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诗词绝句我国古典诗歌有各种体裁,其中普及面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无疑就是绝句。
时至今日,童稚诵诗,仍自绝句始;学写旧诗,亦多自绝句始。
明代诗学家胡应麟称绝句为“百代不易之体”(《诗薮(sǒu)》内编卷六)。
近年港台地区曾举行过一次“最受欢迎的十首唐诗”评选活动,入选的十首唐诗中有八首是绝句,如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朝辞白帝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皆为千百年家弦户诵之作。
第一讲概述一、绝句的定义绝句之名源于南北朝的文人联句。
文人联句为各咏一事,联为一篇,止为绝句。
绝句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徐陵主编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
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
收诗769篇﹐共为10卷。
)卷十.古绝句四首。
后清代王士祯(zhēn)在《池北偶谈》中对绝句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联句有各赋四句,分之自成绝句,合之乃为一篇。
”到了唐代,绝句吸取了律诗格律,开始押平声韵、讲究平仄、间有对仗。
当时唐人多称绝句为律诗,故有白居易《江上吟元八绝句》的“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
”这里的“小律诗”指的就绝句。
后人为区别二者,分称为律绝和律诗。
另清朝钱良择在《唐音审体·律诗七言绝句论》述:“绝句之体,五言、七言略同,唐人谓之小律诗。
”依绝句之名源,对于绝句的称谓一直以来,说法不一。
主要有两种:第一种。
称绝句为“截句”。
认为绝句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
此为元代后流行之说。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指出:“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
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律诗从此出,遂令充畅尔。
”清代诗人、诗论家赵执信也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元非近体后人误以绝句为截律诗,故致多此一问。
”由此可见,截句的说法,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臆断,不足为信。
第二种。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这种说法不够准确。
唐人赋予声律定型的,应为律绝,此不能涵盖整个绝句。
且绝句之称之诗早于唐前已有。
所以,绝句之称谓,应是以五字或七字为句,以四句为篇的一种诗歌体裁。
有古绝和律绝之分。
古绝不依近体诗格律,且韵可押仄声亦可押平声;律绝需依近体诗格律,且韵必押平声。
其特点可以用十六字来概括:篇幅短小、语言明了、题材平常、情意绵长。
篇幅短小:如果我们把歌行比作电影,那么,绝句就是一个画面。
如:凉州曲(唐代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把享饮美酒的欢愉与血战沙场的惨烈这一矛盾,置于“欲饮”美酒,琵琶催饮的那一刻。
渭城曲(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写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王维相送于客舍。
这其中的一切过程诸如设宴饯行、对酒倾谈等等,都略过不写。
而只选取别宴将散的场景来表达依恋之情。
语言明了:就是诗的表达要明白,让人一看就懂。
如: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只是用了明了的叙述,就把远客思乡之情,写得意味深长。
回乡偶书(唐代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没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
却寄寓着诗人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题材平常:就是题材要是常见的,带普遍性的,且很少用典。
如:登鹳雀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楼远望所见的平常景象,抒发了“登高才能望远”这样一个常见而深刻的道理。
咏柳(唐代诗人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通过对常见的春柳描写,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绝句正是用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和感受,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引起他人的共鸣。
意味绵长:就是诗的韵味悠长,情意绵长,即所谓一唱三叹有余音。
如:秋夜寄邱员外(唐代诗人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首诗虽淡淡着墨,却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诗人岑参)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重阳诗,将节日思家与忧虑国事合在一起写,于朴素质实中包蕴无限情韵,耐人咀嚼寻味,余意深长。
二、五绝的形成明代诗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
”其道出了绝句起源于古诗,特别是古之民歌的四句体。
然秦时《长城谣》虽已具备了五言四句的形式,但其句句入韵,体非古绝;而汉魏乐府诗中的一部分五言四句歌谣,则是隔句用韵,体合古绝。
如:“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
”所以,我们今天探求五言绝句的源头,大概只能是追溯到这里了。
五言四句这种诗体,大量产生于南北朝。
然以南朝为最多,仅以“子夜”为题的,就远超过百首。
如:子夜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
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素雪履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子夜变歌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尝见。
三更出门去,始知子夜变。
北朝的数量远不及南朝。
艺术表现也较为朴拙。
如: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
这种率直的写法,在南朝中不曾见。
北朝以谣体为主,口头创作居多;南朝书面创作居多,且加工痕迹较为明显,应为文人拟作,艺术技巧更加成熟,对唐代五绝影响较大。
这一时期的五言四句体以乐府小歌辞为主,文人创作数量不多,内容题材比较狭窄,艺术表现手法也较朴素单纯,以“明转天然”为主要特色。
但在艺术上作了较为有益的尝试,为初唐绝句诗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初唐的宫廷五绝,其风格与六朝没有多大差距。
但这时已有一些作品,注意到了诗的比兴寄托,从而透露出了时代变迁的信息。
如:咏石榴(唐代诗人孔绍安)可惜中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
蝉(唐代诗人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自君之出矣(唐代诗人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这些诗,题材上是旧的,而手法却是新的。
各诗的兴趣都不在物体而在人事。
如孔绍安的《咏石榴》是诗人投奔唐高祖李渊后的言志之作,表明了相见恨晚之意。
虞世南的《蝉》借蝉的居高声远,则寓托着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一个人只要立身品格高洁,即使没有外在凭藉,也自能声名远播。
尤其是张九龄的《自君之出矣》,被前人众口一词地赞为超前绝后,同题中古今第一诗。
其实这首诗只是对辛弘智之作(自君之出矣,梁尘静不飞。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容辉。
),改动了一句和一字。
其道理何在呢?关键仍在于兴寄。
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
由于她日日夜夜的思念,容颜憔悴了。
宛如那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残月。
此诗将辛弘智诗中的“梁尘静不飞”这一较平之句,改为“不复理残机”,既切怨妇之情,又用“理机”双关了政治上日理万机之意。
又改“容辉”为“清辉”,非但韵度更佳,与辛作比,已不局限于女容,而是隐射到政治上的清明。
满月之喻,暗示物极必反。
满月之清辉,夜夜看减。
像五绝这样的短篇,一有了兴寄,读来就不再是一览无余,而是更耐人寻味,并加大了诗的容量。
这在六朝咏物诗的基础上,已是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了。
特别是初唐五绝的生活化,是六朝以来五绝最为显著的。
这一时期的代表,当推王勃。
王勃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诗人,在初唐四杰中名列第一。
他的文学主张是崇尚实用,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
他的创作风格对转变当时诗之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如:山中(唐代诗人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中的情与景彼此渗透、融合为一。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
胡应麟《诗薮》称“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
其他三杰分别为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与王勃相同,他们都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们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如:夜送赵纵(唐代诗人杨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游昌化山精舍(唐代诗人卢照邻)宝地乘峰出,香台接汉高。
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
易水送别(唐代诗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初唐四杰之外,沈俭期、宋之问也对这一时期的诗风转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宋之问在初唐与沈俭期齐名。
沈、宋对唐诗的功绩之一,就是在创作中,洗清了浮华造作的习气。
这是初唐绝句值得注目的一大成就。
其典范之作当推流放生涯中的五言律绝。
如:渡汉江(唐代诗人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将独特的生活感受,提炼、上升为一种典型的情景。
诗中着重展示的,是久客异乡,家书断绝的人,在行近乡关时所特有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明末清初戏曲家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评述说“人人有此情,而不能为此语”,揭示了此诗情境典型,写法独到,已算得是五绝之极致了。
这一时期的五绝沿着六朝文人的路子发展,离歌词渐远,作家的个性开始表现出来。
这些作家所涉及的生活内容显然较六朝人广泛得多,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发掘较六朝人深入得多。
而且,此时的五绝音节和婉,运用纡徐悠扬的平韵,讲究黏对。
至此古体绝句渐少,代之以近体律绝。
这些诗由特殊表现一般,其境界是歌辞难以达到。
这种由歌辞向抒情诗的发展,意味着五绝在六朝乐府基础上的提高,标志五绝艺术在初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七绝的形成七言绝句是从七言四句的短古发展而来的。
这种短古,从属于七言古诗,其根源仍是民间歌谣。
由于七言诗的产生比五言诗晚得多,所以七言四句的短歌在唐以前为数很少。
现存最早的七言四句诗是《垓(gāi)下歌》(《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绝命曲,属于汉乐府诗类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不过它每句中夹都带个“兮”字,二韵换叶,故不能视为七绝始祖。
当七言诗开始隔句用韵,体合七绝的短古就产生了。
现存最早的作品,是南北朝文人鲍照的《夜听妓》、汤惠休的《愁思引》和魏收的《挟琴歌》。
如:夜听妓(南北朝鲍照)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弦歌。
倾情逐节宁不苦,特为盛年惜容华。
愁思引(南北朝汤惠休)秋夜依依风过河,白露潇潇洞庭波。
思君末光光已灭,渺渺悲望如思何?挟琴歌(南北朝魏收)春风婉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箸(zhù)下成行。
这些作品称得上七言绝句之先河。
其中魏收之作,在声律上已很近于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