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城市管理学CityManagement主讲关静

(新)城市管理学CityManagement主讲关静

政策为保障,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城市化速度受
政府调控)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 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 要因素 :年净增人口1400万,维持8%的GDP增长, 年城市净增工作岗位800-1200万个。
六千年间,城市的产生有其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从世界范围看,城市产生源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 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导致的私有制的生产关系 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场所,成为部落以及部落联 盟之间的物资交易市场。部落首领们为了保护自 己,不断修建城池,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城市。 早期的”城”与“市” 城最初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做防卫而围起来的墙 垣,即军事设施和统治中心;市最初是以“集市” 表现的交易场所,大多不在城内。 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商品交换需要一个安全、 通达、固定的场所和环境,于是“市”向城内移 动,形成城市。
未来20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大转型 的时期,也是中国实现由农村化社会向城 市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将会有8亿人口 进入城镇生活。
0.4 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联合国人居中心在《生境议程》中确认,人类可 持续发展的战斗,其成功与失败将在城市内见分 晓,而良好的城市管理将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使 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国有企业 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使人们认识到仅有以企业 为核心的微观管理和以国民经济系统为内容的宏 观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城市管理作为介于宏观管 理与微观管理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多年来受到了 不应有的忽视。
(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集中性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在中心大城市出现逆城
市化,少数城市开始重视“生态城市化”,农村出 现“小城镇化”。
4、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发动和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城市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 转移受政府控制;城市化初期的资金积累以政府
第二部分重点讲授城市管理的依据,即市 政体制和城市管理职能。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城市管理的主体,即谁 来管城市。
第四部分讲授城市管理的客体,即城市管 理管些什么。
前 言
0.1 城市化的不可逆转性
1800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世界人口比例为3%;
1900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世界人口比例为10%;
2000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世界人口比例为50%以 上。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关键。
1949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11.7%
1982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20.6%;
1999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30%;
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37%;
预计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45%, 205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65%。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城市也日益成为中国政府 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目前中国正经历由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生产要素 流动性逐步提高,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大城市, 200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整个国家 正在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中国 城市建设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管理内容更加 复杂。大规模城市发展伴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 经济和环境问题;
一些专家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 左右,而城市人口约有50亿。这意味着在200年的 时间里,世界城市化水平从3%发展到62%。
历史表明,城市化是人类不可逆转的过程和趋势。 未来的世界被认为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界,所以新 世纪有“城市世纪”或“城市时代”之称。
0.2 城市的重要性
城市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和社 会存在,城市文明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城市地理学强调城市的空间特征,认为城市是有一定人口
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相对于乡村
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Settlement),是
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为城市是各种经 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的大规模集中的结果,认为城市是一 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 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与域外相 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第一讲 城市的概念与起源
一.城市的涵义与分类
1.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 地方和属于一定行政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 社会和文化中心。 2.城市的特点: 空间上的聚集性。聚集性是城市所特有的根本 属性之一。
经济上的非农业性。这是城市的经济特性。
构成上的异质性。这是城市的社会属性,有时 又称为“多样性”、“流动性”。
2、城市化的特点: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 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 增长开始趋于下降。
城市化的类型:
(1)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 1)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工业化速度,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地流向 城市,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现在我国大、中、小城市存在许多经济、 社会、环境问题,无一例外地都与城市管 理不善有关。
城市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城市管理的 学习和研究,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而我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 推进使得城市管理复杂性和难度加大,如 何认清和规范城市政府管理职能,掌握市 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 处理有为管理和无为管理、人治与法治和 导顺逆制的关系,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城市的发展有五千余年历史。社会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 动城市的不断发展。 (1) 古代城市阶段:主要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时期的城市。 特征:城市所处位置大都是交通便利之处;手 工业匠人在城市的专业化和集中趋势不断增强, 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城市的规模主要取 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吸引能力,总体规模 较小,数量很少;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 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税赋支撑,城乡关系 对立。 古代城市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政治、军事功 能为主,经济上以手工业和初级商业为主,规 模小、质量低、技术含量少,发展缓慢。
( 4 )未来城市: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 特征:城市功能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将成为信息流通、管理、
服务中心);城市经济力由物质要素集聚转向主要是人力 资本集聚;城市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SOHU一族等缓解交 通等)城市的人本特征进一步突出(闲暇,娱乐等);城 市运行的民主性效率性得到根本性提高。
3、中国的城市化 1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 重点发展、稳步前进 (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过量城市 化 (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
城市化第一次大回落,形成严格的“户籍管制”
(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 低度城市化
2)低度城市化 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发展所能容纳的人口增长速 度。
(2)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 a向心型城市化: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
b离心型城市化: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经济活动向非中 心地区扩展。一是郊区城市化:人口和经济向郊区迁移;一是 逆城市化: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大城市中心向周边小城镇和卫星 城市迁移。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城市成为世界关注 的焦点。这是因为,一方面城市是创造公 共财富的最大基地,另一方面城市又是贫 穷、社会分化、污染、交通堵塞、腐败犯 罪的渊薮,城市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 关键。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城市体 系的调整,城市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经济的 管理中心。
0.3 中国城市的发展态势
5、我国城市化的方针: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100万人口以 上城市的人口数量),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 市,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方针表 明城市化的合理标准或目标是生产力和人口的合 理布局。这一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不同等级城市 和谐发展的结果,而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发展中应 有所区别与侧重。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50万 以上大城市,100万以上特大城市) (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 中介优势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2)近代城市阶段:工业革命后形成。 特征: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城市规模扩张,人口
数量猛增;城市成为行政管理的中心。农村则越来越变为 城市粮食、资源和工业原料的单纯供应者,并依附于城市 的发展。 (3)现代城市阶段:特点: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 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1950年的 28.4%_1990年50%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空间组合能够发 生了巨变,要求城市超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工业 区、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城乡融合,差别变小。 (农村直追城市)
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发展 阶段 古代城市
近代城市
现代城市
未来城市
发展状况
城市规模很 小,数量很 少
城市规模扩 张,数量猛 增
城市规模相 对稳定,数 量持续增加
形成大都市 连绵区和新 型小城市
城市建设 经济功能 城乡关系
市政设施简 手工业集中 城乡相对封
陋,生活条 地、农产品 闭、城乡分件落后集散地 Nhomakorabea离
四、城市化 1、城市化是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 表现,测量城市化最常用的方法是,测量 城市人口占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公 式: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区域总人口。
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为城市非农业人口迅速而 持续地增长。
1800年世界人口9. 78亿,大约5.1%居住在城市。 城市化起动后,1950年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 29%,1980年为39. 6%,2000年接近50%。到 2020年估计将达到65%左右。(课本P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