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分类

中国建筑史分类

概念:
1、间:四根柱子之间为一间;两榀屋架之间为一间
2、抬梁式屋架: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也称为叠梁式,是梁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构件包括:柱、梁、檩、枋;优点:可以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缺点:梁比较大,料贵,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3、穿斗式屋架: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也称立贴式,是檩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包括:柱、檩、穿、挑;优点:可以用小材,屋顶轻,经济,构架灵活,构造简单;缺点:室内空间受限制,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4、雀替:在明清抬梁式屋架,柱子与额枋相交处的一块三角形木雕,它由踏头、混、枭、蝉肚、斗栱组成,它加强了柱子和额枋之间的过渡,起装饰作用
5、抱鼓石:位于栏杆端部的三角形构件,顶住最末端一根望柱,以保持栏杆的持久稳定。

其形式主要是由古镜和卷瓣曲线构成,以优美的形象作为栏杆队列的尽端造型处理
6、嫩戗发戗:“戗”指的是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的起翘。

构造比较复杂。

7、水戗发戗:“戗”指的是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水戗发戗的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

构造简单。

8、内檐装修:用于分割内部与内部空间的装修,包括,罩、博古架、天花板、
藻井、匾额、对联
9、外檐装修:用于分割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装修,包括,门、窗、栏杆、大门
10、旋子彩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之一,主要装饰母题为牡丹花简化的旋子,其中以一整二破图案为主,主要用于寺庙、衙署的主要建筑中,宫殿、陵墓、坛庙的次要建筑中。

11、和玺彩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之一,主要装饰母题为龙,并分为坐龙、行龙、升龙和降龙,主要用于宫殿、陵墓、坛庙的主要建筑,是最高等级的彩画。

12、私家园林:宅+园---家庭生活中的多功能区,是住宅的延伸,是娱乐、休闲、社交的场所。

13、皇家园林:苑:纯粹为了游玩,园中无宫,如北海、中南海等;苑囿:有动物的园;宫苑:宫+苑---位于郊外,设皇帝生活区,如颐和园、圆明园。

填空、简答:
1、庭院式组群布局的多元功能:⑴空间的聚合功能⑵伦理礼仪功能⑶场所的调试功能⑷防护戒卫功能⑸气候调节功能⑹经济功能⑺审美功能
2、庭院的艺术特征:⑴突出内向型布局,表现含蓄的美⑵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⑶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⑷突出单体门的作用⑸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
3、斗栱:斗:坐斗、十八斗、三才升、槽升子
栱:横栱、翘、昂
斗栱的分类:⑴按位置:平身科斗栱、柱头科斗栱、角科斗栱
⑵按做法:两材斗栱、翘昂斗栱、品字斗栱、隔架科斗栱、溜金斗栱
4、台基的作用:⑴防水避潮⑵稳固基身⑶调适作用(色彩、比例、边际线)
⑷扩大体量⑸组织空间⑹标志等级⑺独立建坛
5、宋式须弥座与清式须弥座的差异:
宋式须弥座:层次多,线条细(9-12);细部精细;自身主次分明;个别线条不合理;苗条,女性美;仿木头须弥座
清式须弥座:层次少,线条粗;硕壮;不强调主次;没有不合理的细部;粗壮,男性美;石头材质
6、传统建筑装饰载体:⑴自由端(抱鼓石:栏杆尽端造型处理)⑵关节点(斗栱、雀替在抬梁式屋架中的装饰作用)⑶边际线(屋脊的吻兽、坐兽等的装饰)⑷棂格网(内檐装修以及外檐装修中罩、格架门隔扇的装修作用)⑸表面层(屋顶中黄顶绿边的装修)
7、屋顶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歇山、卷棚歇山、悬山、卷棚悬山、硬山、卷棚硬山
大屋顶的形态特征:⑴深远的出檐⑵凹曲的屋面⑶反宇的檐口⑷翘起的翼角⑸突起的脊饰⑹丰富的瓦件
8、装修的多元功能:⑴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⑵内里空间的基本手段(可以组构出室内的模糊空间、灵活空间、私密空间、核心空间和多层次空间)⑶室内装修的重要构成⑷功能性的点染要素⑸文化内涵的信息载体
9、罩和格架的形式:几腿罩、落地花罩、落地罩、栏杆罩、圆光罩、八角罩、
太师壁、床罩(炕罩)、博古架、书架
10、殿式和苏式彩画对比:
殿式和苏式彩画对比原因:⑴形象透露出不同的传统性格,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要求⑵体现出重理和偏情两种创作方法⑶创作存在着“二律背反”想象
11、个体建筑用色特点:⑴掌握冷暖调子:太阳照到的地方用暖色,阴影用冷色;
⑵注重单纯与丰富:整体用色单纯,细部用色复杂丰富;⑶善于处理色彩的辉
煌效果:红绿相间、金朱交错、青绿点金。

12、私家园林的两大矛盾:⑴密集的建筑环境和自然情趣的矛盾⑵有限的占地面积和仿求自然山水之间的矛盾
解决办法:⑴在人工环境里追求自然的效果⑵在有限的占地面积里追求无限的意境。

13、亭子的作用:⑴休息点⑵观赏点⑶景点
亭子的设计要点:⑴三个作用的相结合、统一⑵注意亭的方向与景观一致14、山上路的设计要点: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看似通途,实为绝境;疑是无路,实为通途;意想不到,分外高兴;上当受骗,游兴倍增。

15、园林绿化要点:⑴追求自然形态⑵注意绿化与地段合拍⑶注意绿化本身的特征⑷注意绿化的形态⑸注意绿化的色、香、味、声⑹注意与环境协调⑺注意绿化与欣赏的重点⑻注意与季节协调⑼注意欣赏的人的喜好、文化和习俗
16、园林的路的作用:⑴交通作用⑵剪辑作用:把景点看成一个人的镜头,而路便是剪辑,解决观赏景点的先后问题、远近问题、角度问题、久暂问题、渐现与突现问题
路的设计要点:⑴游览的诱导性⑵行进的曲折性⑶周始的回环性⑷形态的变换性⑸铺装的多样性
17、《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不可平以准,凡世者近宫,不世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18、十三陵的神道组成: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像、龙凤门
十三陵规划手法:组群与地形结合、建筑与雕刻交替出现、崇尚无
论述:
19、颐和园:
⑴原有地形美中不足的地方:①山水错位②养水水位不稳③山体型不妙
④后山景观杂乱
⑵人工改造:
①疏浚西湖,拓宽东岸,保留龙王庙岛,是山湖轴线对位
②填平养水,修筑西堤、支堤,将昆明湖分成大小三个区域,并修筑其他两个大岛
③整理前山,塑造山形,疏通后湖,进一步密切湖山关系
④顺依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园外借景
⑶长廊的作用:
①全天候的游览路线,条件好
②引线串珠,把散落的各组建筑串起来,起到收拢的作用
③在排云门形成左右抄手廊,围合出庄重的主轴门面空间,又具有浓郁的园林气氛
④前山与湖面增加了一个过渡层次
⑤自身构成独特的景观
⑷后山后湖区布局特点:
①两山夹水的河湖幽静
②障隔出开合多变的六个区段
③水面的收放与两岸山势紧密配合
④堆叠的北山与南岸的真山协调成整体
⑤后湖中段设河街,丰富沿街景象
20、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
⑴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绿化⑵主体建筑“圜丘—皇穹宇”组群和“祈年殿”组群构成主轴线,且主轴线偏东⑶以建筑形象表现天①以圆象征“天”和“天圆地方”②以矮墙扩大天③用高台基和重檐突出天的崇高感④用色彩表现天⑷已组织极开阔的观天视野创造崇天的境界⑸运用一系列的象征①数的象征(圜丘地砖数)②几何的象征③方位的象征④色彩的象征
21、佛光寺大殿立面图的特点:
⑴低矮的台基⑵中间五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少⑶单檐四阿顶,屋顶偏扁,正脊为凹曲线,垂脊挺拔,接近直线,檐口微翘,出檐深远⑷斗栱肥硕,昂为批竹昂⑸外槽柱子自中心向角柱逐渐加高,形成檐口的缓和曲线⑹外槽柱子向内倾斜,角柱从两个方向向内倾斜。

22、私家园林设计手法:
㈠、划分景区:划分若干景区,各景区景,景观效果不同,各有特色
㈡、原因好处:⑴变单一为多样,变单调为丰富⑵变共时性欣赏为历时性欣赏,形成序列空间,增加层次感⑶形成对比效果
㈢、设计要点:⑴有主有次⑵各有特点⑶不是一刀两断,要分而不死、隔而不断、相互借景、对景,形成有机联系
㈣、造山:
⑴叠山模式:用小尺度再现典型的部分大山的局部
⑵布局模式:主山隔着主水面,遥对主建筑
⑶假山最好与真山结合
㈤、理水:
⑴水面要有聚有分,聚分得体⑵设水口⑶水岸宜低不宜高
⑷控制水生植物
㈥、处理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隔绝、缩小尺度、虚化界面
㈦、巧妙处理建筑空间:⑴留园入口⑵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书房
⑶留园“辑风轩”小院⑷北海“古柯庭”小院
㈧、扩大空间感的手法:⑴划分景区⑵尺度处理⑶凹凸处理
⑷不尽尽之:①化为乌有②化实为虚③隔而不挡
④巧于因借⑤源流不尽⑥周而复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