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能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能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核能科学与工程
Nuclear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082701)
一、适用学科
一级学科名称:核科学与技术代码:0827
二级学科名称:核能科学与工程代码:082701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质,热爱祖国,奉献社会,诚实守信,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锐意创新,积极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

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具有系统深入的理解。

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应用计算机。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理论或实践上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能胜任高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2.核反应堆热工水力
3.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4.核动力装置控制与测试
5.核动力装置安全可靠性6.核反应堆物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4年。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个学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1.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修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其中,学位课包含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及学科专业课9学分;综合环节3学分,包括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学科专题研究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表一。

2.硕博连读生的课程由硕士生课程和博士生课程两部分组成,课程学习的基本标准为修满36个学分(硕博连读生不做硕士论文)。

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3学分,包括公共学位课、硕士学位课和博士学位课;综合环节4学分,包括文献综述报告(博)、实验课、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学科专题研究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表二。

3.对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身份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硕士阶段2-3门核心课程,但不计入培养计划,课程由导师和学生本人研究确定。

五、综合环节及基本要求
1.论文工作研究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3个月内,应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工作研究计划制定工作。

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开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经导师组、学院审核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2.文献综述报告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即开始阅读本学科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总数不少于6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并于第二学期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主要内容要求反映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前沿、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存在问题以及博士生本人的见解等。

文献综述报告须经过导师组评审,通过后给予相应学分。

3.开题报告
博士生开题报告以及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的要求按学校及学院相关文件执行。

4.实验
硕博连读生应选择一门专业综合实验课或通过参与教学、科研(学位论文)等形式完成实验课内容,由导师安排及考核,通过后给予相应学分。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博士生在答辩前至少应参加20次以上由学校组织的学术活动,至少参加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内、国际会议2次;本人在博士生论坛或国内、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学术报告的内容要与所研究的课题相关,并应有书面文稿。

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经导师组签字后交学院教务办公室保留,由教务办公室汇总后统一报送研究生院,给予相应学分。

6.学科专题研究课程
学院设置学科前沿专题课程,专题的确定是核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或核学科国际研究的主流和特点,主要内容包括最新研究进展和先进研究方法的报告或讲座。

7.研究进展报告
博士生通过开题报告后,每年必须做一次研究进展报告。

每年度的研究进展报告由学院组织,方式为学生自己阐述研究进展情况,导师组点评,最后由专家组点评博士生的研究进展情况。

博士生在开题至答辩之间必须通过2次年度进展报告。

对有问题的学生由导师说明情况,对连续2次不能继续学业的学生,由学院报研究生院处理。

8.发表论文及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生发表论文及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按学校及学院相关文件执行。

表一: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