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挥自身优势

发挥自身优势

发挥自身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东城区政协委员高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包括广大基督徒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中华民族是不断追求和平和谐的民族。

在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成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体文化,并经过社会制度和文化教育,形成了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的内涵,就是崇尚仁爱、和平,追求和谐相处,建设人人自足、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以仁相待的“大同”社会。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高度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高度共识的新的奋斗目标。

在此国泰民安、民心所向的氛围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必然得到包括广大基督徒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回应。

北京作为首都,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而且是多种宗教建筑、丰富的宗教文化交融荟萃之地。

全国五大宗教除基督教外,四个宗教的全国性领导机构都设在北京。

因此,首都宗教工作在整个党的宗教事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优势。

一、首都天主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和作用
天主教是以与人为善,泛爱众生为宗旨的信仰团体。

天主教的道德宣教,树立起积极和谐的社会价值观。

第一,主张相亲相爱,培养兄弟友情。

天主教主张人人都是天主的儿女,彼此都是兄弟姐妹,应该相亲相爱,爱人如己。

第二、主张以德报怨,化解矛盾。

天主教将爱人推向极致,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复仇意识,转化为“打你的左脸,还以右脸”的以德报怨的精神。

以此精神化解矛盾,弥合嫌隙,消除仇恨,恢复和谐。

第三、主张关爱弱者,服务他人。

天主教以关爱世上最弱小的弟兄,帮助最困难的人视为建树天国的功劳,积累得救的财富。

引导信徒要将自己遇到的最需要帮助的人视为亲弟兄,视为耶稣的化身。

要像对待耶稣那样去事奉这些困难的弟兄姐妹。

第四、主张夫妻相爱,建设家庭。

天主教高度重视婚姻论理,一旦男女双方在上帝面前宣誓自愿结合,此婚姻就成为不可拆散的天作之合,上帝意旨。

要求夫妻要相亲相爱,终生相守;要恪尽抚养子女之责;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第五、主张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与大自然为善。

天主教的“善性”来自上帝创造万物的本体论。

它强调上帝是一切善的根源,它创造的整个宇宙万物出自善,本身也是善。

因此,教会要求基督徒不仅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还要与大自然为善。

这种善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不仅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
相处,还要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而引发出爱护动物、爱护资源、爱护自然界的呼吁。

天主教认为,只有在实现了人与自然界真正的和谐相处之后,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可能真正实现。

首都天主教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第一,早在80年代初,傅铁山主教就对刚刚开始恢复活动的北京天主教会提出了“荣主益人,服务人群”的宗旨,要求教会成员要始终将服务社会,服务人群作为爱主爱人的具体体现。

为缔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做出努力。

在“荣主益人,服务人群”宗旨的指导下,首都天主教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引导广大神长教友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诉诸行动,奠定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基础。

在“服务人群”方面,重点培养和引导神长教友树立服务首都,服务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意识。

以服务见证基督精神,以服务履行社会责任,以服务建立起同他人同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

第二,以良好的道德形象,为和谐社会建设增添光彩。

傅铁山主教强调天主教会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发掘优良的宗教道德精神,为社会服务。

通过圣经、神学理论、福音讲道
等方式,展示天主教优秀的道德精神,并结合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道德伦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参与“以德治国”的建设。

第三、完善“五型四化”功能,发挥教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傅铁山主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推进首都天主教会服务社会、服务首都的积极作用,明确提出建设和完善“五型教会”建设的要求。

即在完善“圣事型”教会功能的同时,努力建设“道德型”、“文化型”、“服务型”、“民间外交型”教会,发挥教会的特殊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文明的建设。

同时,要求广大基督徒以积极姿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中,发挥对他人和社会环境的净化、美化、善化和圣化的作用,以服务和奉献精神,为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二、首都天主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努力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包括广大基督徒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使命,而作为以道德建设为己任的宗教团体,承担着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

首都天主教会在过去的实践中,为首都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在傅铁山主教为核心的两会一区的领导下,首都广大神长教友具备较高的大局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有较强的信仰与生活、信仰与社会的协调能力和整
合能力,对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热情和信心。

第一,积极参与道德建设,完善教会的道德形象。

胡锦涛主席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不仅要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价值标准和行动目标,更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承担起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的任务。

宗教团体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首都天主教会要在参与思想道德建设中制定完整可行的行动方案,结合教会适应社会现实的优良道德精神,通过福音宣讲、信仰与生活分享、研讨座谈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第二,积极开展慈善事业,弘扬服务和奉献精神。

胡锦涛主席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和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处境。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重视人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思想观念。

一个和谐社会的形成,伴随着全社会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伴随着对这些不幸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一个和谐社会中,老有所养,难有所助,危有所救,不是停留在社会的宣传,媒体的呼吁,更是体现在“一人有难,大家援手”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动
上。

在我们国家,救助弱势群体的慈善事业还很不发达,很不完善。

救助机构的稀少和救助能力的匮乏,与规模宏大的救助对象之间形成巨大反差。

天主教会及其广大基督徒,乐于参与各种扶助贫困、救助灾民的行动,在各种救灾活动中,教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会容易赢得受难同胞的信赖。

教会在参与救援的行动中,不仅用物质,而且通过精神的鼓励,易于使困难群众树立生活的信心,走出困境。

天主教会有兴办医疗事业的传统。

今天的教会,完全可以在政策的支持下,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目前天主教会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修女队伍),开办专门收治农村和贫困患者的社会福利医院,开办残婴院、残疾人疗养院等。

第三,天主教会能够参与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救助。

天主教会有指导心灵、鼓励人生的经验。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经受过重的心理压力,精神疾病患者不断增加,亟需心理救助。

教会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专业人员的无私与耐心的服务,使此类患者摆脱精神折磨,恢复生活的信心。

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

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受到疾病的折磨,临终关怀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

我国的各个宗教都非常重视人的生老病死,对老年人的关怀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因教会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易赢得老年人和重病患者的信赖,在教会人士的陪伴下消除恐惧,走完人生的最后一刻。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一些在西方国家存在的享乐主义导致的社会问题也在我国社会中出现,如吸毒和爱滋病。

受这两种恶魔侵害的人群在不断扩大,这些人成为各个国家政府和社会严重关切的特殊群体。

在我国,吸毒者与爱滋病患者也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这些人的关怀与救助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对吸毒和爱滋病患者的救助更多的是在医疗方面,而对他们精神上的救助,还鲜有经验。

在国外,对吸毒和爱滋病患者的心理救治被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宗教团体直接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宗教团体也同样具有心灵救助的优势,并有参与救助这部分特殊群体的良好愿望。

如果能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使宗教团体有条件地参与其中,相信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天主教会及其他宗教组织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尚需政策的支持。

还望有关部门充分理解我国宗教团体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与把握政策的能力,多为宗教团体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宗教组织建立规范的慈善机构,发扬服务人群、服务社会的好传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