阻滞 1958年,Burnham 腋鞘单点注射局麻药(动脉前) 1961年,De Jong 腋鞘单点注射局麻药(动脉穿透法) 1961年,Greenblatt 神经刺激器改变了传统的神经阻滞方式 1978年,Lagrange 多普勒超声定位使神经阻滞更为直观 1990年,Baranowski首次报道神经刺激器引导多点腋路阻滞
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腋路阻滞
感觉
前臂外侧 大鱼际区 桡侧手背 小鱼际区
运动
屈前臂
曲手
手腕外展 小指内收
神经刺激仪腋路定位
超声引导腋路阻滞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桡神经
超声与神经刺激仪比较
60名患者,每组0.75%罗哌卡因5ml×4(四点阻滞)
阻滞实施时间、阻滞成功率、患者的接受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临床常见的误解
腋路臂丛阻滞简史 解剖学基础 常用的阻滞方法比较 临床常见的误解 总结
临床常见的误解
以单点阻滞的概念延续对腋路阻滞的理解
腋路臂丛尺侧好桡侧差 注射容量越大效果越好
临床常见的误解
1.
腋路阻滞的结果是尺侧效果好、桡侧差
手和前臂桡侧的神经支配:桡、肌皮、正中神经
尺侧与桡侧效果
多点阻滞效果比较
研究对比 论著数 阻滞方法 阻滞时 间 5 动脉穿透 长 神经刺激 神经刺激 长 感觉阻 滞 好 运动阻 滞 相似
两点Vs单 点 多点Vs单 点 多点Vs两 点
5
好
好
6
动脉穿透 长 神经刺激
好
好
Handoll HHG,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 2006(1) : CD003842.
6±2* 18±5*
Primary block effectiveness (%)
76
91*
Sia S, et al.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2000, 91: 647-651.
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腋路阻滞
神经定位
动脉上(由浅入深):正中、肌皮 动脉下(由浅入深):尺、桡
解剖基础与研究
隔膜
10ml 亚甲兰(8/8例)
40ml 亚甲兰(7/8例)
Sadan AY, et al. Clinical Anatomy, 2007, 20: 57-63.
解剖基础与研究
0.5-2mm
正常隔膜无孔隙
泡沫样缺陷(40ml亚甲兰)
Sadan AY, et al. Clinical Anatomy, 2007, 20: 57-63.
Serradell A, et al. Br J Anaesth, 2003, 91: 519-524.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Koscielniak-Nielsen ZJ, et al. Can J Anesth, 1999, 46: 658-664.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的臂丛阻滞效果
支持单点阻滞的研究
1961年,De Jong 数学计算(腋鞘中点注射)42ml 1987年,Partidge 神经间隔筋膜易被注射染液穿破
1960S以前,流行两点或多点阻滞 1970年后,De Jong的理论使得单点阻滞流行
Handoll HH,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6, (1): CD003842
Klasstad Q,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2, 96: 1315-1324.
神经刺激仪引导的腋路阻滞
肌皮 (前臂曲反射) 正中神经 (曲腕反射、食指和中指曲反射) 桡神经 (手腕和/或手指伸展反射) 尺神经 (手腕向尺侧曲反射、小指和示指曲反射、拇指内收)
Casati A,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7, 106: 992-996.
超声定位下的异感
Perlas A, et 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 31: 455-450.
超声定位下的神经刺激反应
Perlas A, et 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 31: 455-450.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Group A
0.1%,9ml*4
Group B
0.1%,18ml*4
Group C
0.25%,9ml*4
Block performance time (min)
6.5(5-10)
8.5(6-13) *
7.0(5-14)
Duration of sensory block (min) 480(370-990) 555(315-1060) 560(365-1120) Duration of motor block (min) Primary block effectiveness (%) 510(390-1110) 605(350-1125) 620(400-1210) 94.4 92.1 97.1
动脉搏动法
临床上,腋路单点阻滞效果不 全主要是绕神经和肌皮神经支 配的感觉区域 搏动法注射后药物易停留在浅 表区域 动脉和周围的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织是药物 扩散的障碍
异感定位法
Pins, eletric shock, annoying pain
包括寻找单个和多个异感定位 阻滞效果较好 理论上容易导致损伤神经 目前未见神经损伤的报道
Horlocker TT, et al. Anesth Analg, 1999, 88:382-387.
异感定位法
腋路四点异感与四点神经刺激的比较
Paresthesia(n=47) Stimulator(n=49)
Performance time (min) Onset time (min)
9±3 21±5
尺侧与桡侧效果
2N: 桡和正中 3N: 肌皮、桡、正中
Sia S, et al. Reg Anesth Pain Med, 2001, 26: 499-503.
尺侧与桡侧效果
Group ULN
Group RAD
Sia S. Reg Anesth Pain Med, 2006, 31(6): 514-518.
腋路臂丛阻滞简史
反对单点阻滞的研究
“circumferential type of incomplete block”、“Patchy anesthesia”
1983年,Thompson CT显示正中、尺、桡被纤维分隔 1986年, Vester-Andersen 桡、肌皮神经不易被胶质扩散
A. 小剂量与小容量能产生良好阻滞效果 B. 极高容量效果与普通容量效果相似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药物的剂量与容量
Group A: 1% Mepivacaine 36ml (9ml×4) Group B: 1% Mepivacaine 28ml (7ml×4) Group C: 1% Mepivacaine 20ml (5m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