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比如“丁克”现象等,都可能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 。
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例如,不同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
我国首都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皇宫的位置是处于城的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以此为轴线的原点排列,反映出封建王朝皇帝主宰天下的意志和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
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轴及其交汇处成为城市中心,而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也体现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这些事实或现象都是进行教学的切入点。
地域文化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本节不可能全面叙述:在介绍外国文化与人口时,重在生育文化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在介绍中国文化与人口时,重点也在于中国生育文化的特点及其变化。
在人口与环境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与环境观念。
由于本章以人口增长内容为主线,因此,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懂得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人对资源环境的终极依赖性,从而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
例如,在叙述人口增长模式的时候,世界和我国古代、近代以至现代的人口增长情况及其原因就是两条重要线索。
对于人口迁移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
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对于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二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人口与环境方面的思考、实践和探究活动。
本章共有各类活动15个。
这些活动的难易程度并不相同,但这些活动所采取的形式,大部分是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有关基础资料,让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或回答相关的人口与环境问题。
我们以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人口合理容量”一节中,有一个活动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由我们提供学界关于“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的三派争论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同意哪一派观点”,并要他们说出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比较简单,但真正要回答得好,则需要学生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作较多的思考。
三是如何满足学生不同的人口与环境知识的学习需要。
本章主要通过提供多种阅读资料和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内容来实现。
有的阅读资料内容相当简单,例如《婚姻法》选录;有的阅读资料内容相当复杂,例如阅读“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资料就需要学生拓宽某些农学、生物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活动内容同样是有易有难。
例如,通过简单计算获取的结果来回答问题一类的活动是较容易的,而根据资料“总结我国历史人口数量变动的特点和趋势”、“试分析我国东部、西部地区以及南方、北方地区,它们的环境承载力各有什么特点”一类的问题显然就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
四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本章主要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例如,关于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两种评议观点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像“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
五是如何在人口与环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
我们知道,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
考虑到各地条件的差异和限制,本章只在第一节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查找本地(乡、镇、县、市、省皆可)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然后,“根据所查找的资料,绘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
事实上,教师如果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话,也可以对本节相关的某些内容再加工,例如把“我国历史人口数量的变动”表中的有关数据资料转换为曲线图或柱状图,以与图1-1、图1-5进行比较,这样,又比较利于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探究活动。
总之,在本章的编写中,我们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内容的。
老师的任务,主要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的学习目标。
2)城市与环境。
本章主要探讨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三个不同的侧面进行阐述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集中了大量的非农业人口和第二、三产业活动,是人与地理环境关系影响深刻的地域。
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协调处理好人地关系,城市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是从城市区位、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4个单元讨论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
研究城市区位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这里阐述了区位的一般概念、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
在区位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城镇空间布局与人口分布、水陆运输、历史文化、经济贸易等因素关系密切。
城市的布局,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选择地基较好的地方,要求工程量不太大,有足够的水资源可供利用。
居住区应布置在工业区的上风向和河流的上游。
城市周围应拥有良好的植被和较大的水面。
城市土地利用反映出城市的布局形态和功能分区。
城市用地通常可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就城市功能分区来说,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它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
中心商务区影响制约着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布局和房地产价格。
探讨空间结构模式,教材列举了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关于中心地理论,则侧重于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对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比如中心地、中心地职能、服务范围、门槛、空间相互作用等。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包括两个单元: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的区域集聚过程。
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三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四是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关于城市化的作用机制,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城市化能够增加就业,扩大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有助于城市产业的提升。
目前,城市逐渐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能够广泛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密切,第三产业能够促进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三是城市化主要受制于农村劳动力过剩所产生的推力和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拉力。
城市化并不等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是重大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着显著差别:一是发达国家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发展中国家则更重视城市的数量和规模。
二是发达国家表现出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则强调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以及对于所在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是发达国家注重城市区域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重视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建设。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城市化的利弊。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们享受到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饱受“城市病”的困扰。
在本节中,阐述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城市垃圾污染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