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20条建议
詹荣康
1、书要坚持读。
知识更新非常快,大学一毕业就已经有40%的知识过时,一年不读书80%过时,三年不读书99%过时。
只有坚持阅读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2、书要选择读。
书太多了,可好书并不多。
要读经典书籍,可以多读几遍,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
3、书可随时读。
公交车上、地铁里、吃饭时、睡觉前,至在厕所里都可以阅读。
4、书可专门读。
专门的书对专门知识介绍深透,读专门的书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专业性越强不可替代性就越强,价值就越大。
5、书可广泛读。
读书广泛,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创造力就更强。
6、书要快快读。
拿到一本书先要看目录与前言,全面了解书的大致内容,看看哪些章节是自己不明白的,哪些是明白的,然后确定各个章节的阅读时间与速度。
7、书要慢慢读。
当遇到你很需要的书,对思想有促动的书,就要慢慢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作笔记,甚至写读后感。
8、书要借来读。
买来的书总觉得以后有时间读它,往往放在书架上长灰尘。
借来的书要及时还,所以读得会比较快。
借来读,也降低读书的成本。
9、书要说着读。
也就是说书读了要找人交流,与别人交流可以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认识。
找三五个朋友,就某本书某个话题展开探讨那是很惬意的事。
甚至为了能经常交流,可成立读书会,经常举行读书谈论会。
10、书可倒着读。
有时候,可以先看书的最后一章,觉得有意思,再看倒数第二章,逐渐往前看,这种读法,有时会让你思维活络。
11、书可中间读。
有时,可以抓住书的中间部分读,觉得有意思,再从头读下去。
12、书可改编读。
有的经典书籍,为了让自己能够坚持读下去,读懂读透,可以用改编方法来读。
比如,将每个章节写成诗歌,或者将故事改编为剧本。
在改编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得反复读,才能真正改好。
13、书可添彩读。
并不是每一本书都是尽善尽美的。
一本书篇幅有限,作者本身也有各种局限,因此,读有的书,就可以思考,这本书哪些地方的可以修改,哪些地方增添文字或者章节,使之更美,更完善。
14、书可批判读。
读有的书,你可以以批判的眼光读,要读出它的缺点、不足,甚至错误。
这样,能够发展你的批判思维能力。
如果读不出很多的缺点与错误,那你对这本书的思想就可能更乐意接受。
15、书可读很薄。
有时候,一本很厚的书。
读了之后,你能够用很简要的话说出整本书的意思,能用很简要的话说出每一个章节的意思。
就可能掌握了这本书的精髓。
16、书可读很厚。
有时候,读了一本书,从书中发现新的问题,就去读相关的书。
从本书中发现许多问题,就查阅了许多相关的书。
这样,你读到的东西,自然超越这一本书。
17、书跟老师读。
作为学生跟老师读书,能很快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读书的效率。
跟老师读,不是等老师给你题目的答案。
而是学读书的方法,想的是怎样超越老师,想的是自己回答的问题比老师更全面更深入。
18、书可比较读。
可以选择两本类似的书一起读。
从两本书中读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比较阅读,信息量往往不止扩大一倍。
那常常是很有趣味的事。
19、书可用着读。
学习中生活中我们遇到了难题,怎么办,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边学边用,用中学习,同样提高我们的智慧。
20、书可写着读。
只要我们在社会上有所创造,我们都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写出来。
动笔写文章写书,我们会觉得很有意思。
在写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去相关的书,思想通了,障碍攻破了,视野开阔,思路打开了,我们又将书继续写下去。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读《绿色蝈蝈》这篇课文,就可以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这一本书。
将《昆虫记》与其他昆虫学家写的著作一起阅读,比较他们的写法,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进而去了解这两个作家的生活故事、人品、性格,我们会感悟很多人生道理。
如果,我们能自己也写一些类似文章,对他们的体会又会更加的深刻。
这样读书,收获一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