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中国商界铁娘子-名人事迹2016年10月17日,格力电器(16.33,0.03,0.18%)合肥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这是在珠海、重庆和巴西之后,格力电器的第4个生产基地。
当天上午,现场锣鼓齐鸣,嘉宾云集,总裁董明珠特意从珠海前来主持开工仪式,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董明珠与合肥有着特别的缘分,她是从1992年“合肥追债”开始一步步显露个人才华,也可以说,她的事业是从这里起步。
当天,董明珠从格力生产基地所在的开发区回到市区,看着自己15年前奔波其间的一条条街道陌生而又熟悉,她的心顿时全被抚今追昔所占据,思绪像风一样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穿梭。
——昔日那个二流的空调小厂,今日超越了国内所有同行,成长为世界第一;当年那个年轻的女业务员,用常人难以理解的勇气和毅力,成为“走过的路不长草”的“商界铁娘子”、“全球商界女强人50强”,和日本记者笔下的“中国阿信”……2016年的确是个丰收年。
这一年,格力电器还获得了中国空调业唯一的“中国世界名牌”。
在欢庆晚会上,一片喜气洋洋中,董明珠登台表演节目,拿起麦克风的瞬间,十多年的酸甜苦辣顿时涌上心头,于是她深情地唱起了这曲《藏起想哭的心》——“就这样站在人群中,紧闭双唇写满坚强,无论你什么时候回头望,你都会看到我笑得像太阳……就这样站在人群中,挺直的肩撑着倔强……藏起想哭的心,对你撒一个真诚的谎,藏起想哭的心,静静的打开从容那扇窗……”演唱的人和台下倾听的人,眼睛中都有亮晶晶的泪光在闪动。
——在这个时刻,大家突然发现,这位“六亲不认”的总裁原来如此纯粹和简单。
公平与和谐是斗争出来的1954年,董明珠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同学和邻居的眼里,少年时的董明珠是个文静可爱的女孩,总是微笑着听别人说话而很少发言,几乎别人说什么她都同意,“好啊”、“可以”,“没问题”,是那时候她的口头禅。
然而那个时光早已远去,那个时光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去坚持和斗争;而步入商业世界,纷乱的欲望和真实的利益,无时无刻不在挑战规则和公理,一个有底线和良知的商人,便不得不起身应战。
所以,董明珠说,“公平与和谐,也是斗争出来的。
”1990年,董明珠辞掉在家乡南京的工作,来到广东闯荡。
她原本在深圳一家化工厂工作,却被珠海的宁静所吸引,应聘来到了当时还叫海利空调器厂的格力电器。
一张照片,为我们忠实地再现了刚到格力的董明珠——油亮的长发披肩,身着一件红色外套,戴着一副眼镜,略施淡妆,一个漂亮清纯的江南女子。
董明珠是一名新业务员。
营销在当时还是一个很新的职业,男的跑业务要能吃能喝能侃,八面逢源;女的要青春貌美,善于“攻关”。
看到董明珠滴酒不沾,在饭桌上只喝水,做事还原则性很强,不会“同流合污”,一些老业务员禁不住为她担心。
1990年的海利是一家刚投产不久的国有小厂,空调产量2万台,销售收入2000万元,其中有相当部分还收不到钱。
空调销售旺季到来时,产品被包装一新拉出去,不用多久,一部分又被丢盔卸甲地拉回来。
在跟着一位老业务员熟悉了几个月的业务后,董明珠被派到安徽开拓市场。
一到安徽,她就发现合肥一家经销商拖欠了42万元的货款,虽然多次催促,仍迟迟不还。
这是前任业务员留下的烂账,董明珠本来可以不管,而且公司当时按照销售额的2%对业务员进行提成,即使她讨回这笔债,自己也得不到一分钱。
但她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能就这样算了。
这家公司的经理姓牛,是位微微发福的中年人,任凭董明珠多次上门,依然爱理不理,自己看报品茶,却连水都不给客人倒一杯。
用尽了各种推诿手段后,他干脆对董明珠避而不见。
董明珠则更犟,天天去“堵”,终于有一天把他堵在了办公室。
她用几乎失控的声音大叫:“你要么还钱,要么退货。
否则,从现在开始,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
不信咱们走着瞧!”牛经理被董明珠的表情吓坏了,慌忙答应退货。
第二天,格力的货被一件件装上卡车,董明珠坐进驾驶室,车发动了。
为了这些货,董明珠讨了足足40天,其中的艰辛和委屈在心中瞬间汇聚,她忍不住从车窗伸出头,对牛经理大叫:“从今往后,再也不和你这种人做生意!”说着,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从此,先款后货,决不赊账,成了董明珠为自己设立的第一条商规。
在她手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一笔应收款。
后来这也成为格力电器在业内独树一帜的规矩。
在当时,整个行业都采用先货后款的代销制。
格力本就默默无闻,董明珠还要坚持先款后货,听到这个条件,经销商往往二话不说,就摆手送客。
在一次次碰钉子之后,她总是鼓舞自己,总有讲诚信的经销商会接受自己的条件,然后依然满面微笑地敲开下一家家电商店的大门。
在安徽淮南一家电器商店,经理是个中年女人,胖胖的,相貌忠厚,却不乏商人的精明,她被董明珠的勤奋和诚恳感动,答应“先进20万元的货试试,好销再多进,不好销就不要了。
”就这样,董明珠做成了第一笔生意。
拿着20万元的支票走出这家商店大门,董明珠眼睛潮乎乎的,她决心一定不能辜负这位大姐的信任。
这一次,她不像其他业务员签了合同就甩手不管了,而是一次次亲自登门,真心实意地站在他们的立场看市场想问题,然后像朋友似的出谋划策。
格力还是个小品牌,没钱打广告,仅仅摆入商店就想畅销很难,久而久之商家也会失去信心。
于是她灵机一动,动员经理发动员工,先把产品推荐给他们的亲戚朋友试用。
口碑是最好的宣传,1992年夏天,这家商店的20万元的空调销售一空,而且又进了一批货。
接着董明珠用这家商店的例子对其他商店“现身说法”,一张张订单又签了下来。
格力在淮南卖了240万元,市场被打开了!经销商也纷纷赞扬董明珠的跟踪服务,说做格力的产品最省心最舒心。
同时,董明珠又在芜湖和铜陵打了两个漂亮仗,在合肥、安庆等城市也找到了可靠的经销商。
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突破了1600万元,一个人的销量占了整个公司的1/8。
从此,董明珠作为一个神奇女子在公司里传扬开来。
好苗子在董明珠崭露头角的时候,格力电器最重要的缔造者、现任董事长朱江洪,一番辗转后,在46岁时终于站在了历史为他安排的位置上。
朱江洪是地道的珠海人,生于1945年,25岁时从华南工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后来成为厂长。
1988年,朱江洪调回珠海,1991年被任命为海利的厂长。
此时,海利是个十足的烂摊子,不仅企业规模小,产品销路不畅,而且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1991年,一批刚安装的海利窗机竟然无法启动,一检查,原来是运输过程中空调的铜管都被震断了;还有许多客户投诉海利空调噪声特别大,他们形象地说,晚上开着海利空调,就像飞机在头顶不停地盘旋。
朱江洪技术出身,很快让产品质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为了让产品在市场上有一个崭新的起点,1992年,他和两个助手闭门翻了一整天辞典,想出了一个新的名字——格力。
事实上,董明珠在安徽的旗开得胜,也跟格力空调质量在这一年脱胎换骨的变化有关。
1992秋天,朱江洪看到安徽的销售额为1600万,而富裕得多的江苏却只有300万,于是亲赴华东考察。
朱江洪先到了安徽,他很快发现董明珠是个“好苗子”——和大多数业务员不考虑公司利益,只拨自己的小算盘不同,董明珠不仅有责任心和义务感,更难得的是还很有思想和悟性。
在从合肥赶赴南京的车上,路短话长,董明珠详细向朱江洪介绍了自己的营销感悟。
她说,真正好的营销政策,不仅是把货卖出去、把钱赚回来,还要在厂家和商家之间,形成稳固、诚信的合作关系,共同为社会和消费者创造价值;只有多赢,生意才能做长久,如果不懂得保障他人的利益,最后必然是自己的利益也会失去。
这些话说到了朱江洪的心里。
当时,朱江洪雄心勃勃想成就一番事业,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营销短板变得越来越明显。
从这时起,他便格外看重肯吃苦、愿卖力的董明珠,一次次给她机会,而董明珠则每次都用超过期望的业绩,回报这位厚道仁慈的领导的赏识。
不知不觉车到了南京,这里六朝古都,繁华如旧。
可格力在中国最富饶市场上的遭遇让人非常难堪:新品牌“格力”已经启用了一个夏天,江苏市场上却依然摆着“海利”牌产品,在强势品牌春兰、华宝的市场攻势下,毫无还手之力。
朱江洪干脆把江苏市场也交到了董明珠手里,希望她能在这个最火爆的空调市场上为格力打开局面。
1993年,董明珠把格力在江苏的销售额翻了10倍,卖了3650万元。
加上安徽市场,董明珠一个人做了5000万,占了整个公司的1/6! 1994年,格力在江苏销售额又增长到1.6亿元,与春兰、华宝并列三强,董明珠一个人占了总销售额的20%。
就在格力电器蒸蒸日上,开始跻身国内一线品牌的时候,在附近一家刚成立的空调企业高薪诱惑下,格力电器管销售的副总,带着8名销售人员和2名财务人员,突然集体辞职。
消息传来,朱江洪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他并没有刻意挽留,他知道,有能力的人固然难得,但只有那些在心智上相互理解、欣赏和支持,并能用责任心和使命感时刻抵御诱惑侵袭的人,才能成为相互扶助的事业伙伴。
一人一辈子哪怕只能遇到一个这样的伙伴,也该是多么大的幸运呵!对朱江洪来说,这个人就是董明珠。
1994年10月,董明珠结束了3年的业务员生涯,回到珠海格力电器总部,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将因她而改变。
“珠海二珠”董明珠被重用,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
格力电器是家国有控股的企业,关系网和利益网盘根错节,加之当时管理制度不到位,体制弊端日渐显现,随时都可能让众人数年打拼出来的大好局面丧失殆尽。
朱江洪对此心知肚明,可又无可奈何。
他宽厚仁慈,是出了名的好心肠,当时作为经理,他“一不抓钱,二不抓人”,对这些事他不感兴趣,统统交给副总管,自己一心一意抓新产品开发。
于是,扭转管理积弊的重任,被寄托在了能干又“狠得下心”的董明珠身上。
出任主管营销工作的经营部部长,是朱江洪对董明珠的许诺。
但这项任命在公司高层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一些人只同意让董明珠当副部长。
他们的如意算盘是,董明珠做业务员每年销售提成高达几百万,现在到总部满打满算只能挣几万元,再给她这么一个“小鞋”,她必然赌气不干。
可董明珠对这个“小官”不仅不抱怨,还干得有滋有味。
她工作玩命到每天只睡5小时,就是说梦话的时候,说的也全是格力。
一有什么想法,她半夜也会跳起来,拿起本子记下来,甚至还给同事打电话一起讨论,许多被广为称道的营销绝招就是这么诞生的。
她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管别人。
在经营部里,迟到早退、喝茶看报吃零食聊天,都是多年的“传统”。
董明珠一上来就抓内勤,把人训得直掉眼泪。
1994年底,董明珠摔断了肋骨住进医院,同事们一起去医院看她,董明珠很感动。
可出院的第一天,她依然不讲情面地对违反纪律者进行批评和罚款。
在董明珠上任时,账册上的应收款高达5000多万元,而且相当部分根本无法追回。
比如济南一家企业明明欠账100多万元,可格力电器竟然拿不出任何有效凭证,而且还蹊跷到无法查出是内部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