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亲近对联
赶到会场,下午第一节已经开始。
贺国卿老师正在讲《亲近对联》。
开课环节没有听到,课堂主要环节有三个:
一、初对对联。
老师出上句:爆竹声声脆。
学生随口对下句。
欢笑声声传,新衣年年穿,礼花处处开……学生参与比较积极,对出的下句多有不通。
老师出示对联的四项基本原则: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辅相成(正对、反对、流水),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让学生根据这些原则审视下句是否得当。
没有展开评讲。
二、再对对联。
老师出上联---菊生篱下。
五六个学生对下联:梅长枝头,荷游水中,梅绽雪中,莲出水中,竹挺风中。
老师告诉学生,除了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还要注意文化内涵。
然后拉长上联:陶渊明赏菊菊生篱下。
学生对下联:郑板桥画竹竹立石中,毛泽东咏梅梅傲枝头,周敦颐赞莲莲绽池中,周敦颐爱莲莲开塘中,齐白石画虾虾游画中。
师生根据基本原则和文化内涵的标准评价,排除。
老师提出,好联特别注重动词的选用。
改联:周敦颐爱莲莲绽池中,换动词,使之更生动有内涵。
学生换为:游,立,挺,舞,涌,傲,笑,倚。
教师明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芙蓉即莲花。
用“出”字,既对应了“生”,又语出有典。
陶渊明赏菊菊生篱下,周敦颐爱莲莲出池中。
三、赏析中华传统名联。
出示了不同类型的名联:叠音对,回文对,谐音对,偏旁对。
最后以一幅长联结课:新桃旧符微言大义揽中华文化,长吟短歌厚积薄发探民族精髓。
回味这节课,层次分明,张弛有度。
三个环节拾级而上,逐层提高要求,加大训练。
学生刚开始对的下联很一般,慢慢的,对的越来
越好。
这与老师的引领密不可分。
老师充分发挥了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推动者的作用。
课后,贺老师的讲座妙语连珠,佳句迭现。
教育警句以喷涌之势滔滔而来。
相对而言,讲座比课更出彩。
贺老师提倡“四有”语文课:有人,有料,有趣,有味。
这趣是智趣、情趣、雅趣。
最让人感佩的是,讲座中的贺老师激情勃发,语速极快,那些精彩语句成串成串的冒出,仿佛它们就在唇间齿缝。
教师丰厚的阅读积累可见一斑。
说到关键处,随口唱起来,声音高昂动听,肯定是唱歌的好手。
自嗨、自燃的讲师怎会不让人喜欢?语文老师都当如此啊!
一节好课,一场精彩讲座,点亮了今天。
明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