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试论受贿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赵波【摘要】受贿罪是贪污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受贿犯罪持高发趋势,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但在我国刑法理论界中,对受贿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受贿罪的客观要件是认定受贿罪成立的主要依据,对受贿罪的定罪量刑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因此对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展开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受贿罪;客观要件;为他人谋取利益Discuss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BriberyQixiaowei【Abstract】:Bribery crim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rime of corrup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s to high trend,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image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but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complexity of bribery crime, has far exceeded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s. The bribery crime is determined mainly on the basis of cri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bribery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so it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 objective elements of the crime of bribery.【Key Words】:Taking bribes; A bribe; Seek interests for others一、受贿罪客观要件的概述根据我国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我国刑法理论界据此将受贿罪概括为普通受贿、经济受贿和斡旋受贿三种理论类型。
并且将受贿罪的定义具体归结为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自己职务上的权力和便利条件的,索取他人财物的,或利用自身职务的权力影响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的或索取他人财物或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及对受贿罪的定义中能够看出,受贿罪的客观要件主要表现为:受贿罪的职务因素——"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受贿罪的基本手段方式——"索取贿赂和非法收受贿赂”;受贿罪的利益要件——"为他人谋取利益”;受贿罪的对象要素——财物。
二、受贿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客观构成要件解读(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涵义及特征为了准确理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涵义,首先要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这个概念着手。
在行政法规中,行政职务是指为了有效地实行国家和社会治理而设置在各种行政组织法中具有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的国家公职。
行政职务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具有一定的公权力。
之所以说利用公权力上的便利是受贿罪产生的基础,是由于公权力能控制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和流通。
公权力虽然自身不能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但它却能控制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得人类所需求的利益最大化,正是这种原因,通过贿赂公权力就能间接够间接的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但是公权力是不允许被收买的,因为这种行为侵害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这就是为什么受贿罪总是与公权力的腐化联系在一起,假如没有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个要件,那么受贿罪就无从谈起。
受贿罪的本质在于权钱交易或者权物交易,简而言之,就是当某国家工作人员在别人有求助于自己的职务上的便利而为他人自身的职权为其履行某种要求时而收受于他人的财物。
所以说,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便利”就是受贿的前提,也最能反映受贿罪的本质。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具体类型之认定分析我国《刑法》第385条第一款规定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构成的普通受贿罪,在第二款中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经济受贿罪,以及第388条中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斡旋受贿罪。
所以,我国刑法分别规定了普通受贿、经济受贿和斡旋受贿三种受贿犯罪形式。
那么对于刑法385条第二款中的经济受贿,国家工作人员是否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笔者对此认为经济受贿应该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因为国家工作人员经济领域的职权是法律所赋予的,而国家工作人员正是在经济活动中利用职务之便以各种名义收受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而为他人谋取利益,这是典型的以权谋私的行径,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
而斡旋受贿罪中“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这一要件与普通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间应该如何区分,我国刑法理论界颇具争议。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999年9月16日公布实施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职权范围内的权力,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些公共事务的职权及其所形成的便利条件。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对两者作了区分,表明了斡旋受贿罪中“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具有独立性。
随后在2003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就受贿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公布了《全国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中规定:(一)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既包括利用本人职务上主管、负责、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也包括利用职务上有隶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
担任单位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通过不属于自己主管的下级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当认定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
(三)“利用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认定: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的“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是指行为人与被其利用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在职务上虽然没有隶属、制约的关系,但是行为人利用了本人职权或者地位所产生的影响和一定的工作联系,如单位内不同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上下级单位没有职务上隶属、制约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有工作人员之间、上下级单位没有隶属、制约关系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有工作联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等。
可以说最高人民法院的《纪要》对于更好地区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二者之间做出了明确区分,从而更明确地表明了斡旋受贿罪的独立性。
三、受贿行为的方式——索贿、非法收受贿赂(一)索贿索贿是指行为人以主动的方式向他人索要、或趁他人有所要求或者有困难,以刁难、要挟、或故意拖延的方式主动向他人明示或暗示索要他人给与自己财物,而不是行为人以被动地形式等待请求人给予行为人自己财物。
是否具有主动性是索贿区分于收受贿赂的核心,其基本特征是收受行为具有主动性以及交付财物行为的被动性,而且索贿行为具有明显的勒索性和胁迫性。
索贿中有待于讨论的是勒索和索贿的关系。
一种是将"索取”和"勒索”等同,即认为"索贿具有明显的勒索性和强迫性”,"很难说与一般勒索敲诈在性质上存在根本区别,”二是有个别学者认为缩回不是勒索,即勒索的构成敲诈勒索罪,而不是受贿罪。
笔者以为,勒索并不能完全与索贿行为中的索取相等同。
实际上,它们两个是不同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有着很大的区别:索取只是向"他人要财物”而勒索则是"以威胁的手段向他人要财物”即索取的外延大于勒索,勒索包容于索取之中,是它的子概念。
因为在勒索的情况下,对方交付财物是不情愿的,而在索取中,请求人交付财物不一定是被迫的,甚至是心甘情愿梦寐以求的。
所以勒索是被索贿的概念所包容的,可以说是索贿的一种。
(二)非法收受贿赂非法收受他人贿赂,是指国家工作人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对请求人给付的财物不应当接受却以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前提而收受他人财物,并为请求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收受型受贿是最常见的受贿方式,从字面意思解释,收是指接纳、收取,而受是指承受、接受,从词义理解为收受行为表明了行为方面的两个指向,收受贿赂即指行为人在收取行贿人给与的财物并接受的行为。
收受贿赂的行为只要求受贿人与行贿人达成权钱交易或权物交易的共识即可,收受财物的行为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是事前受贿,也可以是事中受贿,还可以是事后受贿,无论哪种情况,只要二者之间能建立关系,都不会对受贿罪的构成产生任何影响。
将非法收受他人贿赂和索贿进行区分的意义在于:首先,在社会危害性方面,索贿的社会危害性大于非法收受他人贿;其次,在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求上,收受贿赂需要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成立的犯罪构成要件,索贿则不用;最后,对于行贿人的犯罪构成上,在非法收受他人贿赂的情况下,如果行贿人行贿数额较大可构成行贿罪,而在索贿的犯罪构成上则不构成行贿罪。
四、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一)“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属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我国刑法界对于“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属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有很多分歧,存在着“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观点:肯定说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所不能缺少的构成要件,主要理由是:受贿罪的本质是权钱交易,无论是索贿还是受贿在这一点上都不会有所改变,索贿与受贿都只是受贿罪的客观表现形式,在索贿的类型中,如果索贿人主观上完全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意图,只是凭借其职权上的便利和优势勒索他人财物,就变成了敲诈勒索的行为,所以说索取型和收受型都只是受贿的手段,索取型受贿也是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要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