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爱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吴广素人(《陈涉世家》)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爱爱⎧⎨⎪⎩⎪明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足以察秋毫之末愿夫子辅吾志,以教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明明明明⎧⎨⎪⎪⎩⎪⎪道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也(《桃花源记》)得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任重远道道道道⎧⎨⎪⎪⎩⎪⎪四本文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
到图书馆或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能力训练?基础演练1.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易:换。
宜:适宜——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2.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见:被。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登。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3.多义词辨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吴广素爱人爱护。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欢、喜爱⎧⎨⎪⎩⎪B.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视力。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清楚、明白。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贤明的。
⎧⎨⎪⎩⎪C.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称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理。
任重道远道路。
⎧⎨⎪⎩⎪D.寡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君主自称。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守寡。
寡固不可以敌众少。
⎧⎨⎪⎩⎪4.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若是其甚与5.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
B.对曰:将以衅钟衅:通“衅”,取牲血涂钟行祭。
C.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路途。
E.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课内纵横阅读文段,完成6—9题。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7.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张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8.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盖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9.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
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应用实践阅读《邹与鲁哄》,完成10—13题。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10.释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哄:冲突B.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转:抛弃C.是上慢而残下也慢:怠慢、漠然D.君无尤焉!尤:罪过11.对“之”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而民莫之死也②诛之,则不可胜诛③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④如之何可也⑤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⑥壮者散而之四方者⑦君之仓廪实⑧戒之戒之⑨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 A.①②④⑨/③/⑤⑦/⑥/⑧B.①②⑨/③/⑤⑦/⑥/④⑧C.①/③/⑤⑦/⑥/②④⑧⑨D.①⑨/③/⑤⑦/⑥/②④⑧12.对加粗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而民莫之死也②亲其上、死其长矣③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 A.①与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④不同13.翻译“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一句中,“疾”是陈述穆公还是百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D(独,副词,却)2.A3.D(寡,嫡、正的)4.BD(主谓倒装) 5.B(不仅涂钟) 6.B(侈,放荡)7.D(非通假字)8.B(A做。
B随即/跟随。
C何不。
D.舒缓语气)9.C(还有教育百姓)10.D(尤,责备)11. A(代词/主谓间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的”/动词/凑足音节助词)12.A13.您不要责备他们吧!您如果实行仁政,那么,这些老百姓就会敬爱他们的君王和长官,情愿为他们献出生命了。
14.是陈述穆公的。
前后两句都是写穆公面对此事的感受;杀又不能全杀,不杀又难解心头的愤恨(疾)。
恨(疾)的内容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语法结构上表现为动宾关系:动(疾)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