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文献号】1-511【原文出处】中国第三产业【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12【原刊页号】10~13【分类号】F14【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复印期号】200401【标题】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作者】郑凯捷【作者简介】郑凯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题】香港经济【正文】香港经济的城邦特色和外向性特点导致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态。

伴随着香港经济几十年来的起步、腾飞、繁荣与困境,它的产业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CEPA的签署背景下,香港更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

从香港产业形态的演进发展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经验启示,也可以做一些趋势的预想。

一、香潜经济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形态香港的三次产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的标准划分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和采矿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公用事业(含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建筑业、大多数含有加工性质的工业。

第三产业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包括:(1)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2)运输、仓库及通讯业;(3)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5)楼宇业权。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1)50年代前经济恢复及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2)50-70年代本港工业化时期;(3)70-80年代工业多无化及服务业增长时期;(4)80年代以后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时期。

在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阶段,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单一发展模式的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促使香港从50年代起积极发展本港制造业,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

誓港经济在1960-1969十年间年增长率超过13%,196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70年代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达9%,工业进入多元化时期,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

80年代后,香港各种经济指标已不断逼近发达工业国家水平。

此间,本地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失去了原先的巨大优势,大量向中国内地转移,第三产业成为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经济呈现出“服务经济”的明显特色。

据上表可看出,早在1950年,看港第三产业就已高达%,在50-70年代的工业化阶段中因致力于本港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份额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60%以上的水平。

从1975到1980年香港GDP实现了2000美元到5000美元以上的飞跃,这主要得力于本港工业化的发展,此间制造业始终居于30%以上的水平。

1980年以后,香港的产业结构开始向轻型化和服务经济方向转型,第三产业飞速增长,从1980年的%升至1997年的%,同时伴随着第二产业的大幅下降,从1980年的%降至1997年的%,原有制造业大量迁入华南地区,此间香港经济持续强劲增长,1997年人均GDP较1980年增长了6倍多。

1980年到1990年及1990年到1997年的两个阶段中,人均GDP都实现了翻倍,伴随着第三产业份额分别上升%和%。

据世界银行资料,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额到1994年已达到世界第四位,仅次于卢森堡、美国和瑞士。

若说80年代前香港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制造业的兴盛,那么8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发展则主要得力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伴随着服务业国际化和多功能经济中心国际地位的确立,香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活动服务的)已超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在香港第三产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中起列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3年以来,香港的服务业经济以每年实质17%的速度增长,远较世界任何其他地区为快。

从1984年至1994年,香港金融业、保险、地产和商业服务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而批发、零售、出入口、食肆和酒店以及运输等则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

1987年广义贸易业(批发、零售、出入口、食肆和酒店)超越制造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最大行业,而广义金融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1994年及1997年都超过了广义贸易业。

1999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和金融地产业问题的影响广义金融业又落后于广义贸易业,但若将运输仓储通信和广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看作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一直都占据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

而且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商业服务中的作为中介的会计、法律、咨询、广告、营销等行业的快速增长适应了香港经济多功能定位和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

80年代初,香港确立了亚太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日益巩固。

香港是500间银行的基地(其中85间属于世界100间顶级银行之列),世界第八大和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二大外汇市场,和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场(《香港优势》,恩莱特)。

香港是整个亚洲地区的基金管理、股票分析和融资策划中心以及重要的商业服务中心。

很多世界重要的顾问公司、法律咨询和会计公司都以香港作为自身业务的基础。

总而言之,香港经济增长趋势带来了制造业外移和产业轻型化的特征,而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又促进了香港经济增长和金融、贸易、经济中心多功能世界级中心城市的确立。

表1香港人均GDP及产业结构年份人均GDP(港币)人均GDP(美元)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1950 - -1960 - -1965 3866 -1970 5813 -1975 11040 22351980 28086 56441985 50014 64191990 103010 132251995178****30191996 188163 243291997 207194 267621998 195585 252531999 188622 243132000 193299 248112001 188847 24214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产值结构来源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汇编》香港产业结构转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更替理论。

据世界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实践,在后工业化阶段后,服务业必然占主导地位,2000年世界主要城市纽约服务业比例达96%、伦敦达%,东京达%。

这些城市依靠自身发达的服务业提供着在整个国家GDP中举足轻重的份额,香港在这方面也已体现出相似的趋势和特质。

二、香港产业结构及其转型的问题香港的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许多人就将香港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一蹶不振和增长乏力归因于香港产业结构的极端化和单一化。

香港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逐渐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

人们认为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倚赖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地产业,在产业结构的轻型化过程中,使整体经济失却了制造业基础的依托,服务业也因此失去可服务的基础对象,产业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和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由于新加坡仍然重视自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比香港更快地摆脱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动力。

那么香港产业结构问题究竟在哪呢首先,根据成熟的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理论,如着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以及库兹涅茨、钱纳里、塞尔奎因等人所做的实证和标准化研究,再加之国际实践经验的验证,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必然虽波浪型变动,最终将是第三产业占主导优势。

而后,我们再根据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制造业从统计数据来看,香港的制造业在衰落,经济越来越单纯的依赖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地产业;但许多研究者指出,这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由于统计概念上的混淆造成的。

香港制造商的产量实际上大于香港本身统计数字所显示的状况。

恩莱特等人就指出,尽管制造业的雇佣人数下降,但从1982年至1993年,制造业雇员的人均实质增殖额上升了倍。

制造业的产量由1980年的41亿美元上升至1992年127亿美元。

这些数字还未概括香港厂商已经发展出的规模宏大的生产网络。

1996年,香港本地制造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雇佣了500万工人,在其他地方雇佣的工人也数以万计。

香港借此克服了关键性的资源限制,发展出在香港所不能达到的规模。

香港厂商在成衣、电子产品、玩具和手表方面仍然保持了世界领导地位。

香港商家虽在香港以外完成了生产,但大部分重要的如策划指挥、贸易融资、运输、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仍是在香港进行的,他们将高增值和需要精确专业知识的产品继续留在香港,而大多只是将低增值和劳动密集的工作程序分散往中国大陆。

香港统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却夸大了香港制造业的衰退,例如,实际的生产程序移离了一个生产设施,则和生产设施相关、原来被划分为制造业的工人便会被划分为服务业工人。

这样,虽然香港仍保留了与移出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程序,但由于生产环节的外移而被全部纳入服务业的统计范围内。

恩莱特甚至认为香港的经济转型并不是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所谓避免效仿香港模式以防制造业会被削弱的担心是多余的。

表280年代以来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年份服务业批发零售、进出运输仓库金融保险地产社区、社会楼宇非直接计合计口贸易及酒店业及通讯业及商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权算的金融1980198319851987199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820002001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2003修订版)其次,关于产业空心化。

真正的产业空心化是指制造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下降以及制造业生产能力相对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苏显扬与陈添枝)。

香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之一在于它有广阔的腹地,在商务成本上升的压力下,香港厂商将制造业的生产环节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移至内陆成本低廉地区,这样的“产业空心化”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比较优势理论的。

若是这样的演进过程导致了统计上显示的产业结构轻型化,这本身是无需担心的。

虽然这可能在表面上降低制造业的比例,但实质上并不会从根本上削弱制造业,正是那些由制造业分离出来的关键支持环节及由此引发的多元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制造业会因这些高端程序的集中化和专业化分工而受益。

因此仅从简单的表面分工结构来评判经济中产业的结构和地位优势是不足够的。

且香港的金融、保险、通信、仓储、地产、咨询、法律、会计、广告、营销等多元服务业蓬勃发展,吸纳并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支柱性产业,这会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巨大辐射和服务功能,在为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服务的同时创造高附加产值,增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这样的产业更替转型是合理、有益的。

原有制造业的转移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香港本地传统制造业的空心化,这并无不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