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质量体系运行报告总经理:20174年是在03年底通过了转版认证审核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全年体系各项活动的,并按照年度体系活动计划分别完成了三次内部审核,以及体系转版后的第一次监督审核工作。
现就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情况、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质量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质量目标分解指标完成情况等向与会者汇报。
一、内部审核情况:20174年度分别于4月份、9月份、12月份开展了三次内部审核,三次内部审核的重点是针对20170版《手册》中各条款的实施情况、各岗位人员熟识体系流程、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了检查。
在三次审核中涉及到各项目部三次,职能部门两次,公司领导班子一次。
三次内部审核覆盖了包括最高管理层在内的所有条款,涉及到15个部门,19个在施工程。
14名内部审核员以分组负责的形式,对各部门、各条款进行了认真检查。
(一)三次内部审核检查情况●第一次内审主要针对项目部展开的。
设计检查条目312条,查出的问题点71项,占检查点的22%,未能开具不符合项通知单。
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项目部对《手册》的程序、流程以及整体的管理方式和要求仍存在着认识和操作上的问题,致使区域性的问题较多,因此在检查中,采取了检查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放在了对项目部的培训上。
●第二次内审主要针对职能部门及项目部展开的,也是迎接转版认证首次监督审核前的内审。
设计检查条目552条,查出各类问题点92个,占检查点的16%,开据《不符合项通知单》53张占检查点的9%。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承担月度检查的各职能部门,在检查单中未能体现所查出的问题,或检查单中涉及到的问题无跟踪以及无跟踪记录。
2、项目部的质量整改活动、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落实,缺少记录。
3、项目部文件(包括工程试验单据)管理缺少台帐。
●第三次内审,被检查的部门共31个,涉及到的本年度工程17个。
共设计检查点838点,检查出的问题有88项,占总检查点的10%,开出《不符合项通知单》26张,占总检查点的3%。
其中2张为主要不符合项。
主要不符合项的问题是存在着过多项不符合点形成了区域性的不符合所至。
在检查中未发现问题,合格通过的单位有投标部、行政管理部、材料设备部、企划部。
第三次审核中发现的共性问题:1、露天材料的标识问题是各项目部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具有钢筋加工厂的项目部,钢筋材料标识管理的不到位,是易造成钢筋混用的隐患;2、产品防护管理中,对成品、半成品的保护措施,从《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措施描述,到实施中《技术交底》的具体要求,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描述不明确,或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3、施工管理过程中,对《监理通知》或其他管理部门的来文处理缺乏记录,经常是会议要求了,却没有整改落实、以及实施情况的记录;上述三次审核的结果对比情况见图一,及表一。
表一本年度三次审核的对比情况(二) 内部审核情况分析 1、三次内审取得的成绩。
通过三次内部审核检查结果的统计可以看出如下两点:● 质量体系运行中的问题点和《不符合项通知单》在三次审核中是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有所不同(见图三),查出的问题点与检查点相比以6个百分点的比例在下降,而《不符合项通知单》占检查点的比例却以6-10个百分点的幅度在下降。
● 具备能够开据《不符合项通知单》的问题占查出问题点的比例差别较大(见图四),从第一次内申需要开“单”的问题占查出问题的84%(问题过多,无法开“单”),到第三次内审尽管问题仍然不少,但需要开“单”的问题却只占查出问题点的29%。
上述两点规律说明:随着内部审核工作的开展,各部门、各项目部对质量体系的运行程序、要求逐渐掌握,认识程度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第三次内审中绝大多数职能部门和项目部认真准备,其中,亦庄8#标项目部表现突出,该项目部新人多,为了作好此项工作,项目经理率领全体人员将涉及到项目部的所有条款逐条分解、责任落实,并在审核前进行了自查,以较好的成绩完成了审核工作。
2、在内审中和统计规律中发现的问题。
● 内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点尽管在以6个百分点的比例下降,但对于我们已经开展过三年体系活动的企业来说,仍然显得较高。
分析其原因,其一是由于项目部人员流动较大,工作、资料交接到位性不好,造成的;其二,项目部新人较多,对体系的各种要求不了解。
其三,新人来到企业急于上岗,而岗前是否有培训,或培训的力度、涉及到的内容是否全面,也是造成问题点较多的原因之一。
●重复性问题仍有发生。
在检查中发现,第二次内审中已经开过《不符合项通知单》的问题,当时也进行了整改,但在第三次内审中,该问题仍有发生。
分析原因是项目部领导和相关人员对问题的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个别部门和个别项目部对体系活动的认识程度和操作,与公司整体运行水平差距较大,重视不够,明显反映出对该项工作抓得不得力,从而造成公司自体系运行以来首次开出2张严重《不符合项通知单》的情况,这一不良现象将影响到质量体系整体运行水平,应引起各部门、项目部的高度重视。
●三次内审发现问题比较集中的标准条款见图五“不符合项分布图”,主要有:7.2.3(与顾客的沟通)、7.4.3(标识和可追溯性)、7.7.8(成品、半成品的保护)等。
主要涉及到的问题,一是施工现场标识的维护、保管问题,特别是钢筋加工现场的标识。
二是与顾客沟通的记录整理归档问题,主要表现在监理通知或监理工作联系单的回复、改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记录不到位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的分析,可以说:通过近三年来质量体系管理活动的开展,公司各系统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管理意识。
尽管仍存在不少问题,但大部分问题均属于实施性的问题,各别问题是属于思想认识问题。
通过各部门的整改,会使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在持续性改进中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质量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质量目标分解指标完成情况:(一)质量方针贯彻执行情况:20174年公司各部门按照系统,对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了宣传,并通过三次内部审核,进一步加强了宣传和贯彻的力度。
各部门及项目部对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在进行了认真贯彻和执行的基础上,并通过工程实物质量的控制、管理、以及与顾客的沟通等全过程的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
通过在施工程的管理活动及实物质量的考核结果,(见质量工作报告)说明,质量体系运行中各项目、各部门对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贯彻执行情况基本上是到位的,各层次的领导、员工对质量方针、目标的理解是全面的,特别是对“如何通过自身的工作,实现公司的质量方针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符合体系运行需要的。
(二)质量目标完成情况:1、质量目标分解指标的完成情况20174年公司各部门、各项目部都针对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和职责,建立了本部门的质量目标分解指标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部门质量目标分解指标完成情况的检查和统计,大部分指标的完成情况是良好的,完成的结论是有依据的。
但在各部门报送的本部门“04年质量目标分解”指标自评和抽样检查中发现:第一,有些指标制定缺乏可操作性,自身定的指标,无法进行封闭和考核,例如:“报名达成率80%”;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无法掌握报名的总量,因而也就无从得知我们报名的达成情况。
第二,个别部门定的指标繁多,平时又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所定指标无法实现,例如:“技术、测量系统制定的指标,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但又提供不出数据证实指标的完成情况,给自身的工作制造了不少的陷阱”。
第三,有的部门对自己主管的工作没有制定相应的指标,存在着落项情况,例如:工程分包的采购控制和机械分包的采购控制,均未能制定指标加以管理;第四,由于公司职能的变化,造成有些指标未能实现。
例如“合格供方采购覆盖率100%”,这一指标本应是能控制和实现的,但由于04年公司“对项目部放权”措施的实施,新的控制措施又未出台,造成公司采购系统包括材料、机械、劳务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使用超出《合格供方名册》的现象。
20174年“指标”管理对于公司来说是第一年,很多同志对于指标的制定、控制和实施还缺乏了解,通过一年的运行,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改进。
2、公司质量目标的实施情况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公司质量方针、目标系统管理部门,在各部门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认真分解,目标分解覆盖率100%,共分解到部门的目标条目45条,各部门分解的目标条目103条,通过质量体系目标条目分解情况的落实以及目标落实情况的考核,可以看出:各部门目标完成率达到95%以上。
说明目前体系运行中,质量目标分解的实施情况基本上处于良性状况。
公司的总体目标在目前情况下,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三、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情况(一)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适宜性:经过转版以后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均在94版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其目的是使其更能够满足公司的经营方针和为顾客服务的经营理念以及20170版质量体系的要求。
经过体系运行情况的检查以及质量方针、目标分解情况、考核情况的综合结果说明:“质量第一、服务为本、精品工程、名品公司”的质量方针和“市政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100%、工程优良率80%”的质量目标,在目前公司的管理水平上是适宜的,是符合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为顾客服务、创精品工程、营造名品公司的经营追求的。
(二)体系文件的适宜性:截止到目前为止,公司在用的20173A版《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经过20174年一年的运行和检查,在实施中反映出某些条款与现行的管理方式不相吻合,需要斟酌、讨论、修改:1、随着公司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有些条款已经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不能有效地覆盖相关的管理过程。
例如:在“对项目部放权措施”出台的基础上,工、料、机等资源的采购管理流程和方式有了变化,《手册》上所描述的要求已经不能覆盖现已运行的采购管理过程,需要修改;2、由于部门管理职责的变化,《手册》中所描述的职责和要求已经与现行职责相悖,需作相应调整。
尽管存在着需要调整、修改的内容,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主体结构和大部分条款在运行中是适宜的,是符合公司实际的,是能够指导、控制主体流程和施工质量的,同时也是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够满足公司现有机构运行的需要,程序运行基本通畅,体系的职责分工覆盖率达到100%,没有漏项和重叠现象,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保证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目前的体系文件整体结构和主体条款对于公司的整体运行是适宜的。
(三)体系活动的适宜性:通过质量体系运行的实践以及内部审核员审核活动的结果可以看出,一年三次的“内审”频次对于推动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促进了各系统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一年的内审活动实践证明,内部审核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水平是能够满足公司质量体系运行需要的,是能够发现、寻找出体系运行中问题点的,这就为质量体系自我改进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