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P14-15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向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具有社会性、历史性4.总而言之,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活动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了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美学P16-191.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与人生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2. 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和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关系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体现文化大综合的、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意境267意境是指,在艺术意象中,可以区分出一种富有形而上意味的类型。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范畴。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大约形成于唐代。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像,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的"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感悟。
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意境作为审美意象的一种特殊类型,并不限于出现在艺术美的领域,它也可以出现在自然美的领域和社会美的领域。
意象(自查)1.意象,即情景交融,是指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的融合。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易传》,而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
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2.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但是这里说的“景”与“情”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如果“景”“情”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
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情;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
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境界(自查)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形式 P64-651.“形式”是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上一个重要概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在形式”是从古希腊开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观念。
2.照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奇的归纳,“形式”一词在西方美学史上至少有五种不同的涵义:a.形式是各个部分的一个安排。
与之相对的是元素、成分或构成整体的部分。
b.形式是直接呈现在感官之前的事物。
与之相对的是内容。
c.形式是某一对象的界限或轮廓。
与之相对的是质料d.形式是某一对象的概念性的本质。
与之相对的是对象的偶然的特征。
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e.形式是人的心灵加在知觉到对象之上的,所以使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
与之相对的便是杂多的感觉经验。
这是康德提出的3.“形式”是对客体的描述,是现成的、实体化的,“形式”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形象P66-671.“形象”是我国当代文学艺术领域中通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人们把“形象性”或“形象思维”作为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2.在我国当代文艺学著作和教科书中,一般把“形象”解释为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是通过艺术概括所创造出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动具体的画面,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3.“形象”是生动的图画,尽管它有思想情感的内容,但它是现实的反映,因而它具有现成性;“形象”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反映论)模式现象P67-681. “现象”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种是传统西方哲学理解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与“本质”、实体相对的“现象”。
“无论是经验论者(洛克、贝克莱、休谟)还是唯物论者(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等),都将现象看作由人的感官所受到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观念、印象、感觉材料,以及由它们直接混合而成的还未受反思概念规范的复合观念。
简言之,就是在感觉经验中显现出来的东西。
”这种现象是现成的、个别的、私有的和纯主观的。
这种现象被看做是认识的一个起点。
2.“现象”的另一种含义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
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指显现活动本身,又指在这显现之中显现着的东西,这显现活动与其中显现出来的东西内在相关。
“现象”具有“非现成的微妙发生性”和““悬中”性”。
所谓的“非现成的微妙发生性”,就是指任何现象都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而是被构成(被构造)着的,即必含有一个生发和维持住被显现者的意向活动的机制。
所谓““悬中”性”,是说现象在根底处并没有一个实体化的对象,所以对它的体验,不可能偏执某一边或某一实在形态,正因为这样,现象知觉就可以具有康德说的“无利害关系和自由的愉快”丑P68-70丑是和美相对的概念。
人们习惯上一般把丑作为与美对立的概念,即真与假相对立,善与恶相对立,美与丑相对立。
但这种与“丑”相对立的“美”的概念是狭义的“美”。
广义的“美”是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对象,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它包括多种审美形态。
“丑”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也包括在广义的“美”之内。
美感P981.传统美学家一般把审美主体对于美的认识感受和反映称为“美感”,当代西方美学则将“审美经验”当做核心概念。
2.美感,即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木然的生活世界。
3.所以说,美感不是认识,是体验。
美感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美感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美感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
审美态度P98-1061. 审美态度是指,在西方美学史上,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的条件;在中国美学史上称其为审美心胸。
2.要想获得审美态度,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
移情P106-1121.移情是指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使得在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2.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注意到移情现象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学》中曾指出荷马常常用隐喻把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活的。
《德国美学史》的作者洛慈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是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
第一次用“移情作用”这个词的是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意思是“把情感渗进里面去”,他反对用记忆或联想来解释这种移情现象,因为移情现象是直接随着知觉来的物我同一,中间没有时间的间隔可容许记忆或联想起作用。
对移情说最大贡献的是立普斯,他说,审美经验的过程就是这种“移情过程”即把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物上去,并且在下意识中深刻地观察该对象,同时塑造出它的形象来。
快感P112-1201.我们平常所说的快感主要是指生理快感,即客体的形式质料方面的因素引起主体的感官或身体的一种直接的快适反应。
2.一些美学家把生理快感等同于美感,但我们并不赞同。
我们认为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
生理快感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它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3.但快感与美感又不能完全区分清楚。
视听这两种感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也引发一种生理快感,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之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4.在人的生理快感中,最重要的是与人的生物本能想联系的“食”“色”两种快感。
高峰体验P120-1231. “高峰体验”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概念。
“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
高峰体验包括:性爱体验、父母体验、神秘的广大无边的或自然的体验、审美体验、创造时刻等等。
2.高峰体验的特征有:a.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有一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
同时,他也就更能与世界、与各种“非我”的东西融合b.高峰体验的认知是存在认知。
在存在认知中,体验或对象倾向于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单位,超然独立于任何关系、任何实用性、任何目的之外。
是“完全的认知”,且如果存在认知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c.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d.在高峰体验中,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这种诗意的语言仿佛是表达这种存在状态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
e.高峰体验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
高峰体验是一个自我肯定、自我确证的时刻,有着自身的价值。
高峰体验是一种拥有巨大价值的体验,是一个伟大的启示f.高峰体验的欢愉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这种欢悦具有一种遍及宇宙或超凡的性质,一种丰富充裕、漫衍四溢的性质。
g.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远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
它们共同反映是感到“受之有愧”。
在高峰体验中,人们经常有惊讶和意外之感,以及甜美的豁然开朗的震动3.高峰体验是物我一体的境界;高峰体验的对象是存在的全体、是独一无二的;高峰体验是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是自我超越,又是自我确证,在高峰体验中,更容易见到世界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更加接近自己的存在和完美性;高峰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欢悦,是一种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
哥特式建筑P158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罗马帝国的衰落,由于前后延续五百年的蛮族的入侵,田园荒芜,城镇被夷为平地,到处是恐惧、愚昧、强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