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
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是语言文字的全新创造,是心灵的自由飞翔,是思想在无限广袤的时空中纵横驰骋的有力翅膀;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
我们要认真的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教材,利用能激发学生想象的一切资讯,拓展放飞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遨游在阅读的天空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新意,充满魅力,充满智慧,充满灵性。
怎样紧扣教材、抓住语言文字在阅读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呢?
一、生活是阅读中想象的源泉。
现实生活是想象的源泉。
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醒生活经验,联中想象,不仅能拓宽教材自身的宽度,而且能增加文本的厚度,更重要的是能拓展学生理解的深度。
我在教学一年级《雨点儿》一文中,学生已经能熟练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了。
就此止步了?总觉得意犹未尽,好像还缺点什么。
“那天下雨了,雨点落在了我种的牵牛花上了,花儿顿时显得好精神哟。
”两个学生之间的悄悄话让我眼前一亮。
何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雨点还会去哪儿?会是怎样的?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雨点落在花瓣上,和花瓣说悄悄话;雨点落在草地上,在草地上打滚;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滑滑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交流的相互启发下,学生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联系生活,想象说话,充满了天真和童趣,实现了“梅开二度”的高密度的想象训练,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了深入。
二、插图是阅读中想象的桥梁。
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插图有的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形象化,有的展示了文字言犹未尽的意蕴。
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画中蕴含的意境和“画外音”描绘出来,既内化运用语言,又能加深对美的感受。
如《忆江南》一词中,对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学生开始仅仅停留在平淡无味的字面理解上,对江南的美丽景象缺乏形象直观的感受。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句话,再看看插图,后展开想象,你眼前出现了怎
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一朵朵桃花在阳光下开得正艳,粉红色的花朵挨挨挤挤,还引来了一群小蜜蜂。
”有的说:“我看到江边的树上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远远望去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还有的说:“春天,江水清澈、碧绿,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通过观察插图,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一个个文字在画面的映衬下变得有声有色,理解起来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对美的感受自然也就真切而实在了。
三、意境是阅读中想象的火光。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精品,它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古诗词、古文教学若没有想象,那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位,也就不能很好体会情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诗文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体会诗文中的那份情,那种味,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悟作者所悟,做到在品读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对语言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会。
如我在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一文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除了高山流水,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学生: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从文字中引发,在脑海中描画。
通过这样的想象,孩子们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从而更好地体会“知音难觅,伯牙绝弦”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再次引发学生将他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化作语言表现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霞光——子期曰:善哉,灼灼乎若霞光;志在白雪——子期曰:皑皑乎若白雪……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这是以文言学文言,以心灵悟知音,以今人体会古情,所有这些都是缘于美丽而自由的想象。
四、情境是阅读中想象的催化剂。
创设课文中描述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入情入境地展开想象,对于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所承载的道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教学《麻雀》一文中,我二创情境,二度激活学生的想象。
一创情境,激发情感想象。
在通过初读课文、小组学习后,同学们知道了小麻雀是可怜的、孤独的,在他们感情朗读了描写小麻雀外貌、神态的句子,对小麻雀的同情溢于言表,于是我趁热打铁,问道:“小麻雀刚出生不久,本应该在巢里享受父母的关爱,可在大风中,它不
知不觉跌落在地,多么孤独,多么无助呀!此时,它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生:“小麻雀想:我会被猎狗吃掉的!这下完了,想跑也跑不掉,只有妈妈才能救我了。
可是,妈妈,你在哪里呀?如果你能从天而降,那多好呀”…….孩子们充满童真、充满情感的想象,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了与作者心灵共鸣的境界。
二创情境,激活心灵想象。
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题,领悟文章所承载的道理,我再创情境,设计练习:在老麻雀勇敢的行为面前,猎狗慢慢地、慢慢地往后退,“我”也急忙唤回我的猎狗走开了。
“我”为什么会这样着急?“我”当时是怎样想的?生:“我”被感动了,所以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好让麻雀母子早些团聚;猎狗往后退,可能是在为用力扑上去做准备,就像打拳时,一般先要往后缩,集聚了力量,这样打出去才能使对方措手不及,遭受重创。
何况“我”眼前是一条猎狗,狗不会像人一样通情达理,所以,“我”还是赶紧唤回它;猎狗是真的吓退了,还是想退几步再不上去?这可不一定。
“我”不想让那种圣神的伟大的母爱淹没在血泊中,所以急忙唤回了猎狗……
孩子们真情地进入“我”的内心世界,既是与“我”的心灵对话,又在想象中强化了对“同情弱小,赞颂母爱”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更领悟了作者的“博爱”普世价值观,实现了“一箭三雕”的预期目的。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抓住时机、合理引导启发学生想象,千方百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体会情、领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