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五 3边城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五 3边城课件
何时也能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 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
阅读凤凰,不能不记住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 的”……
凤凰人对爱的坚守和渴望,充满 神性,它已留在了沈从文为我们叙述 的故事里……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 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 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 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 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 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写作背景:
写于三十年代,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
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沈从 文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 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但他坚信,眼前这个 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也不应继续存在下 去了。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 惟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重造国家、 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 接踵而来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无疑将 中华民族的命运进一步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而民族的灾难与屈辱又
刚才还是谈笑风生的沈从文,忽然一把抓住女记者的 胳膊,失声痛哭了起来,劝也劝不住,就像一个受尽委屈 的孩子一样,哭了很久才慢慢缓和下来。在场的很多人都 说,从来没有见过沈老这么失态过。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一个美国学者给沈老的诗
更加坚定了沈从文以重造的经典去改造国家、重塑民 族品德的信念。他于是一面以冷峻的目光审视当时的 上流社会,一面努力地实践着新经典的重造。他说: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的年龄恰恰在 两者之间。一年来战争的结束,感觉生命已得到了稳 定,生长了一种信心。相信一切由庸俗小气自私市侩 人生观建筑的有形社会和无形观念,都可以用文字为 工具,去摧毁重建。”
穿过成就沈从文的边城凤凰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 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 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两岸的吊脚楼象是时间板结中脱 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茁的原始气 息……
日子平淡而又从容的过着,一方 水土养育出来的人的个性,却不会改 变。这里的人们仍旧热情、善良,淳 朴……
“文革”后,记者采访沈从文,沈从文一直都微笑着, 他说他那时被安排打扫厕所,是多么的尽心尽责,连缝道 中的污垢都被他用指甲抠了出来,然后有些得意地说,我 打扫的厕所在当时可是全北京最干净的。
此时,一个刚出道的女记者站了起来,走到沈从文的 身边,伸出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说:“沈老,您受苦 了。”眼里隐约有泪光闪动。
1,请同学们细读一、二两段,说说
边城的与众不同之处。
❖ 明确(1)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 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 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 的死亡大变,……似乎就还不曾为这座边城人民所 感到。”——体现边城之“边”
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 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 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 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 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 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 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 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 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 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 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 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 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整体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章
时间
叙事方式
层解内容
第三 (1) 第三个端午节 叙述
章
筹备龙舟竞赛 ,引起对过去端午 节的回忆
篇章
时间
叙事方 式
层解内容
第四 第一个端午节
章
(2)巧遇二老傩送,产生莫 追述 名情愫
第五
巧遇大老天保,引起
第二个端午节 (3)补叙
章
对二老的思. 念.
第六
(5) 迎亲送婚花轿,引发翠
边 城 文
沈 从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 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简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 介 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 古代服饰的研究。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在1978 年、1988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尤其是 1988年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1988年病逝于 北京。
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 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 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 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 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 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 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 常爱他们。
读准字音
(1)蘸.酒(zhàn) (4)蚱.蜢.(zhà)(měnɡ) (7)棕.榈.(zōnɡ)(lǘ) (10)怏.怏(yànɡ)
(2)伶.俐.(línɡ)(lì) (5)傩.送(nuó) (8)拮.据.(jié)(jū) (11)氽着(tǔn)
(3)泅.水(qiú) (6)踹.水(chuài) (9)镂.空(lòu) (12)糍.粑. (cí)(bā)
或夏天的下午五点钟,人们都有机会见到沈从文提着一个 南方的带盖的竹篮子,兴冲冲地跑到夫人张兆和住的地方 去吃晚饭,并把明早和中午的两餐饭带回去。就在这狭小 的空间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沈从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 文物研究方法:重视竹、木、玉、陶、瓷、丝等实物,以 此为基础,与文献、诗文结合进行考证。所以,沈从文被 称为“形象历史学家”。
章 (4)第三个端午节 叙述 翠情思
1.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的情况是怎样的?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两个人怎样的特点?
2.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 相观看的盛大场面,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一 下祖孙二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4.文章中写了爷爷与哪些乡邻之间的关系呢?请用简 练的语言概括这种关系。
❖ (3)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 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 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日子”——这里说明 了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受外界影响小,习俗保留 相对完好。
(4) 选段中详细描写了端午节的热闹场面, 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表现边城居民过着怡然自足的“桃源”般的安定 幸福生活,为人物出场设置环境。同时关于端午节等民风 民俗的描写,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 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凤 凰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 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 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 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209国道和 湘黔省道从县境穿叉过,铜仁大兴机场距县城仅27公里, 交通实为便利。
凤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 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 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 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他怀着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创作《边城》的,用
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用“边城” 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 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 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 美”与今天的“惟利惟实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
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 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 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 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 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 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 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
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 有何特点?
❖ 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按照“眼前 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 端午——眼前的端午”的顺序来展开情 节。可见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 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陈上 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读过文本的读者都将发现本文有着 一种无与伦比的“淡淡的美”,这 种美渗透了整个文章的字里行间, 那么就让我们从环境和生活来感知 它的美。
【作家作品】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 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
熔生动丰
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
新的风情风景画
为一炉,展示人性
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
善良,使
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
归真的牧歌情调。
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 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 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古语说,凤 凰择良木而栖。 沈从文终于回到 他魂牵梦萦的良 木故土。
湘西的流波 碧水,裹挟着一 个自称“乡下人 ”的深深眷恋, 更加辽远悠长、 绵绵无尽……
沈从文轶事两则 1969年11月,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 1972年2月初,干校同意沈从文回京治病。沈从文的住处实在 太小了,夜晚,书躺在躺椅上,沈从文就躺在躺椅上的书上。 半年后,妻子张兆和退休,也从干校返回北京。为了缓解沈从 文住房紧张的状况,张兆和的单位又分给她两间住房。从此, 沈从文开始了每天为“食”“宿”往返奔波的生活。不管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