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练习卷一、文学常识填空:(11分)《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代文学家,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这篇短文对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他表面,但内心却隐含着仕途失意的之情,透露出的特殊心境。
二、重点词语解释:(47分)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怀民亦未寝4、盖竹柏影也三、语段阅读:(42分)①元丰元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1.本文是一篇描绘月色的小散文,文中描写月色的文句有三句,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出,并翻译文中正面直接描写月光的一句是,侧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均采用的修辞。
2.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本文是以顺序来展开描述的。
3.①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交代了;②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③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的人,“吾两人者”是指和。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闲”?6.“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7.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
下列苏轼咏月的名句中,最贴近本文心境的一句是()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8.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9.请仿照“他是一轮明月,大公无私地播洒光明”的句式,按要求填空:(1)他是一条河流,。
(2)他是,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3)他是,。
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
恺惆然⑥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
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
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
④条干:枝条树干。
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
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绮丽,以()饰舆服(2)世罕其比( )(3)尝()以(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2、回答下列问题(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_____(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记承天寺夜游》答案:一、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月色乐观旷达在贬谪中自我排遣二、1、高兴的样子2、想、思考3、睡4、原来是5、寻找/不久6、向/在7、到/极点8、共同/共同9、只是、不过/只/只10、左右/左右/赞许/拟声词/地方、处所/答应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地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借喻2、空明(澄澈透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作者的行踪3、记叙时间、地点和赏月的原因描写抒情画龙点睛之笔,揭示文章的中心,表现作者的思想。
4、B5、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苏轼和张怀民夜,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A7、D8、B9、一只雄鹰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接受真理。
四、1、①都用尽,用来②曾经把,左右③比得上2、⑴①击珊瑚②展珊瑚⑵枝柯扶疏,铺垫⑶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⑷傲慢,又胸有成竹⑸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译文:石崇和王恺比赛富有,都竭力用最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衣冠。
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曾经把一株两尺来高的珊瑚树赏给王恺,枝叶茂盛纷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树比得上它的。
王恺拿出它来给石崇看。
石崇看完后,用铁如意敲打它,它随手碎了。
王恺既惋惜,又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宝贝,脸色严厉地大声指责石崇。
石崇说:“不值得懊恨,现在我还给您。
”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统统拿来,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条的美好世上绝无仅有,明亮华丽看也看不尽,象王恺这样同等高的珊瑚树很多。
王恺心中感到很不舒畅。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十.解释下列词语。
1.念:遂:盖:但: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十一、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