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辛亥革命与中外文化的相互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工程管理1003班鲁齐摘要:提起辛亥革命人们想到的总是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在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中为其指引方向的是文化。

具体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

而在革命胜利以后起又反作用于本国文化促进其发展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我今天主要从文化对革命的推动作用,革命对文化发展的反作用及对我们当今文化建设的启示三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辛亥革命;文化;相互作用O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Abstrac t: it is always mention the 1911 Revolution which overthrew the two thousand years offeudal monarchy established a bourgeois republic government. But few people will realize that in such a great revolution for its direction is culture. Specifically i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But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and reaction to the native culture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so as to make it more rich and colorful. So today I mainly from the culture of the revolution, revolution o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reaction and to our curr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three aspects to express their viewsKeywords: the revolution of 1911; culture; interaction一,文化对革命的影响。

就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来说,它发生在具有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中国。

因此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必然会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就儒家思想的主要功能来说它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

但其中也不乏支持人民革命的。

《孟子》是儒家代表作之一,其中有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中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君若无仁无义既可以称直为独夫,对待一独夫则人民可以群起而攻之。

这鲜明的表现的儒家的革命思想。

也就是正统文化对革命的承认。

这就从文化潜意识上支持了辛亥革命推翻缺仁乏义的清朝政府的统治。

我想这一儒家的思想或多或少的给那些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的人接受革命提供了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革命的阻力。

为革命成功提供了文化依据。

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来说,应该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是革命的最高纲领。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源泉正是中国正统观念中的“夷夏之辨”,孙中山把反满与推翻腐朽的政府和争取民族独立连接起来,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众所周知自满清入关以来到其灭亡之前,民间的反清复明的活动就从来没有停止不过。

这一口号的提出可以说充分利用了民间积压已久的民族情绪,以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这也是辛亥革命胜利的一大保证。

民生主义顾名思义是为了关注民生防止贫富分化。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应该就是平均地权。

这一口号的提出也是想满足人民的需求获得人民的支持。

其这一思想的的提出也是与文化作用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存在平均思想,《论语》中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缓聘耳环不安”的说法。

宋代农民起义军就打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这更是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以法令的形式确保均分得以实行。

幼读儒书而且十分推崇太平天国运动的孙中山当然深受影响。

不仅如此当时欧美各国也盛行各种均分思想。

其中有代表行的就有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学说,他认为“土地是一种资源要想贫富悬殊就必须把徒土地收归国有”还有俾斯麦奉行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国家控制生产资料和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共同拥有的思想。

孙中山在欧美游历时收到这些思想的影响结合的本国国情思考后提出了这一思想。

虽然今天看来其有不完善甚至不合理之处,但在当时绝对是属于先进思想之列的。

民权主义则与自由平等相联系,其主要目的是赋予公民权利。

孙中山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出“每个公民都有不可让与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参政的权利”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受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思想启蒙运动中,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自由,平等,反对私有制及其压迫”的主张和“天赋人权”等观点在欧洲广为传播。

而后欧洲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相继确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也使这些观点更加的深入人心。

在欧美游历多年的孙中山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

但在本国任然是皇权至上,普通人民大众毫无自由平等可言。

因此他开始毫无保留的抨击清政府的统治和一切企图维护这一统治的论调,明确自己的主张并逐步提出了“民权主义”的思想.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进行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指引下进行的。

没有文化思想的引领革命的结是不可想象的。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建立起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把人民从封建思想的压迫中解救出来,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构建了一套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民主价值体系。

有力的推动了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

在此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和政策。

使全国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创办报刊杂志的高潮。

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由十年前的事100多种陡增至上500多种,总销量达标4200万份。

而这些报纸大多是以宣传建设民国防止复辟,传播科学知识,促进民智培养民德,发扬民力,教育国民为目的的。

正是由于这些宣传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的深入人心,可以说其在后来覆灭袁世凯复辟中起到极大作用,也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提供了广阔的阵地和科学武器。

革命成功后临时政府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制定了新的学制系统,改革旧的教育课程。

通过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学校和学生人数都有了较大的增长,派出的留学生人数也不断增长,使得更多的人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教育。

正是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新式学生成为了以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为以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

辛亥革命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帝制,加大了民主共和的宣传,培养拥护民主共和的新生力量。

这一系列举措逐渐的建立了中国公民的自主意识,让中国人明白了自己可以是国家的主人,之后又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使这种意识更为强烈。

也可以说这也是为以后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试想,若是国民没有主人翁意识,仍是封建时期的那种麻木的心态。

那他们就会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统治,这样以后何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何来的全民抗日,更不会取得抗战的胜利。

所以辛亥革命唤醒人们的主人翁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初步决定了中国的以后的走向。

三,辛亥革命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对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建设的启示。

由(一)中的论述可知,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既有中国传统的身影,也不乏外来文化的光顾。

我们在此详细探讨革命过程中对待这两种文化的态度。

首先就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而言,他本身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式教育,因此这两者,对其自身以及对革命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虽然生于封建社会的中国,看到其对中国人民的残害,但他没有武断的否定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

他清楚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他极力推崇传统的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但又对于以新的解释,如“忠、孝、仁、义、礼、智、信”而对忠的解释不在是忠君,而是忠于国家和人民,他也毫不留情的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三纲五常,及对妇女的不公正待遇。

这些也在他以后的活动中有具体体现。

如“三民主义”中对“华夷之辨”“均田”等思想的运用和他本人所提倡的“天下大同”的理想之国及革命成功后革除旧习解放妇女等等。

可见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积极继承和发扬其中优秀的部分果断的批判和摒弃其中糟粕的部分。

在对待西文文化时,也并没有因为当时西文各国侵略中国而一味的抵制,更没有因为其先进性而全盘的接收。

他积极吸收西文的适于中国国情的先进文化,向其“民权主义”中的自由平等,“民生主义”中的国家控制生产资料和均分土地等等。

但他也批评欧洲诸国发明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之生存学说即社会达尔文主义。

他认为这是一种野蛮的学说,是霸道而非王道。

他在接受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时又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继而创造性的提出了“五权分立”的思想。

我们暂先不问这一思想是否正确,是否可行,只是这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

可见其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经过批判性的选择吸收融合后选为己用。

当今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是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我认为辛亥革命过程中对待这二者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立足当代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国情批判性的接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的继承承接着过去,昭示着未来。

只有是民族的才更是世界的,因此要结合我们现在的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并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于现代文明相谐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

也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其它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加以借鉴,做到洋为中用。

只有以这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才有可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中国文化更具有国际影响力。

参考资料:《孙中山及其思想》吴剑杰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郭学旺著中国言实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纲要》2010年修定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