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实验室检测分析前质量控制(丛玉隆教授讲座)

医学实验室检测分析前质量控制(丛玉隆教授讲座)


团队 精神
制定质量方针目 编写质量手册 标及服务范围 并组织实施
标本 管理 体系 文件
实验 室设 施与 环境 要求
指定 实验 室负 责人
有文件(措施) 量值溯 设备 保证不正当 源和校 与校 压力的影响 准文件 准物 文件 对检验公证、 诚实性
各级人员 岗位职责 权限及相 互关系
检测 项目 操作 规程
分析前质量控制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及其控制
生物属性
年龄
人种
性别 妊娠
生物属性因素的质量控制
以上这些生物学影响因素是 不可避免的,医生在评价病人 结果时,一定要结合年龄、人 种、性别等生物学特征。

对于妊娠期病人一定要考虑 其孕周。

生物学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起居习惯
饮食:标准餐后,甘油三脂增加50%,胆 红素、糖增加15%,丙氨酸转移酶增加 10%,总蛋白、白蛋白增加5% 运动:剧烈运动后,K+、Na+、Ca+2尿酸、 尿素等指标增加WBC可高达1.5×109/L 以上,MPC也有明显增加
1:9 a
0.133
1:7.5
A
0.155
机制:
d e 抗凝剂的增加活 性钙增加; 游离钙++减少,影
b
b
c
响血小板聚集
抗凝剂的校正
采血,并使血浆中枸橼酸钠的浓度低至正常水 平.也可使用如下三种方法确定在收集高比积血标本 时所用枸橼酸盐的体积: (1)使用公式计算用量; 抗凝剂用量= 0.00185×血量(ml)×(100-病人红细胞压积);
试 剂 的 选 择
Hct对枸橼酸钠抗凝血浆APTT,PT的影响
APTT (s) 60
Hct(%) 10 20 46 60 70
10 20 30 46 50 60 70 80 Hct
PT (s) 10.0±0.58 10.4±0.17 11.1±0.66 13.5±1.46 14.9±0.98 52.5±7.74
临床医生选择最直接最有效 的,最合理,最经济的项目用 于患者,正确化验单的书写
临检科对临床医生选择项 目时,提出自己的建议
病人 准备
标本 采集
标本 运送
分 析 测 定
检查、监督标本是 否符合要求
对检验科工作人员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继 续教育,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
参与临床诊断、查房等医疗活动,帮助临床医生 合理分析、正确使用检验结果
APTT(s) 24.3±3.2 28.2±1.4 33.3±4.3 37.2±4.0 38.5±3.1 60.5±10.3
40 30
20
(%)
80
枸椽酸盐抗凝剂用量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血液 1ml 1ml 1ml 1ml 1ml
抗凝剂 0.177
二者比 1:6.5
0.097
1:10 1:5.6
0.111
检验科与临床密 切的信息交流 医护人员能正 确进行标本采 集与运送
负责检验报告内容 格式及确认的标准
实验室管理层
授权每个人员资 格及工作范围
持续改进 文件控制
检验科质量监督小组
对报 告的 补救 处理
具有经常 与临床信 息交流文 件及记录 临 床 科 室 或 排除检 病 验因素 人 投 不符合 临床 诉 医师 处理投诉 管理化文 件及记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解放军总医院
八 一
尿内药物、病理物质对干化学检查影响
维生素C浓度(mg/L )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 2 3 4 5
时间(小时)
19
八 一
尿内药物、病理物质对干化学检查影响
口服不同剂量Vic,不同时间尿内Vic浓度
口服剂量(3次/日) 100 mg/次 200 mg/次 300 mg/次 400 mg/次 晨尿维生素C(mg/L) 37.3±22.6 96.1±37.5 317.4±91.3 622.8±175.8
建立检验报告解释咨 询及建议的机构 继续教育素质培养 技术档案上岗考核 外部服务 供应管理 五S 管理 内部 审核 管理 评审 保密 制度
建立文件限定哪 些人员从事检测 样本以外并有潜 在利益冲突的工 作并有人能管理
专人负责并有文件 不符合项的控制 通过实践与文献复 探讨标本采集各 习进行方法学研究、 环节影响实验因 素并制定相应制 临床意义探讨、经 度与措施 济学评估,不断开 展循征医学工作
药物监测时标本采集原则
要了解药物的长期效应:在药物标定期采
血(通常在药物5个半衰期左右)
要了解药物的峰值效应:应在药物分布期
结束以后监测,通常在药物输液结束1-2h 后采血(除地高辛和毛地黄毒苷要6-8h后)
采血因素的质量控制
采血尽可能在上午7-9时进行 采血前病人禁食12h(受饮食影响的项目) 采血尽可能安排在其它检查和治疗前进行 药物监测时要根据药物浓度峰值期和标定
不 符 合 不 符 合
科主任授 权的报告 审核人
符合
网络 传送
报告 的更 改要 求与 权限
用 于 临 床 诊 断 与 治 疗
方法的选 择 室内质控
医生与病 人投诉 重复 试验
技术管 理 层
参与临床诊断、查房等医疗活动,帮助临床医生合理分析、正确使用检验结果
保存标本随时复查
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中质量控制

穿刺处酒精未干 注射器与针头不紧产生气泡 试管质量粗糙,运输过程中挤压血细胞造成溶

生物学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溶血因素造成误差的控制 溶血的标本不能使用 实验发现溶血标本要排除体内溶血的可能 规范采血步骤,改正不良采血习惯 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妥善处理溶血标本
采血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采血量的影响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用系统学的理论对实验的全过程进 行分析,找出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各个 环节,并制定措施加以控制。为保证检 验报告满足用户的质量要求,把实验室 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职责、质量活动 过程和各类资源、信息等协调统一起来, 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临床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临 床 检 验 科
采血姿势和止血带因素的质量控制
尽量统一采血姿势
尽量使用止血带在1min内采
血,勿让患者反复攥拳运动
当需要重复使用止血带时,
应使用另一手臂。
采血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细胞成份的释放对结果的影响
血细胞成份对检验方法的影响
生物学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产生溶血的原因
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传统器具的影响 混匀含添加剂的试管时用力过猛或运输动作过
生物学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起居习惯因素的质量控制
为了避免对实验结果的误
差,将避免剧烈活动,禁食
12h后采血作为标准。
生物属性因素的质量控制
刺激物和成瘾性药物对一些血浆检验指标的影响 刺 激 物 或 药 物 影响
咖啡因 升高:血糖、脂肪酸血管紧张素、儿茶酚氨
烟草成分
酒精
升高:一氧化碳结合血红蛋白,硫氰酸盐,脂肪酸、 肾上腺素、甘油、醛固酮、肾上腺皮质激素
临床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系统
临 床 检 验 科
建立检验报告解释 咨询及建议的机构
通过实践与文献复习进行方法 学研究、临床意义探讨、经济学 评估,不断开展循征医学工作
检验科与临床密切的信息交流 探讨标本采集各环节影响实验 因素并制定相应制度与措施 医护人员能正确进 行标本采集与运送
分 析 中
分 析 后 用 于 临 床 诊 断 与 治 疗
期采血化验单注明采血时间
采血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采血姿势和止血带的影响
卧位、坐位、立位不同姿势采集之标 本,检验结果不同,正常人立位血浆总 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引起Hb、WBC、 RBC、HCT、脂类、蛋白等值变化。止血 时间过长会引起凝血系统变化,反复攥 拳会使血钾升高。
生物学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20
在不同维生素C浓度尿液中分别加入各种待测物质, 并用不同方法测其浓度结果
标本
时间
(1)
(2)
( 3)
(4)
前 30’ 60’120’240’ 前 30’ 60’ 120’ 240’ 前 30’ 60’ 240’ 前 30’ 60’ 120’ 240’
4.1 574 348 344 164 5.2 846 618 ± 354 ±
结合临 床资料 分析实 验结果 结 果 的 分 析
参数内 在联系 分析
符合
临床医生选 择最直接最 有效的,最合 理,最经济的 项目用于患 者,正确化验 单的书写
发出 报告
病 人 准 备
标 本 采 集
标 本 运 送
标本 处理
分析测定
计算机的维护及使用权限 制定实验结果不确定度 制定并定期评审 参考值及危急值制 定 试剂鉴定及保 存 工作与设备环 境 仪器的校 准及溯源 检验项 目实验周 期 室间质控
实解 验释 室实 咨验 询室 机报 构告
临检科对临床医 生选择项目时,提 出自己的建议 检查、监督标本 是否符合要求 对检验科工作人员不断进 行专业知识继续教育,不断 提高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
标本 的合 格及 拒收 标准 与记 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