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_春联的起源以及发展故事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_春联的起源以及发展故事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_春联的起源以及发展故事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每年大年三十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大家知道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春联的起
源以及发展故事,欢迎大家来参阅。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

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
么东西可以降住它。

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

于是,民间
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

后来,这样
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

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
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

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

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
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
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

他经过
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

朱元璋
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联意贴切、幽默。


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
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
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
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相关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