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主观题解题技巧人教版

高考语文主观题解题技巧人教版

高考语文主观题解题技巧一、文言文(一)提高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的四种方法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不在鉴赏,所以读懂是基本要求,题目设置也只是考核我们是否读懂。

1.背诵课文,增强语感。

(大声读书,既可调节大脑,锻炼自信,也可以有效提高语言类学习。

要求背诵篇目要边读边写。

)2.由易而难(从初中课文到高中课文,从课内到课外,参考书目《史记》或《古文观止》,既可训练文言文,又可增加作文材料积累),训练自己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史记》、《孟子》为难度标准。

3.熟悉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常见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

(按照提供的分册总结材料中重点内容进行复习。

)4.在实践中学,熟能生巧,多做一点练习。

基本知识点——习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具体答题方法1.代入法解决词义辨析题。

把后面的意思代入原句,看句子是否通顺,前后文是否衔接得上。

2.词义辨析全凭知识积累,一半涉及课本中学过的句子。

3.人物分析题,要注意题干“体现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注意答案事件涉及人物是否偷换?4.分析概括题其实就是翻译原句,差错往往是具体词语的翻译不对。

5.翻译题:说到底就是把文言文翻译成我们现在正常的表达。

先整句理解,字字落实,把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把一个字翻译成两个字);对于句子读起来拗口的,好像漏了什么的,要倒回我们正常表达的顺序,补上省略的内容;对于语言直译起来不通顺的,要考虑一下是否有活用,“活用”其实就是我们现代汉语该是“这么用”。

如:“帝览之,喜曰”直译:皇帝看了它(孟頫起草的文书),高兴地说。

如:“以字呼之而不名”直译:拿字称呼他却不名,肯定不通,“不名”是不用名来称呼他。

(古代,称上级长辈对下称“名”,下对上称“字”,平辈间也常互称“字”。

表尊重。

)如:“国中宝之”直译:(天竺)国内宝物它(孟頫的书法作品),肯定不通,“宝”只能做动词译:把……当宝物。

6.积累法的运用也很重要,熟悉一些文言文作品后,就会发现,其实在“浅易文言文”的要求下,我们不懂的词语主要就是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平时注意积累起来其实也不多。

如:课——敦促、督促,劝——勉励,劝勉,得——能够、可以,按——审查、审理,遗——赠送,拜——任命、担任,趣——催促。

7.借助偏旁和并列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意思也是很有效的。

借助偏旁如:“示”旁的字都与祭祀、宗庙有关:祖——本义:祖庙,祛——祭神以求去祸除灾,祢——奉祀死父的宗庙。

这些字都是我们不了解的,但是都可以借此猜。

同样的:“之”跟行走有关,如“适”——往,到;“车”跟车辆运输有关,如“辇”、“舆”——人力车和马车;“日”跟太阳时间有关,如“莫”——黄昏;“贝”和钱财有关,如“赀”——罚款,“阝”在右边即“邑”,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在文言文中出现多为国家名地名……并列词语如:“朝廷克平交、广”中的“克平”,可以说是攻克平定,也可以直接翻译为“夺取”。

“诸县令佐依例”中的“佐依”都是“依照”的意思,就不是“辅佐依照”。

(三)翻译题答题评卷示例(05广州二模):德芳之后也。

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

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

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

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

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

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

”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

有元掀兒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兒,既诬服。

孟頫疑其冤,留弗决。

逾月,掀兒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大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

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有不悦者间之,帝若不闻者。

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人以为知言云。

(节选自《元史列传五十八》)13.文言文翻译评分基本原则:先给大意分,再踩点给分;只译一半不给分。

解题基本原则:整句理解,字字落实,句式、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别注意。

(准确、通顺、文雅)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

(2分)(1)参考答案:有人说赵孟頫是宋皇室后代,不应让他靠近皇上的身边,元世祖不听(他们的意见)。

“或”字1分;“近左右”如译靠近皇上身边的大臣,不给大意分。

【得分示例】①有的人说赵孟頫是宋朝留下的后代,不适宜使他接近皇上的身边,但皇帝没有听从。

(2分)②有的人说孟頫是宋室的后代,不宜让他做高官,元帝不听。

(1分)③有的人进谏说孟頫是宋皇室的后代,不应该重用他,元世祖不听从。

(1分)④传言孟頫是宋室的后人,不应该任用他,元世祖不听。

(0分)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

(3分)(2)参考答案: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会陷害赵全,即使赵全的不法行为得以证实,人们也不可能不怀疑。

“陷”:陷害,1分;“纵”:即使,就算,1分;“陷全”:译为陷害全部人,不给大意分。

【得分示例】①若王虎臣前往,必定会陷害赵全,事实虽然赵全犯法,但人们不可能没有疑惑。

(2分)②让虎臣前往查案,一定会陷害全部有关的人,事实与现实相反,人们也不能不疑惑。

(1分)③派王虎臣前往,必定会隐瞒事实,控制事情真相,人们也不可能没有怀疑。

(0分)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3分)(3)参考答案:皇上十分喜欢他,平时只称他的字号,不直呼他的名字。

“眷”:喜爱,爱护,照顾,眷顾,1分;译为“眷恋”、“眷念”“爱惜”、“器重”不给分。

“名”:译出动词,1分;光译为“名字”,不给分。

【得分示例】①元世祖对他有很深的眷恋,不叫他的名而是用他的字来称呼他。

(2分)②元世祖对孟頫非常宠爱,不叫他的官名,直接叫他的姓。

(1分)③皇帝对他评价甚高,以他的名字称呼而不用姓。

(0分)二、科普文(社科文有待增加相关内容)科普文阅读方法1.整篇阅读,划出主要内容,把握关键概念(中心对象)、发现重点句子(一般在段首或段末,一般可以借助提示语:“提出”“认为”“相信”等。

借助总结语:“总的来说”“由此可见”。

也要注意转折语:“但是”“却”“反而”。

),把握关键问题如:科研成果或发现是什么?研究进行到什么阶段?是理论结论还是实践成功?影响如何?2.阅读完毕马上凭把握的要点解题。

(有人提出先解最后一题,先加强对全文的把握,再解前两题。

)3.不能明确的,就要马上回到原文,找到对应的原句,就时间先后、范围大小、因果、彼此(对象)、已然未然(实现与否)、或然必然(偶然还是必然)、程度轻重之类的细节进行分辨判断。

就题目设计的思路,一般越和原句相近的一句越有问题。

4.题目顺序一般对应段落顺序,尤其是第一、二题。

5.注意绝对化的推断一般都是错的。

因为科普文是阐述科学发现和道理的,必须讲究科学。

我们的科学体系是依赖实验法为主的,准确的说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推理。

所以,都要在规律、概念前,加上“一般来说”“在某某情况下、范围内”“到目前为止”“对于某某而言”在这类限定语。

6.看清题目要求。

注意一些特殊选项。

因为命题的局限,有时命题人会不知不觉地留下痕迹。

如:《与名师对话》中p419《茶马古道》第2题(答非所问)、p431《解读北京奥运会会徽》第1 题(转移话题)、p435《中国“现代书法”的新思考》第19题(观点正反不同)、p400《咖啡和茶》第2题(不对应)、p409《欧洲试验海下“风车”发电》第3题(绝对化、不对应)。

基本上每篇阅读都有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不看原文都可以答对,所以要特别注意。

当然,我们不是说不看原文就解题,而是强调要注意看清题目要求。

(另一种方法:先看题目,然后边读文章边划出相应内容,再解题,可以试一下哪一种适合自己。

)三、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

小说戏剧由于篇幅所限,只可能是短篇或片断,而且小说也可视同叙事散文一样分析。

诗歌也是文学作品体裁之一,但古诗词另设,现代诗过去有题目,但因为其“多义歧解”性质而难以作为考题。

总的来说,主要分:叙事、写景、议论三大类)(一)鉴赏程序1.整篇把握,阅读细致度较高,划出文章中明确的观点、情感、形象特征。

(因为不管试题如何问,究其根底都是引向这些问题。

准确把握全文中心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

)整篇阅读要注意题目,看到题目时,稍微想下,这样的作品重点是什么,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叙事写人,借事说理?对于作品的最后一两段要细致阅读,一般观点、感情都会有所总结。

(因为高考考纲规定: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落脚点在此。

)2.明确答题范围,一般一道题目中往往含有解题范围、所提问题、答题要求等信息。

答什么和怎么答,命题人的思路早已在题目中写明了。

例如:2003年试题(《乡土情结》)的第20小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稍作分析就能明白:题目中的“第三段”就是解题范围,“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就是所提问题,“请概括说明”就是答题要求。

这个题要到第三段去找答案,答案是关于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的,而且,原文中的语句不能直接引用,需要概括。

3.按给分,估计答题要点,两分至少一个答题点,一般都应在两个要点以上。

以(点)宁多勿少,(字)宁简勿繁为原则。

答题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如主观客观、因果、并列。

答的字数太多也会影响卷面和评卷人的心情。

4.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做答。

尤其是针对筛选题和含义题,一般都在原文找得到答案,尽量做对这两道题得到的分数也就是相当可观了。

5.明确鉴赏三个要素,保持完整。

内容(写什么?)方法(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段、人称……)效果(怎么样?)6.大胆运用一些平时从考试评讲答案中学到的鉴赏用语。

7.保持一种积少成多的意识。

现代文阅读占的比例大,得分高,所以要争取任何一题,即使每小题得到一两分,总分也是可观的。

8.掌握一些答题的框架。

(详见下文)(二)主要答题框架:1作用(结构上、艺术上〈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内容上)作用:(问题可以有很多问法。

除了直接问作用外,还可以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样写?)结构上的作用:a开头——开门见山、开宗明旨(直接揭示主旨)、统率、总起(领)全文、设置悬念(小说、记叙性散文)、为下文铺垫;b中间——承上(呼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过渡)、启下(开启引出下文);c结尾——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卒章显志(最后才点明主旨)、总括全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