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构思常见 15种模式

记叙文构思常见 15种模式

记叙文构思常见15种模式一、看图说话记叙文的写作离不开情景的描写,在文章前半部分,通过描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下所呈现出的画面。

后半部分结合环境抒情议论同样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我们的情感。

二、对比式红花放在绿叶丛中,如火燃烧;绿叶在红花的衬托之下亦是青翠欲滴:这就是对比的效果!写作时制造两种状况、境遇或结果,亦可描写对立对举的两个方面,利用对比的反衬作用张显主旨。

如《中学生佳作选》中《温暖》一文,小作者由于家贫而自卑,羞于与人交往,在班上几乎是个可有可无的学生。

一次无意的旷课竟无人过问,后来他有意旷课同样无人过问,他终于“明白”自己是个多余人。

上高中以后他依旧是心冷如冰,照样迟到与旷课。

第一次无人过问,第二次老师眼神有些不对劲,第三次老师找他长谈,从嘘寒问暖到苦口婆心直至劈头盖脸的训斥。

虽然当时他表现得非常冷漠,但回家后他躲进被子里痛哭流涕:不是因为批评而是被感动。

从此他变得热情大方,学习成绩也节节高升,因为他感觉到了温暖!德国作家里克特的佳作《两条路》写了这样的故事:在一个新年的夜晚,有一位年已花甲的老人,当他伫立窗前,遥望苍天,回首以往虚掷的年华时,泪下如注,“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可自己,“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

仰望苍天,老人多么懊悔,多么哀痛,他多么希望父亲重新把他“好回人生的入口”,那时,他“会选择一条正路的”;然而“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正因为这样,老人悲切地呼唤道:“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后来情景出现了转机:“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

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儿时做的一个梦。

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却还年轻。

”本文虚实相生,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这个道理:如果不趁着年轻时选择好人生之路,等到晚年就只剩下沮丧与懊悔了!附原文:两条路[德] 里克特新年的夜晚。

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

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坟墓。

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

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

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条道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方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从那里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满处蠕动,吐着舌箭。

老人仰望昊天,苦悸地失声喊道:“青春啊,回来!父亲哟,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空闪烁着幽光,那光亮游移明灭,瞬息即逝了。

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

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黑暗之中。

那就是它自身的像征。

徒然的懊丧像一支利箭射穿了老人的心脏。

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发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所作的祈祷。

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亲居留的天堂。

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泫然坠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

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儿时做的一个梦。

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却还年轻。

他虔诚地感谢上天,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至岁月流逝,你们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只能是徒劳的了。

有篇文章叫《换了两张车票,变了两种命运》,写的是两个人外出打工的事。

甲买票去北京,乙买票去上海。

在车站听人说北京人特好,同情外地人,爱施舍;上海人特精明,干什么都要钱。

甲乙二人都想换车票,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8年后甲在上海成了老板,乙依旧是个捡破烂的。

两种心态造就两种人生,对比方显差距。

三、冰糖葫芦式“冰糖葫芦”,一根干净竹签,串上几个上好山楂果,敷以优质冰糖。

其味酸甜,其色鲜艳,其价不菲,而人见人爱。

一篇文章,围绕一个主题,运用几个上档次的材料,饰以或美或有意蕴的语言。

其主题集中,思路清晰,材料充实,语言自然,是看一眼便能确定打高分的文章。

高考佳作《芬香永存》,作者开篇交待文章主旨——纪念母亲,然后选了四则材料:您走后我变乖了,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您走了我无所适从。

母亲走了,作者生活中赖以依靠的那棵树倒了,于是自己便长成了一棵树!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听到了作者的心碎裂的声音,也看到了一个在经历失恃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

作者撷取四个小材料勾勒成文,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

四、抽象具体化式将抽象概念拟人化或实物化,然后按照人或物的特点演绎故事。

汉代扬雄的《逐贫赋》将抽象的贫穷拟人化为乞儿,是驱逐贫穷还是挽留贫穷,进行了好一番辩驳,展示一介书生“贫贱不能移”的秉性,成就了一篇千古名文。

又如《真理和寓言》一文,将真理与寓言拟人化,阐述一个颠簸不破的道理。

五、具象拟人化式具象即人以外的物象: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草木山川等等。

赋予物象以人的精神、灵魂、情感、思想、性格,借助物象来表达自己的心灵、思想、性格等等,也就是古人写作时常用的托物言志。

六、鸡尾酒式鸡尾酒是将几种酒水饮料掺和,调试出新鲜口味的酒饮料。

又像厨师做的三色鱼、八仙汤、水果拼盘,汲取各种口味的特色,打造与众不同的佳肴。

鸡尾酒式作文的底色是记叙文,有机地融入其它利于表现主旨的应用文或另类文字。

经常使用的应用文如:借条、假条、便条、申请、通告、批示、判决书、获奖证书等等。

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不宜使用过多应用文,不能搞应用文展览,而是切合实际地为表现主旨服务。

七、嫁接式嫁接,顾名思义,是将两种物品以某种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

嫁接式的文章亦是将自己融入别人的作品,或是将别人的作品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合二为一,难分难解,相映成辉。

其写作模式有二:一为打开他人的书,看到什么情节,这时在我身上正发生一件不可弥补的糟糕事;当矛盾冲突无法调和时,书在起作用,它像先知一样引领我走进生活的阳光。

二读他人的作品,深有同感,每读到一个精彩的细节都引起我的无限情思;边读边感,情缘文生,意随文走,相得益彰,巧妙成文。

八、故事新编式以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为主人公,将其安排在新时期按照其人的性格演绎新故事。

由于时代变了,生活环境变了,而人物的性格未变,于是矛盾冲突随之而来。

让人物在困惑中思考新时代的问题,同时也暴露新时代的弊病,以此讽喻社会,达到引起公众关注的目的。

九、以小见大式用小人物、小画面、小镜头、小故事等某些小变化来反映时代热点、社会思潮、政治动态等社会大变化。

许多社会大变化的叙写都得用长篇小说,用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字来表现。

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几乎不能做什么,但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模式能够做到。

它可以通过一件小事来表现一件大事的某个方面,然后“窥一斑识全豹”,效果同样很好。

十、浓缩式浓缩式,即将很动人的故事浓缩在某物之中。

写作时,讲述一件或多件物品背后的故事,借实物来说事。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上都是有故事的,有一句歌词说得好“胡子里长满了故事”。

我们看到某些人脸上、手上或身上的伤疤,都会联想其中的秘密,更何况是家里传下来的古物。

有些人舍不得扔掉一些旧物品,那是因为它是某种情感的载体;有些人对某些东西情有独钟,那是由于它有一个无法言说的秘密,如此种种。

十一、一波三折式古语有“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看小说也的确喜欢那些波澜起伏的故事。

制造文章的波折,主要方法有利用一些巧合或阴差阳错来制造误会;也可将性格鲜明且差异较大的人揉在一起,叫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冲突;还可利用一些不确定因素来制造反复无常的场面。

十二、出乎意料式江苏何永康教授曾说,记叙文要当做小说来写。

生活中有些事会出乎我们意料,但是回头来细细思量又觉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小说中如果有出乎意料的情节或是结局,往往会让我们咀嚼鉴赏良久,然后拍案叫绝。

出乎意料式记叙文的创作与我国传统相声中使用的“抖包袱”技巧及其相似,全文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在为结局的出乎意料做铺垫,有时甚至是在故意诱导读者朝着某种合乎情理的方向思考,而结局让人大吃一惊,形成巨大的落差,美自然就在其中。

《警察与赞美诗》写一个流浪汉苏比想躲避进监狱以免受冬日的饥寒之苦,数次以身试法却屡试不得如愿,而当他站在教堂前,聆听赞美诗,决心从此振作精神认真做人时反被诬陷入狱,故事结局,使人啼笑皆非……十三、荒诞式使用离奇的想象,故意将事实夸大到荒诞的地步,表达一种真实的情感。

有一则手机短信:今天下楼梯,我不小心摔倒了,一阵绞痛,原来是心被摔出来了。

我赶忙捡起,上面竟然有你的名字!原来好兄弟不是挂在嘴上,而是放在心里的!大家一看就会明白:这短信是说我们要把好朋友好兄弟放在心里,而不能只是嘴里念念,甚至还会伤害对方。

本来也是一个普通的道理,由于这短信中使用了荒诞的表现手法,就变得特别深刻醒目。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西方“荒诞派”艺术的创始人。

他在《变形记》中,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所使用的也只能是荒诞的手段。

高考佳作中有一篇写脸的荒诞小小说,讲的是一个年轻人虽然很有工作能力,却迟迟得不到重用。

他的妻子劝他去局长家送礼,他爱于情面撕不下脸皮,总不好意思去。

妻子发火痛骂他一顿,他独自在卫生间里对着镜子打脸,撕脸皮。

令人吃惊的是他竟然将脸皮撕了下来。

没了脸皮的他拎着礼物去局长家,一路坦然自在,到局长家后也无所顾忌,但他发现局长也是没有脸皮的人。

这篇文章获得满分,主要因素不外乎两点:一是它讽刺的社会现象让人痛心疾首;二则是荒诞手法的运用令人触目惊心,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荒诞式的构思,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荒诞手法的运用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是为了更有力地从正面颂扬人物或从反面讽刺某种丑恶现象,不是随心所欲地猎奇或胡思乱想。

十四、对话式全文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独白、辩驳及答问等等形式,阐述观点,透析现象,描绘人物,讲述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