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宫肌瘤超声诊断

子宫肌瘤超声诊断

子宫肌瘤超声诊断
【关键词】子宫肌瘤超声诊断
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所构成的子宫良性肿瘤。

[病理]
大体观子宫肌瘤是实性肿瘤,可发生在子宫的任何部位,大小差异很大,可单个,也可多个。

形态多呈圆形,也可不规则形或多个肌瘤相互融合成结节状。

肌瘤组织较正常子宫肌组织硬而致密。

肌瘤自身没有包膜,周围被压迫的肌壁纤维形成假包膜,肌瘤与假包膜间界限清楚。

肌瘤表面色淡,切面呈灰白色,可见呈漩涡状或编织状排列的结构,组织质地致密。

光镜下:肌瘤主要由梭形平滑肌细胞和不等量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肌瘤变性:各种原因(主要的原因为肌瘤血液供应不足)可引起肌瘤的退行性变。

1.玻璃变性又称透明变性。

肌瘤组织水肿。

肌纤维退变,漩涡状或编织状结构消失,代之以玻璃样透明结构。

2.囊性变肌瘤玻璃样变继续发展,肌细胞液化形成囊性变。

囊性变区可大、可小,可单发,也可多发。

3.红色变性发生机制不清。

常见于妊娠期或产后期。

红色变性的肌瘤切面呈暗红色,质软,漩涡状结构消失。

4.脂肪变性肌瘤细胞内脂肪颗粒增多。

当肌瘤内全部变为黄色脂肪时称脂肪瘤。

5.钙化肌瘤内出现磷酸盐及碳酸盐沉积。

常见于肌瘤脂肪变性后。

6.恶性变主要为肉瘤样变。

多见于肌壁间肌瘤。

切面灰黄色、细腻、生鱼肉样。

[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有无临床症状及症状的轻重决定于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有无并发症。

小肌瘤可终身无症状。

较大的肌瘤可出现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尤其以黏膜下肌瘤明显;盆腔或腹腔包块:包块多位于下腹部正中,质硬,无压痛;阴道溢液:黏膜下肌瘤可引起白带增多、血性白带或脓性白带;压迫症状:位于子宫前壁的较大肌瘤可引起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或充溢性尿失禁。

子宫后壁大肌瘤压迫直肠可引起坠胀感和大便不畅;疼痛:肌瘤发生变性或扭转时可引起疼痛;不孕或流产:黏膜下肌瘤、子宫颈肌瘤、巨大肌瘤均可造或不孕或流产;贫血:长期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可导致失血性彷血。

[超声表现]
1.肌壁间肌瘤小的肌壁间肌瘤子宫大小和形态可无明显变化。

肌瘤较大时,子宫增大或出现局限性隆起,子宫形态失常,轮廓线可不规则。

肌瘤结节可单个,也可为多个,大小差异很大,小者小于l厘米,大者十几厘米甚至二十几厘米。

肌瘤较小且无继发变性时回声较均匀,多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或等回声,有时周围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

肌瘤结节较大时,内部回声不均匀,成漩涡状。

有些肌瘤后方回声衰减或有声影,致使结节边界不清晰,不易准确测量其大
小。

2.黏膜下肌瘤肌瘤小时子宫大小可无变化。

肌瘤大时子宫增大。

当肌瘤部分突入黏膜下时具有肌壁间肌瘤的回声特征,同时子宫内膜受肌瘤推挤向宫腔内移位并变形。

有蒂的黏膜下肌瘤完全脱入至子宫腔内,呈宫腔内实性结节,多为圆形,其表面覆盖子宫内膜,肌瘤蒂部子宫内膜中断。

CDFI于蒂部可见供养血管。

3.浆膜下肌瘤子宫增大,形态失常,浆膜向外呈圆形或半圆形突出,肌瘤基底部可宽可窄。

结节可呈低回声、不均匀回声,合并变性坏死时,可出现相应的声像图改变。

4.阔韧带内肌瘤子宫一侧实质性肿物,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回声与子宫肌瘤相同,仔细查找有时可见到与肌瘤相连的蒂。

当蒂部较细、较长时,不易与卵巢实性肿瘤相鉴别,经静脉超声造影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5.宫颈肌瘤宫颈唇部实性结节,边界清晰,多为圆形或类圆形,以低回声者为多。

有时体积可较大,向后壁生长,可达宫体上方。

向前壁生长与子宫前壁峡部肌瘤往往难鉴别。

蒂较长的黏膜下肌瘤可脱垂至颈管或阴道内亦似宫颈肌瘤。

6.肌瘤变性
(1)玻璃变性:瘤体回声明显衰减。

(2)囊性变:肌瘤内单发或多发的囊性结构,形态可不规则。

(3)红色变性:肌瘤增大,回声明显衰减。

(4)脂肪变性:肌瘤全部或部分回声明显增强,边界清晰,后方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