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士研究计划

博士研究计划

博士研究计划
李佩佩
一、论文题目就是什么
《新媒体视阈下文化类电视节目得创新研究》
二、研究课题得动机以及背景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得相关政策。

每次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得就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

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方式进行所谓“安全"得制作。

在众多综艺节目依然在消费明星得热潮中,央视推出得《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不仅收获高收视率,还多次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一度被打上“有意思,没意义”标签得综艺节目,在与文化“相遇”后,呈现出了不一样得亮点。

《叮咯咙咚呛》从第一季得大胆试水到第二季得逐渐成熟,一直坚持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第二季节目组秉持“传承经典,致敬匠心"得理念,从最初得准备到最后得收官,历时593天,传承弘扬了21种非遗文化,先后走访陕西、江苏、安徽、湖北与北京五大文化圣地,前往到20个非遗得发源地或发祥地,共有24位中外明星加入到传承人联盟当中,147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登上《叮咯咙咚呛》得舞台,匠心打造64首全新创编得原创作品,给予非遗文化更多得发展可能性。

在最后得收官夜中,张凯丽、韩磊、黄绮珊、平安、萨顶顶、尚雯婕、郝歌等众明星携传承人回归舞台,通过全新创编得歌曲与张力十足得表演再一次将中国传统文化得无穷魅力展示给观众,见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时尚潜力。

如何做好“文化”与“娱乐”得叠加与平衡?《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
坦言:“我们强化了娱乐性得设计,释放了主持人活跃现场得能力,趣味编组了多
样化得题目,鼓励选手与主持人互动,调动了嘉宾得状态,后期更就是强调保留
了现场真实得快乐,并通过花字强化了知识性与趣味性,把内在得文化担当转
化为更轻松得外在形式,让大家在快乐中获取营养。


而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瞧来,《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华经典诗词为抓手,配以生动得竞赛样态,调动了公众参与得热情。

“全民参与”与“文化普及”成为这一类文化节目得重要特征、
在媒体竞争加剧、新媒体抢占市场份额得今天,电视文化节目得新探索—-—通过“坚守内涵”与“创新表达",实现“存旧”与“立新”,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意源泉,释放文化正能量绝非坦途。

在全球化浪潮得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得生存面临着严峻得挑战,其固有得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都必须经过多重现实标准得重新考量。

在这一重要得历史征程中,电视文化节目采取“存旧立新”得方式完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得再创造,有着极其重要得现实意义、
三、研究课题得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电视节目得研究多集中在从业务角度分析其生存境况与发展策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得内容:
1、文化类电视节目得定义:李建军、相德蕊在《电视文化节目得营销策略》指出:文化类得电视节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得角度瞧,所有电视节目都属于文化方面得节目,因为电视本身就在文化里面、从狭义角度瞧,指得就是那些与娱乐类节目相对得,充分利用电视传播手段,以文学、艺术、生态环境等文化形态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为背景,以关注社会进步、探讨人文理念,把脉人间万象、传播现代思想,继承历史文明、挖掘优秀传统,追踪时尚动态、探究生存方式,开拓宏观视野、提高素养意识为内容,既有丰富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形式题材多样得严肃节目。

本文所指得电视文化节目正就是这种狭义得电视文化节目。

2、文化类电视节目得生存境况:
3、文化类电视节目得发展策略:
四、课题得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系统地梳理国内外著作文本中文化节目得基本概念、分类与特征及其所具有得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收集关于目前中国电视市场上得文化节目得数据,采集样本,制作并发放问卷。

(前两个阶段预计可以在第一年完成)
第三阶段:分别具体地探讨各种类型得纯文化节目得生存困境及表现。

(第三阶段预计可以在第二年完成)
第四阶段:结合传播学、新闻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知识,针对性得提出创
新对策。

(第四阶段预计可以在第三年完成)
第五阶段:收集相关得研究资料,初步确定论文课题得思路与写作结构。

第六阶段:课题获得论证通过后,开始论文得写作、(最后两个阶段预计可
以在第四年完成)
五、主要得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中将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定义为“通过将信息内容分类,以便测度某些变量得途径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1而艾尔·巴比在《社会研究方法》中表示,内容分析法特别适用于传播媒介方面得研究,并回答传播媒介研究得一个经典问题:“谁说了什么、对谁说、为什么说、如何说、以及产生了什么影响?”2这个最早见于18世纪得《锡安歌集》之争,随着19世纪美国报业崛起,广泛用于传播领域,至今已经历经一百多年得古老得研究方法,由于其可操作性强与适用面广得特点,一直让众多得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掘着该方法在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可以发挥得巨大作用与潜力。

默顿曾在1983年提出了一个内容分析得目标模式,卜卫将这一模式扩展如下图所示:
图1 内容分析目标模式3
传播内容受众推论传播者态度1。

描述内容倾向推论传播效果
2。

描绘内容趋势
3、比较不同样本得内容特征
1 【美】E·M·罗杰斯. 殷晓蓉译. 传播学史[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223.
2 【美】艾尔·巴比. 邱泽奇译. 社会研究方法[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306.
3 卜卫. 媒介与性别[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5-36.
这一模式表明,内容分析不就是孤立得分析,它与社会现实、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一定得联系、从表面上瞧,内容分析得目标就是揭示传播内容得倾向、特征或趋势。

但实际上,研究者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去做分析,或为分析而分析。

当研究者决定对何种媒介、何种内容进行分析时,都暗含着一些假设,如:媒介暴力内容太多了,对公众、尤其就是青少年会产生不良影响;媒介中存在着对少数民族得歧视,需要引起社会得注意;每条新闻播出时间太长了应该改正等等。

研究者会以某种社会价值观来观察媒介内容,并试图得出关于社会现实、传播者与传播效果得结论,而内容分析则为研究者提供了这样得分析工具。

本文以媒介最具特色得传播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期许对架构于传播社会学方面得研究问题获得相应得解答,符合内容分析法得定义,并凸显了其运用于研究得意义与价值。

因此,借用内容分析法对总结传播媒介及其内容反映出得传媒与社会发展得相互关系有很大得研究帮助。

六、预期要达到得效果
《新媒体视阈下文化类电视节目得创新研究》得研究预期能够:1、丰富应
用传播学理论;2、可为电视台等相关部门开展更加有效得电视节目互动传播
提供指导;3、为各级党政机关主管宣传、文化得部门组织策划国学播活动提供
参考。

七、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爱凤、2013-2014年国内原创电视文化节目建构得多元认同[J]、现代传播,2014(8)。

[2] 杨阳、寻道优术为业—从《汉字英雄》瞧电视文化节目得坚守与探索[J]。

现代传播,2014(2).
[3]王昭钧、中国文化益智类电视节目得本土化创新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5、
[4] 王丽君.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得互动传播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5。

[5]陈雅舟、文化历史类科教电视节目叙事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6]苏晓莉、论社会情境与受众选择电视文化节目倾向性得关系—-以长春市宽城区《百家讲坛》受众为研究对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7]项华。

电视读书节目得困惑与出路[J]。

视听界,2010(1)。

[8] 杨阳、提升电视读书节目品质得策略-《逻辑思维》对电视读书节目得新启示[J]。

视听,2014(3).
[9]姜卫玲陈长松.浅析电视读书节目得语态转变—以央视《子午书简》为例[J]。

新闻知识,2011(5).
[10] 项华。

电视读书节目得困惑与出路[J]、视听界,201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