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题(解析版)

2019年浙江省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题(解析版)

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卷(2019.01)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有些历史剧创作者不下功夫研读历史,而是拼凑一些离奇故事当噱.(xuè)头,把严肃的历史变成哄堂一笑的戏说和调笑煽.(shān)情、博人眼球的趣闻。

B. 又是岁始,阳光暖暖的,时光慢慢的,周围的空气似.(sì)在笑着督促我该拾掇起闲散的心情,伸出庸懒.(lǎn)的双手,书写下这个节日里的琐碎与喜悦。

C. 中蒙界河哈拉哈行走在火山岩中,时而钻入岩壳之下;时而因堰塞.(sāi)而成湖泊;时而穿破坚硬的玄武岩,形成跌宕.(dànɡ)的激流,像是亢奋的青年。

D. 如何一日速成,仿佛成为年轻人成长的“紧箍.(ɡū)咒”,这般不切实际的进取,其实已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所谓的速成也成为海市蜃.(shèn)楼般的幻影。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和修改。

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正确的读音为: A项,噱.(xué)头;B项,庸.懒(慵);C项,堰塞.(sè)故本题选D项。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

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

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

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

(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

(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4)生僻字。

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

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

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

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

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

2、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别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

5、学会以义辨形。

6、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

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

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

3.了解成语典故。

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

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

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下我们个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我认为,就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

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都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

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最好让它保持“某种天性”。

学传统文化,就要学其精神。

比如,做人要讲“敬”和“诚”。

【甲】敬,就是要有敬畏心,对自己尊敬、对他人尊敬;诚,就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心、诚信。

我觉得,哪怕一本书都没有读过,但如果做到了这两个字,你仍然是一个大写的“人”。

【乙】人人都能这样做,社会风气就会变好——这是很简单易行的道理。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要经过历史的淘汰。

而且,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要轰轰烈烈,而要不绝如缕。

轰轰烈烈,就会鱼龙混杂....,如古人所....。

【丙】我们的文化传统,最好是在“日用而不觉”的情况下薪火相传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2. 上面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播B. 当然C. 鱼龙混杂D. 薪火相传3. 上面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甲B. 乙C. 丙【答案】2. C 3. B【解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

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天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

C项,“鱼龙混杂”的意思是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泥沙俱下”的本意是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块流下来,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

两个词语的不同在于“泥沙俱下”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鱼龙混杂”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小。

语境说的对象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应改为“泥沙俱下”。

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B项,把“——”改为“,”。

故本题选B项。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

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

比如“荣膺”的一定是较高规格的荣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

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

很多时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

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

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

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

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

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

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

“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

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字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

总之,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这些点最好本来就生长在这些近义词上,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在现代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行了空前的思想革命与技法创新,形成了“新派武侠”风格,其作品风靡整个华人世界。

B. 随着城市的深入发展,一些走在前列的城市逐渐意识到以文化为根基的品牌建设对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发展规划上逐渐着墨于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的打造。

C. 下地干活,父亲实诚又好逞强,不惜力气不耍刁,刨地,起垄,下种,锄草,在他极有力道的大手下,土地温柔和顺,像揉匀醒好的面团,他的劳作如行云流水一般。

D. 任何时候的取名,都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虽然说名字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然而大道至简,看似仅二三字的姓名,其所蕴含的学问,却是深浅高低,各有乾坤天地。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B项,搭配不当,错在“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内涵”和“打造”搭配不当。

C项,结构混乱。

D项,“乾坤”“天地”,重复累赘。

故本题选A项。

【点睛】掌握六类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

尤其是对出现标志性词语的句子的检查。

1、否定词。

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

2、两面词。

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等两面词,该句子可能搭配不当。

3、关联词。

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

4、介词。

极容易出现语病。

5、并列词组。

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

5、数词。

容易造成歧义或与前后词语上矛盾。

5.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字。

人们时常说历史证明了什么,①____________。

历史就是有过那么回事,你要是说它证明了什么,那是你从其中得到的、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那是你自己思想的产物。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就曾教导人们:权力引导人腐败,权力本身是腐败人的。

但是,这是②____________,历史本身并没有这个东西。

这样,我们所说的历史,实际上往往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这个是历史的事实。

还有就是指③________________。

这些东西是历史学家的任务,也是学历史的人的任务。

【答案】(1). ①但历史本身并不会主动证明(2). ②历史学家从历史里得出的教训(3). ③我们从历史里得出的结论(判断)【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

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

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

本题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即可。

根据语段中“你从其中得到的、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那是你自己思想的产物”这句话,可知第①句在结构上与前一句“人们时常说历史证明了什么”构成转折关系,内容上是说“历史本身并不会主动证明”,所以第①处应填写“但历史本身并不会主动证明”。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但是,……”这两个句子是转折关系,所以第②处的句意要转折,强调的是“历史本身并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历史学家从历史里得出的教训”。

这句话正是第②处要填写的内容。

结合上面所说的意思,可以推知第③处说的历史的第两层意思是指“从历史里得出的结论”。

【点睛】语句的连贯性也可以叫“补写句子”,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