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答题技巧:四、材料解析题【命题原则及特点】材料解析题是历史中考基本题型之一,大都通过文字或图表(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示等)等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
在命题意图上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水平、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实行整合加工的水平、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实行说明和论证的水平以及文字表达水平。
【题型类别】1.文字型材料题: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
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
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例题](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近来,朝核问题引发世界注重。
材料一: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
为了纪念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世界物理学界展开了名为“物理改变世界”的系列活动。
(1)爱因斯坦提出的最重要的科学理论是__________,这个理论在科学史上有何重大意义?材料二:爱因斯坦在二战后期表示: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2)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认为“提议研制核武器”是“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希望科学研究用于什么目的?材料三:据朝中社报道,朝鲜宣布于5月25日实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就此发表声明。
声明中称,2009年5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再次实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3)请你谈谈中国政府在朝核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参考答案](1)相对论。
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是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之一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2)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2分)造福人类,而不是用于战争。
(2分)(3)朝鲜重返六方会谈;在联合国框架内和平解决;停止核试验;朝鲜半岛无核化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解析]本题以朝核实验这个时政作为命题的背景,考查学生相关发明原子弹的理论基础、历史核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爱因斯坦对研制核武器的态度、以及对当前朝核问题的立场等,文字材料的选择比较典型,答题时需要学生能够理解材料的意思,提取关键词和限制条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体现了材料表现与教材内容的相结合的特点。
在回答第(2)小题时,应在材料中抓住“二战后期”这个时间限制,根据美国投放原子弹这个史实回答问题(人类至今唯一的一次核战),否则,所回答的内容会缺乏准确性核针对性。
2.图表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往往是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展示表格、实物图片、地图、漫画、图示等图表资料,同时也能够结合一定的文字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它不但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生动直观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水平的重要方式。
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水平、识图辨图的水平及理解文字的水平。
[例题](2009年扬州市中考试题)整体世界的形成发展和经济世界化趋势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
作为当代重要特征之一的世界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火车汽车飞机手机和电脑材料二:1999年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的分布国家/集团总部数量国家/集团总部数量美国179 中国10欧盟148 瑞士11日本107 巴西 3加拿大12 澳大利亚7韩国12 其它11——戴维·赫尔德《世界化与反世界化》材料三:经济世界化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好比一台空气净化机,它在促动各国经济加速新陈代谢,推动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有时还会运转不灵,带来空气的恶化,这需要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挽起手来,齐心协力,打造和谐的世界经济,营造和谐的地球村。
——黄坤《我眼中的经济世界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跨国公司的分布状况。
你认为这种状况反映出20世纪末经济世界化有何显著特点?(3)经济世界化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请你举两例生活中的事例说明。
并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经济世界化的理解。
[参考答案](1)因素:科技革命的推动(或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2)状况:主要分布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特点:经济世界化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3)事例:周游世界、电脑上网、吃麦当劳和肯德基、穿耐克、阿迪达斯鞋……理解:经济世界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差别;增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围绕经济世界化这个主题,先后展示了图片、表格、文字材料。
面对这类混合型材料题时,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不管是表格、图片、还是文字,都要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有效信息,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解答。
3.开放探究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
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所谓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对相关历史知识实行整合、归纳,侧重于对历史理解和反思水平的考查。
近年来此类材料题往往选用教材之外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来源广阔,表现方式千姿百态,难以预估。
不过,所选择的材料必定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却不会超纲,基本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题](2009年黄冈市中考试题)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近代化是一场世界性的社会变革,以科技为动力、工业化为中心导致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引起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面变革。
一般来说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商人不但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一些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
……同时,社交应酬也带着明显的商业利益。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点的影响,……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
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新中国成立后30年,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社会生活习俗、思想观点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角度看,中国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简要说明20世纪初思想文化近代化探索活动在我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
(3)归纳概括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哪些理解。
[参考答案](1)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商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交往;民主平等的观点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答出任意2点即可,如根据材料答出具体内容也可)。
原因: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持续进步(答出任意2点即可,写出受新思想、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的影响中的任意一点也可)。
(2)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深刻的思想文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就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答出任意2点即可,答案有创新且符合题意也可)(3)成就:(此答案为开放式答案,从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都能够)①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②城乡人民生存状态发生沧桑巨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③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合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④开创了中国的发展道路;⑤中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新时代。
(答出任意2点即可)理解:①起步晚;②曲折发展;③经历了从被迫到坚持科学发展的过程④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⑤坚持独立自主、大力推动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⑦坚持改革不动摇;⑧坚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答出任意1点即可)[解析]此题的问题设计具有典型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将自己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体会、感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升华理解、指导今后的行动的目的。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解题要领】各类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规范答题,能够概括为“一读二想三答”。
一、“读”: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这个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
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1.阅读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找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充足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顺序: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有时也会成为关键提示。
采取先读设问后读材料的阅读顺序,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