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的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的工作格局,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就。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比“九五”时期高1.4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2.4亿元,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
全市财政收入达到21.03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1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9%。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粮食总产稳定在190万吨左右,果、菜、畜、林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我市成为全省最大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最大的果品冷藏基地,全国最大的果汁加工基地。
机械、食品和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十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比“九五”时期加快8.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5.6%。
旅游业和劳务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7.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8倍。
阎禹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澄城茨沟等三座大桥建成使用,境内国省道大修改造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先后建成东雷抽黄二期、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渭河防汛应急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防汛抗灾能力得到提高。
渭南火车站改造、朝阳大街中段拓宽、渭清路城区段、乐天大街中段、电网改造、天然气利用、市污水处理厂、东风广场、贸易广场等市政工程建成使用,关中环线赵梁渭河大桥、渭蒲公路上涨渡渭河大桥即将竣工,城区面貌明显改观。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成效明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民有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45%,比“九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贸出口大幅度增加。
“十五”时期全市实际利用外来资金91.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3倍;2005年出口创汇7亿美元,是“九五”末的18倍,外贸出口增幅居全省第一。
渭南高新区多项改革和资源整合初见成效,开发和建设迈出新步伐,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
各项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基”水平得到提高,高中阶段升学率居全省前列。
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渭南技工”成为全省知名职教品牌。
组建了渭南师范学院和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中心血站等一批卫生设施项目建成使用,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
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2%。
文化事业繁荣,涌现出一批文化精品。
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3.1%和95.3%。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市五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3‰。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科技、文物等社会事业得到加强。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64元,五年增加2647元,年均增长10.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2元,五年增加417元,年均增长5.1%。
全面落实减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全市农民人均累计减负125元。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市“低保”人口的应保尽保,五年累计解决了2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27.1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城乡居民的吃穿住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
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大力弘扬抗洪精神,激发了全市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依法治市,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巩固发展了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
这些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放眼全球,和平、发展和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市在更大空间寻求合作与发展。
综观全局,党中央、国务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市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解决资源约束力度,给我市带来许多重大机遇。
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关中“一线两带”建设作为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关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我市加快发展的现实机遇。
分析市情,我市的有利条件也很多。
渭南地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是陕西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资源富集,能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发展潜力很大。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为“十一五”时期继续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市情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符合渭南实际的发展思路,开创了民心思进,谋求跨越发展,团结拼搏,奋力争创一流的新局面,为“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渭南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切实用好有利条件,在“西部开发”和“一线两带”建设的背景下,克难攻坚,乘势而上,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的差距,提升在周边地区的竞争优势。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会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国内各地区特别是我省各地市竞相发展的激烈竞争,将加大争市场、争资金的难度。
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农业大市、工业小市、城镇弱市、财政穷市依然是基本市情的重要方面。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加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慢,农民增收的难度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特别是渭南中心城市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工业竞争力不强,带动经济发展、支撑财政增收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各级财政普遍困难,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投资环境仍不尽如人意,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防汛和安全生产任务重,移民、基金会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应对挑战,着力化解矛盾。
只有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得力,就能乘势而上,推动渭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实现全市人民思进求富的强烈愿望。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一)总体要求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二次党代会和市委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的工作格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稳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和谐渭南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渭南。
(二)基本原则“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加快发展速度。
解决渭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发展。
只有加快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实现后来居上。
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合理引导消费,大力增加出口,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必须提高发展质量。
发展要有较快的速度,又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真正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上来,走出一条速度快、结构优、效益好、质量高的发展路子。
──必须增强发展后劲。
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扩大经济发展空间。
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实现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通过发展促和谐,通过和谐促发展。
认真落实“五个统筹”,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民主法制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加快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在和谐稳定中安居乐业。
(三)预期目标经过五年的发展,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渭南取得新成就;财政状况实现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左右,2010年GDP达到58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10200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民有经济占GDP的份额达到60%左右;──人口自增率年均控制在7‰以内,全市人口控制在570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
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的思路,以技术进步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在空间布局上突出发展城市经济和园区经济,在产业选择上突出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所有制形式上突出发展民有经济,在增长方式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调整和发展,使三次产业的结构更加协调、产业竞争力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