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课件)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课件)
资料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想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 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一位印第安 人领袖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 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黑暗的日子。” (1)在美国,哥伦布受 到尊重和纪念。 (2)在印第安人中,哥 伦布受到谴责。
你认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动机有什么不同?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动机最大的不同是,前者 主要出于政治、军事目的,经济动机很弱。朝廷“厚往 薄来”对待海外各国,航海不仅没给朝廷带来丰厚的利 润,甚至导致国库亏空。哥伦布航海主要是经济利益驱 使,无论是哥伦布还是他的支持者西班牙王室都希望从 探险活动中获利。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 的联系;和平地与海外各国交往;发展贸易;满足统治 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等。 哥伦布航海的主要目的有:寻找黄金;希望开辟一条新 航路,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满足欧洲与东方贸易的需 求。
哥伦布航海后,以下动,植物品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 得到推广养殖与种植。查阅资料,指出它们当中哪些原产 于美洲。 猪、狗、牛、马、驴、羊、小麦、水稻、玉米、花生、马 铃薯、甘薯、南瓜、番茄、辣椒、可可、香蕉、菠萝、芒 果、甘蔗、咖啡、葡萄、橄榄
资料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出现了西方殖民航海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征是:以掠夺贵金属、土地和进行殖民 统治为目标,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强制改变当地人民 信仰,摧毁当地固有文化。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 约瑟的论证,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 队。但郑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 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 (黄晴《郑和属于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7月11日。)
在郑和船队到达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纪念郑 和的遗迹,这说明什么问题?
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他在航海中带去了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等货物,促进了中国 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造福亚非,所以受到了世界 人民的缅怀。
郑和每到一国,就向 该地国王、酋长赠送珍贵 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 因而受到所到国家的普遍 欢迎。其中所带的物品中 最受欢迎的是丝绸、瓷器。
观点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 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 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 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 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共产党宣言》)
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影响:
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各 大洲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促 进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但也给拉美人民 打来了灾难。
资料2 郑和的远航,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 “皇华使者奉天敕,宣布纶音往异域”。各国也争遣使团 来华,中国人成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一支支配力量。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 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 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 进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 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浩繁,“库藏为虚”,被后 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 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 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第410页。)
导入
所有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 最近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在对大量历史资 料的考证中得出震惊世人的结论:最早发现美洲新大 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无独有偶,英国 皇家海军退役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云南大学客座 教授暨云南省郑和研究会顾问加文· 孟席斯在《世界航 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其记录》的专题学术演讲 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 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 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这一观点仍 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
新航路开辟航线图
郑和下西洋途经的主要地区:
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刺加(今马来西亚)、 爪哇、榜葛刺(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锯兰 (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
最远到达: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发,经加那利群岛、
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
哥伦布航海
1405年 200多艘
海船长158.8米, 宽61.6米 丝织品、瓷器、茶叶、 印花布、铁器等 出海人数最多 时达27800人
1492年 最少一次3艘, 最多一次17艘 长24.5米,宽6米
牲畜、农具、 种子、粮食 最多一次1000多人
参照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及图6—5“新航路开辟航线 图”,制作一份郑和与哥伦布航行路线的对比表。至少要 反映出以下几点。
明朝军事的强大以及国家的富强。我认为郑和下西洋是 观点4 哥伦布航海的动力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为新兴资产阶 为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证据主要是郑和 级开辟新的活动空间。 船队中携带大量的中国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等, 根据你所搜集的资料,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动机,还有哪些观点? 这些都作为礼品赠送给所到之处。 说说你认同哪种观点,并提供你的证据。
联系新航路开辟后的相关史实,说一说为什么对哥伦 布会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
两种观点都没有以全面的观点、从整体上去评价这一历 史事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 面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另一方面则促成美国等 “移民国 家”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说,上述两种观点都以偏概全,难免 片面。 形成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是因为他们看事件的出发点和 所持的立场不一样。
和平使者与殖民者
结果: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花费巨大,国库不济,航海停止,后 来的皇帝采取闭关锁国,国运渐衰 当地人的态度各 掠夺了巨额财富,为欧洲资本主义发 是怎样?为什么 展奠定雄厚基础 出现这样的反差
呢?
探讨:航海的影响
1.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加强了明朝和亚、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非各国的文化联系和 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友好往来,使明帝国 榜葛剌国王用大象将明 朝使臣迎进王宫 (2)消极影响: 威震海内外;但也给 由于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三保下西洋,费钱银 明朝政府造成巨大的 用来输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 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 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 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工匠逃亡, 财政经济负担。 何益?”
(1)积极影响: 远洋航海的壮举最终被当成“弊政” ———《殊域周咨录》 而遭废止。
资料1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郑和 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中国在三国和唐宋时 代,通过南海已经开始发展了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海上贸 易网……在郑和船队历时28 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 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 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 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 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其次,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是中国 与有关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郑和船队在途经锡兰山 (今斯里兰卡)时,尊重当地人民的佛教信仰,捐钱修庙,布 施香礼,其三种语言的“布施碑”至今留存科伦坡的国家博物 馆。郑和本人是伊斯兰信徒,郑和船队最后还完成了麦加朝圣 之旅,对发展当时明朝与伊斯兰国家的友谊起了重要作用。 (黄晴《郑和属于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7 月11日。)
1.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1)背景: 明朝建立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 发展.工商业繁荣,国力强盛。 (2)时间: 1405~1433年。 (3)概况: 七下西洋,途经亚非30多个国家和 地区,成为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2.郑和下西洋的规模
(1)船只构成: 宝船、马船、粮船、座 船和战船共百余艘。
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宣扬国威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哥伦布航海的目的:
寻找黄金、欧洲对东方贸 易的需要、掠夺土地……
新大陆为什么让小渔船捷足先登? 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1. 郑和航海主要侧重于政治目的,不如哥伦布等西方航 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持续的经济动因; 2. 中国人崇尚和平,没有向海外掠夺财富的欲望,没有 征服新领土的野心; 3. 从国内经济结构来看,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统治 者推行重商政策,谋求海外扩张。明朝推行重农抑商 传统政策,禁止私人外贸活动。 4. 从参与者情况来看,西欧航海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者 订立契约的形式,航海活动参与者包括贵族、骑士、 教士、商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础较广泛。郑和下 西洋受命于帝王,资金由国库拨支,社会基础狭窄。
(2)出航人员: 最多时27800余人,包括使节、随 员、航海技术人员、军事人员、 翻译和医生等。 (3)船上物品: 航海图、罗盘针、中国的丝织品、瓷 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货物。 (4)回航物品: 香料、染料、药物及大量供皇室享用的 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
战船 粮船
水船
大宝船
坐船
马船
最远到达: 美洲。
从两者对比, 我们可以得出什 么结论?
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路线长 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规模、设备都要远远超过西方
“小渔船”捷足先登发现新大陆
新大陆为什么让 小渔船捷足先登? 为什么航空母舰 发现不了?
分析:航海的动机
观点1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当 时选郑和做使者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途经的许多国家信奉伊斯 兰教,而郑和出身回族家庭,船队由郑和率领,可以减少隔阂,表 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符合加强海外联系的需要。 观点2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 史·郑和传》) 观点3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 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 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恩格斯《论封 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明史·郑和传》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于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