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基础知识讲座(青少年犯罪)

法律基础知识讲座(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危害
1、对自家人的危害。 违法犯罪不但给被害人及其家庭带来危害,而 且给自己父母,也会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灾难,不 仅来自经济,更来自精神。一个未成年人犯罪后, 家长或许要赔偿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些天文帐单, 足以让大多数的家庭前半生的努力付诸东流;而别 人在父母背后的评论和幸灾乐祸,则更让你的亲人 崩溃。这种突如其来的犯罪行为,让父母几十年辛 辛苦苦建设的幸福家庭,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青少年犯罪分析
----------------14-----------16------------18-----------收容管教 八罪刑法 均受刑法
案例1: 14岁的小林是城区某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在上晚自习 前,小林拿着同学一部新手机把玩,旁边有不少同学围观。 小林在未关机状态下将手机电池取了下来。这时,同学 小孙刚好看到,凑过来对着他大声说:“你会不会玩手机啊? 没关机就取电池。” 这句话让小林感到无地自容。“关你屁事。”小林回敬 一句。小孙顶了一句。一来二去,两人吵起来。上课铃声响 后,老师走进教室,两人暂停争吵。 但小林觉得在大家面前丢了面子,下晚自习后回到宿舍 拿了一把刀,将小孙叫到校园操场边,趁其不注意,从背后 连捅几刀,致小孙重伤。(该不该受刑罚?)
5元钱沦为抢劫犯

“才5块钱就要判刑呀!”当记者向几个中学生谈及下面这 个案例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惊讶,他们都不理解: 区区5元钱怎么会触及刑法呢? 2004年1月20日凌晨零时许,在银川市某中学上高三的王 某某等四人在某网吧碰面,其中马某提出“弄点钱”上网, 其余三人表示同意。四人将路过此处的郭某从自行车上拉下, 对其一顿拳打脚踢,抢得现金5元后逃离现场。案发后四人 相继落网。法院认为四被告行为构成抢劫罪,分别判处有期 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4000元及有期徒刑2年、缓刑3 年、并处罚金4000元。因在缓刑期内,他们为此失去了宝贵 的高考机会,但悔之晚矣。 在采访中,和这四名被告一样的很多未成年人对于法律常 识都是一知半解的。在他们心里,法律离他们很远,有人甚 至认为他们的一生都不会和法律有任何关系。在这种近乎于 法盲的状态下,犯罪便有了滋生的条件。
药家鑫案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家鑫案件




案件回顾 : 2010年10月20日夜晚,在中国的西安发生了一起吸引全国人民眼球 的“交通肇事”案。一个弹钢琴的大学生把一位骑电动自行车的女工撞 倒,其时,那位女工还没有生命危险,她试图记下肇事车的车牌号。这 位大学生认为,“农村人很难缠,以后的麻烦没完没了”,于是拿出随 身携带的水果刀,对着女工“八刀,刀刀致命”。最后,这个大学生因 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该案子引发了全国人民的讨论,后来又衍生了 几个案件,双方律师在法庭斗法,教授专家在电视上辩论,网民们在网 络上各抒己见。一场车祸引起的关注甚至冲淡了中国人春节的喜庆气氛。 我们那位“优秀”的大学生杀人的动机是“农村人难缠”,他的本意 是不想赔偿或者他认为他根本赔偿不起,“还不如将其杀死”。可是, 有一点他没有想到,他的车应该有保险啊!有了保险公司的赔偿,他担 心什么呢?这几年百姓有钱了,车越买越好,很多人知道买车时不买保 险上不了牌照,上不了牌照就上不了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出事故后 如何赔偿。如果那位肇事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保险知识,他就会知道,在 那起事故里,他几乎不出一分钱的赔偿时,他还会去杀人吗?我想不会。 在这个事件里,一位年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妈妈,一位家庭永远失 去了儿子。
因小失大进班房

一位高年级学生,就是没有事向低年级学生要 个十元八元的,结果怎么样呢?构成犯罪,逮捕起 诉后被判二年。那犯的是什么罪呢?这个罪名就是 寻衅滋事罪。什么叫寻衅滋事罪?根据《刑法》第 293条规定,表现形式有下列四个行为之一的就犯 该罪了:(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多次 随意殴打他人取乐,或一次殴打他人致轻伤等; (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3) 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4)在 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严重混乱的。
学生孙某在校外结识一个社会青年,一天他们在学校外 敲诈三个学生钱,他们用匕首将三个学生逼住,喝令三个学 生交出身上的钱物,三个学生不肯,他们就一人拿刀威胁, 一人上前搜身,总共抢到不到100元,得款后还大摇大摆到 附近的一个小饭店吃了一顿饭,三个学生被抢后迅速向公安 部门报案,公安部门接到报案后迅速行动。虽然不到100元, 但是由于抢劫属于性质严重的犯罪,二人是用暴力、胁迫的 方法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按照刑罚规定最低法定刑也要判处 3年以上刑罚,检察机关将该案起诉到法院,社会青年被判 有期徒刑4年,而孙某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青少年犯罪分析
青少年犯罪动机: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 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 的变化,见多识 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有些年轻人多 出于贪利性、享乐性、报复性、模仿性、虚 荣心、好奇心或哥儿们义气而产生犯罪动机。
青少年犯罪分析
青少年犯罪其特点主要有: 1、犯罪人年龄偏小,呈现低龄化趋向 2、多是出于享乐、精神空虚而实施犯罪,且 多采用结伙犯罪形式 3、犯罪时缺少预谋,具有突发性和随意性,往 往不计后果。
青少年犯罪分析
近年来,在检察机关办理的犯罪案件中,有不少是青少 年,每年都有几十个,甚至也有不少我们中学学生,当前青 少年犯罪成员已占全社会犯罪成员的70-80%,青少年之所 以会走上犯罪道路,就在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充满义气、暴力等不该有的思想,发生纠纷以后不是 通过正当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武力等手段相互斗殴, 从而严重侵犯了社会管理秩序、败坏校园风气,他们的行为 在给社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同时,也使自己和家庭付出了 极其惨痛的代价。
青少年犯罪分析
以上三个案例,均是青少年犯罪,这 些案子每年都在发生,虽然发生在不同的个 体身上,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 大多是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就 在于他们不懂法,发生纠纷以后不是通过正 当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武力等手段解 决, 或是与不良个体交往,与之一起走向犯 罪的道路。
案例2: (成都)9名少年偷垮高压电塔 一座高压电力输送塔突 然拦腰倒塌,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倒塌原 因竟是电塔底部被人偷走了68块钢条,而下手的竟是9个 未成年的孩子! 民警们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最终得到一条线索, 就在电塔倒掉的前几天,有人曾看到王平(化名)和几个 男孩出现在塔下。民警们立即找到王平询问。王平终于交 代,倒掉的电塔上的钢条就是他和另外8人一起偷的。每 块钢条可以卖得10元左右。总共偷了68块钢材。少了这 样多的塔材,严重改变了电塔的受力结构,恰好头天晚上, 当地刮起了大风,最终造成高压电力输送塔拦腰折断。他 们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贪图这点钱而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很快,另外8人也落网,他们都将面临法律的制裁,收赃 的老板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青少年犯罪分析
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 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包含 “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 了未 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青少年犯罪分析
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含义是指已满14周 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 他们刚刚走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之路, 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易受外界因 素的干扰,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辨别是非能力很差,易冲动,好感情 用事,做事不计后果,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 的影响,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 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 或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药家鑫案件
案件分析: 一、道德原因


二、不懂法: 不懂《刑法》:杀人偿命,谁也无法逃脱。 不懂《保险法》:车有保险,保险公司赔偿
青少年犯罪分析
因此, 同学们应认真自觉地学法、懂 法、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我 控制的能力。 因为青少年犯罪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 己,它会因此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 前途。因为法律是无情的,对制造罪恶的人, 必须以更痛苦的方法惩罚他。
一绑既遂

2005年6月24日,几名中学生因为没钱上 网,将一名同学欺骗至无人住的房子,用绳 索绑住,让他给父母打电话,谎称学校要学 费,要家长送五十元到学校,虽然家长没相 信,也没送钱,但这几位孩子还是顶上了绑 架的罪名。因为,一绑架就既遂,不管你的 犯罪目的有没有达到。
发布虚假恐怖信息 玩笑酿成大祸晚矣
案例讨论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甲女(已满18周岁)教唆乙男 (不满十四周岁)去抢劫丙(女学生)。乙对丙实施了抢劫行 为。 问,该案应该如何处理? 法律背景知识:1、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2、教唆不满十四周岁的,负其所教唆的罪
青少年犯罪分析
我国对违法犯罪青少年实行“教育、感 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的原则,对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的,不 予追究刑事责任,可送少教所或工读学校进 行教育改造;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 周岁,但对于杀人、爆炸等八种刑法规定的 严重犯罪的,年满14周岁就要追究刑事责任。



2013年5月15日上午8时起,深航等三家航空公司的 5架航班遭遇电话威胁,均为虚假恐怖信息。这样的虚假恐 吓电话,除了会影响乘客的出行,航空公司也是深受其害。 被降返航或者是推迟起飞,会给航空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将近百万元人民币。 民航有关专家指出,此类恶意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行 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已涉嫌触犯刑法,构成编造、故意 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按照刑法第291条规定,应处以5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5年 以上有期徒刑。2012年12月,备受社会关注的 “8· 30”深航航班“诈弹”威胁案在湖北宣判,被告人 熊某犯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以有期徒刑的上限最高可达15年。 细究多起令乘客胆战心惊、航空公司焦头烂额的航空“诈弹” 事件,不难发现各种荒谬的理由和动机:不满安检流程繁琐、 纯属恶搞心理、发泄私愤,还有一位乘客称“只是为了活跃 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