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 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
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以他体从正面、反面 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
象,加强艺术效果。
•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 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
较。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 较。
记叙顺序对于写人叙事类散文的作用
• ⒈倒叙:先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或最吸引人的情节),设
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⒉插叙:补充了……的内容,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内容更 丰富,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散文的线索
•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
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 “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 组材的意图。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 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 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 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 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概括全文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 1.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
出文章的主题。
• 2.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关键句,一般都
是抒情、议论句。
• 3.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
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3.感受主旨
•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
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 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 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 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 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 切而独特的情感。
• 1.结构上 • 2.内容上
理解品味句段
拓展延伸类类题目:
• 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 这类试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让
学生将生活体验与文章内容(主题指向)衔接起来。解答这类题容 易天马行空无所羁绊。其实解答这类试题,无论题目多么开放,都 必须在文章内容的制约之下解答。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
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 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某一文段大意:
•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
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 么——怎么样”)
叙事性散文
阅读答题技巧
关于叙事散文
•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
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 叙事来间接表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作者的 写人和记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作者的情感常常曲 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既然是抒情,所以,叙 事散文的写作指向都是在“人”。叙事塑造一个丰满的人 物形象,抒情(包括叙述中浓浓的抒情氛围)表达作者对 这个人物的某种情感。这是读懂叙事散文的关键。
• 所以解答程序是:先答出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再答出个人的体验和
感悟。
表达方式对于写人叙事类散文的作用
• ⒈三“言”两“手”:
①三“言”:记叙、议论、说明。 ②两“手”:描写、抒情。 ⒉作用: ①议论作用:引发读者的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起读者的情感 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
• 侧重于写人的散文,以写人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
做粗线条勾勒,偏重于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 貌,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是是它与小说 的区别。
• 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
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萧乾的《枣核》,也可以是 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命 总是如此之美》。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 说叙事的最显著的特点。
⒉对情节:①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的情节。 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⒊对主旨:表达……的思想感情。
环境描写对于写人叙事类散文的作用(自 然环境、场景、社会环境)
• ⒈对环境本身: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的气氛和/引出下文……的情节。 ⒋对主旨:象征着……。
应考策略:
• 1、理清思路
(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 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 句。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 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 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 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 褒扬。
•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 A、 能否 • B、 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
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
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 式)
• (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
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
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 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 找“要素”-理顺序-抓线索-品情感-析哲理
标题对于写人叙事类散文的作用
小说、记叙文、叙事散文
• 小说 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由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构成,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 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 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 小说(微型小说)。
叙事散文的阅读步骤:
• 1、整体阅读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 “理”。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定作 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 思想轨迹。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 状态。
2、细节品味
即按照所给的题目,对阅读材料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这类题,有的针对某一个词(一般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 词或反复强调的数词或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有的是针对 一个句子(一般是描写句或点明题旨的抒情议论句),有的 针对某一段,有的针对某几段(一般是点明题旨的段落或过 渡段)。在审清题干要求之后,有针对性的详细研读。但是, 细节品味类题是在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每一个细节 品味类题都体现出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指向实现写作目的的 一个阶段或一个侧面。
品味语言
•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
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 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 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
找答案。
(2)词语妙用
•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
• 4、品味词语: •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
这一点。
•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特点)
•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
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 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散文的表现手法
•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
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 抒情、渲染等。
•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
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 意。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 特征。
• 记叙文 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
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 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6要素。
• 叙事散文是散文的一大类,且从属于记叙文,主要是叙事、抒
情。与记叙文、小说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 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
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
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
情节更生动感人。
2、概括文段要点
• (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
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 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