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准光缆技术规范书

标准光缆技术规范书

光缆技术规范书1.概述本技术规范书未规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应不劣于ITU-T、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

本技术规范书未标明日期的ITU-T、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均使用最新版本(截至到本技术规范书发出日)。

供货方必须对本技术规范书的每一条款作出明确答复,即逐条逐项回答“满足”或“不满足”,并给出所供产品的详细技术数据。

诸如“已知”、“理解”、“注意”或“同意”等不明确、不具体的答复视为不满足。

供货方至少应提供包括以下内容的技术文件:(1)光纤、光缆制造厂家的名称和地点。

(2)光纤、光缆的技术标准和制造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

(3)光缆结构(包括截面图)及各部分的详细尺寸和光缆单位重量。

(4)光缆所用主要原材料的技术标准(包括加强构件、松套管、护层、铝带、钢带和填充材料)。

(5)所用光纤的典型折射率分布曲线图和折射率标称值。

(6)光纤筛选试验时,每公里光纤拉断次数以及与光纤寿命有关的M值(韦伯尔曲线的斜率)、N值(疲劳系数)。

(7)光纤光缆使用寿命应≧25年,供货方应说明保证光缆寿命的有关技术措施以及光纤预期寿命的计算公式。

(8)光缆内的光纤线序和光缆端别的识别标记。

(9)供货方需要说明的其它事宜。

光缆使用经验为本工程提供的光缆类型必须是经过工程实际使用并通过竣工验收、同时必须是为两个以上电信运营商提供一年以上满意服务的光缆类型。

供货方应严格认真地如实填写下面2个表格,邀请方保留核实的权力。

表 2000年光缆供货记录表 2001年光缆供货记录本文件的解释权属于邀请方。

2.主要技术要求和指标长飞光缆,亨通光缆,永鼎光缆,锋火光缆,长飞光纤光缆中的光纤2.1.1 使用ITU-T 建议的单模光纤。

如果供货方可提供不同光纤制造商的多种光纤,须针对各种光纤分别应答项中各条款。

2.1.2 同一工程项目中的光缆及光缆中的所有光纤应为同一型号和同一来源(同一工厂、同一材料、同一制造方法和同一折射率分布)。

每盘光缆不应有光纤接头。

2.1.3模场直径(1310nm波长,PETERMANⅡ定义)标称值:~μm之间取定一个值偏差:不超过±μm供货方应提供其所用光纤在1550nm波长的模场直径及测试方法。

2.1.4包层直径标称值:μm偏差:不超过±1μm2.1.5 1310nm波长的同心度偏差:不大于μm2.1.6 包层不圆度:小于%2.1.7 光纤翘曲度:曲率半径≧2.1.8 光缆截止波长截止波长应满足下述λcc的要求:λCC(在20米光缆+2米光纤上测试):≤1260nm2.1.9 光纤衰减系数(1)在1310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系数为:km在1285~1330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310nm 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km。

在1550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值为:km在1480~1580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550nm 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km。

供货方应提供在1625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系数.(2)光纤衰减曲线应有良好的线性并且无明显台阶。

用OTDR检测任意一根光纤时,在1310nm和1550nm处500m光纤的衰减值应不大于(amean+/2,amean是光纤的平均衰减系数。

(3)供货方应提供1200~1600nm波长范围内的典型衰减光谱特性曲线图。

(4)供货方应提供1310nm和1550nm波长上的光纤衰减的直方图及样本数。

2.1.10 光纤在1550nm、1625nm波长上的弯曲衰减特性以的弯曲半径松绕100圈后,衰减增加值应小于。

2.1.11 色散(1)零色散波长范围为1300~1324nm。

(2)最大零色散点斜率不大于(nm2·km)。

(3)1288~1339nm范围内色散系数不大于nm·km。

(4)1271~1360nm范围内色散系数不大于nm·km。

(5)1550nm波长的色散系数不大于18ps/nm·km。

(6)1480~1580nm范围内色散系数不大于20ps/nm·km。

(7)供货方应提供1300~1324nm波长范围内的光纤零色散波长分布特性直方图及样本数。

2.1.12 偏振模色散在1550nm波长光缆单盘偏振模色散系数:≤√km;光缆链路(≥20盘光缆)偏振模色散系数:≤√km。

供货方所提供的光缆必须全部经过PMD检测,并提供其测试数据。

2.1.13 拉力筛选试验成缆前的一次涂覆光纤必须全部经过拉力筛选试验,试验拉力不小于(约为、100kPsi,光纤应变约为%),加力时间约1秒。

2.1.14 光纤着色应优先采用UV处理法。

其颜色应不迁染、不褪色(用丙酮或酒精擦拭也应如此)。

在光纤光缆使用寿命内,光纤不褪色、涂覆层不粉化。

2.1.15 光纤接头损耗所供光缆中的任意两根光纤在工厂条件下1310nm和1550nm波长的熔接损耗应满足:平均值≤最大值(2σ)≤。

2.1.16 测试方法:2.1.3~按照建议规定的方法测试。

光缆中的光纤2.2.1 使用ITU-T 建议的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如果供货方可提供不同光纤制造商的多种光纤,须针对各种光纤分别应答项中各条款。

2.2.2 同一工程项目中的所有光缆及光缆中的所有光纤应为同一型号和同一来源(同一工厂、同一材料、同一制造方法和同一折射率分布)。

每盘光缆不应有光纤接头。

2.2.3 模场直径(1550nm波长,PETERMANⅡ定义)标称值:~μm之间取定一个值偏差:不超过±μm供货方应提供其所用光纤在1550nm波长的光有效面积及其测试方法。

2.2.4 包层直径标称值:125μm偏差:不超过±μm2.2.5 芯同心度误差:≤μm2.2.6 包层不圆度:≤1%2.2.7 光纤翘曲度:曲率半径≧2.2.8 光缆截止波长截止波长应满足下述λCC的要求:λCC(在20米光缆+2米光纤上测试):<1480nm2.2.9 光纤衰减系数(1)在1550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系数为:km在1525~1565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550nm 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km。

供货方应提供其所用光纤在1310nm、1565、1595、1625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值。

(2)光纤衰减曲线应有良好的线性并且无明显台阶。

用OTDR检测任意一根光纤时,在1550nm处500m光纤的衰减值应不大于(amean+/2,amean是光纤的平均衰减系数。

用OTDR测试任意一盘光缆光纤衰减系数时,两端衰减系数差值≤km。

(3)供货方应提供1200~1700nm波长范围内的典型衰减光谱特性曲线图。

(4)供货方应提供1550nm和1310nm波长上的光纤衰减的直方图及样本数。

(5)供货方应提供在水峰(OHˉ吸收峰)处(1385±3nm)衰减最大值及水峰处衰减测试直方图及样本数。

2.2.10 光纤在1550nm、1625nm波长上的弯曲衰减特性以的弯曲半径松绕100圈后,在1550nm衰减增加值应小于,在1625nm 衰减增加值应小于。

2.2.11 色散(1)最大零色散点斜率:<(nm2·km)。

(2)非零色散波长区1530~1565nm范围内任何波长处的色散系数都应满足:≤D≤nm·km。

(3)供货方至少应提供1530、1550、1565、1625nm波长处的光纤色散分布特性直方图及样本数。

(4)供货方应提供零色散点斜率分布特性直方图及样本数,并给出零色散点波长、1530-1565nm范围色散斜率、1565-1625nm范围色散斜率及其分布特性直方图及样本数。

2.2.12 偏振模色散在1550nm波长光缆单盘偏振模色散系数:≤√km;光缆链路(≥20盘光缆)偏振模色散系数:≤√km。

供货方所生产的光缆必须全部经过PMD检测,并提供其测试数据。

2.2.13 拉力筛选试验成缆前的一次涂覆光纤必须全部经过拉力筛选试验,试验拉力不小于(约为、100kPsI,光纤应变约为%),加力时间约1秒。

2.2.14 光纤着色应优先采用UV处理法。

其颜色应不迁染、不褪色(用丙酮或酒精擦拭也应如此)。

在光纤光缆使用寿命内,光纤不褪色、涂覆层不粉化。

2.2.15 光纤接头损耗所供光缆中的任意两根光纤在工厂条件下1550nm波长的熔接损耗应满足:平均值≤,最大值(2σ)≤。

2.2.16 测试方法:2.2.3~按照建议规定的方法测试。

光纤带光纤带的典型结构为边缘粘结型或整体包覆型。

光纤带中包含的光纤数量可为6芯、8芯、10芯或12芯,邀请方如有特殊芯数要求可定制。

光纤带中的光纤平行排列,不得交叉。

光纤带中相邻光纤应靠得很近,中心线应保持平直、彼此互相平行和共面。

2.3.1 光纤带的最大尺寸参数光纤带的最大尺寸参数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中各参数的定义采用YD/T979-1998《光纤带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标准。

表光纤带的最大尺寸参数2.3.2 光纤带中光纤的识别光纤带中的光纤采用全色谱进行识别。

表识别用全色谱2.3.3 叠带中光纤带的标识叠带中每一光纤带采用印字识别,印字识别标志的颜色应为白色或黑色,印字间隔不大于20cm,通过数字或其他符号来识别光纤带中光纤的位置。

2.3.4 光纤带中光纤的机械性能所用光纤的筛选强度应不低于(100kPsI,光纤应变约为%),加力时间约1秒。

光纤动态疲劳参数n值应不小于20。

光纤翘曲特性参数R值应大于2m。

2.3.5 光纤带的机械性能2.3.5.1 带内光纤的可分离性要求光纤具有可分离性。

光纤带结构应允许光纤能从带中分离出来,分成若干根光纤的子单元或单根的光纤,并且满足如下要求:(1)应对从光纤带中分离出单根光纤的能力进行试验;(2)不使用特殊工具或器械就能完成分离。

撕开时所需的力应不超过;(3)光纤分离过程不应对光纤的光学和机械性能造成永久性的损害;(4)对光纤着色层无损害,在任意一段长度的光纤上应留有足够的色标,以便带中的光纤能够互相区别。

2.3.5.2 光纤带剥离性单根光纤涂覆层及其光纤带粘结的材料都应能容易地剥除,并满足如下要求:(1)粘结材料与涂覆层(或着色层)有较好的分离性;(2)涂覆层剥离时无断纤;(3)剥离后,光纤外表面应具有良好的清洁度,残留涂覆材料易用酒精棉球轻轻擦除。

2.3.5.3 抗扭转能力光纤带试样经受扭转试验后,用5倍放大镜观察时,不允许任一光纤从光纤带结构中分离出来。

2.3.5.4 残余扭转度经过残余扭转试验,所测残余扭转度应至少为每扭转不大于360度。

2.3.6 光纤带的传输特性2.3.6.1 宏弯衰减对和单模光纤带,松绕成直径75mm±2mm的圆圈,在1550nm波长,每100圈单根光纤的衰减应分别不超过和(包括单根光纤固有的宏弯衰减和试验长度光纤的衰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