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分析般问题题思路

案例分析般问题题思路

答题思路一、如果给你个企业场景,让你对该企业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对某场景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所在的工艺单元进行分析。

2.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16-92),对某场景存在的物理性(或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地点。

3.找出某场所存在哪些职业病类别,并指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4.试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对某单位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5.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指出该企业应申报的重大危险源并说明理由。

6.按照应急准备要素的要求,指出某单位在应急准备工作中的不足。

7.指出某单位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和预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8.指出某单位编制的事故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9.指出某单位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10.事故报告有哪些规定。

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对某场景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所在的工艺单元进行分析。

1.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对某场景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所在的工艺单元进行分析。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类型分为20类。

①物体打击。

指失控物体在重力或惯性力作用下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适用于落下物、飞来物、滚石、崩块所造成的伤害。

如砖块、工具从高处落下伤人等,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设备、坍塌、各种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

②车辆伤害。

指由运动中的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适用于机动车辆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以及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矿车或放飞车而发生的事故,因跑车、溜车造成的事故。

不包括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③机械伤害。

由运动中的机械设备引起伤害的事故。

适用于在使用、维修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

如工件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屑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模具轧伤;被转动的机械缠住等。

不包括车辆、起重设备引起的机械伤害。

④起重伤害。

指从事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适用各种起重作业。

包括:桥式类型起重机,如龙门起重机、缆索起重机等;臂架式类型起重机,如门座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悬臂起重机、桅杆起重机、铁路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汽车和轮胎起重机等;升降机,如电梯、升船机、货物升降机等;轻小型起重设备,如千斤顶、滑车、葫芦(手动、气动、电动)等作业。

⑤触电。

指电流流经人体,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

适用于触电、雷击伤害。

如人体接触带电的设备金属外壳,裸露的临时线,漏电的手持电动工具;起重设备误触高压线,或感应带电;雷击伤害;触电坠落等事故。

⑥淹溺。

指人落入水中,水侵入呼吸系统造成伤害的事故。

适用于船舶、排筏、设施在航行、停泊、作业时发生的落水事故。

⑦灼烫。

指因接触酸、碱、蒸汽、热水或因火焰、高温、放射线引起的皮肤及其他器官、组织损伤的事故。

适用于烧伤、烫伤、化学灼伤、放射性皮肤损伤等伤害。

不包括电烧伤以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

⑧火灾。

指造成人身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

⑨高处坠落。

指人由站立工作面失去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引起的伤害事故。

适用于脚手架、平台、房顶、桥梁、山崖等高于地面的坠落,也适用于由地面踏空失足坠入洞、坑、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

但排除以其他类别为诱发条件的坠落。

如高处作业时,因触电失足坠落应定为触电事故,不能按高处坠落划分。

⑩坍塌。

指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伤害事故。

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

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的塌方等事故。

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事故,或因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事故。

11、冒顶片帮。

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顶板垮落称为冒顶。

二者同时发生,称为冒顶片帮。

适用于矿山、地下开采、掘进及其他坑道作业发生的坍塌事故。

12透水。

指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造成的伤亡事故。

适用于井巷与含水岩层、地下含水带、溶洞或与被淹巷道、地面水域相通时,涌水成灾的事故。

不适用于地面水害事故。

13放炮。

指施工时,放炮作业造成的伤亡事故。

适用于各种爆破作业。

如采石、采矿、采煤、开山、修路、拆出建筑物等工程进行的放炮作业引起的伤亡事故。

14瓦斯爆炸。

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浓度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主要适用于煤矿,同时也适用于空气不流通,瓦斯、煤尘积聚的场合。

15火药爆炸。

指火药与炸药在生产、运输、储藏的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适用于火药与炸药在加工、配料、运输、储藏、使用过程中,由于震动、明火、摩擦、静电作用,或因炸药的热分解作用,发生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16锅炉爆炸。

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

适用于使用工作压力大于0.07MPa、以水为介质的蒸汽锅炉,但不适用于铁路机车、船舶上的锅炉以及列车电站和船舶电站的锅炉。

17容器爆炸。

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掖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产生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

18其他爆炸。

凡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均列入其他爆炸。

例如,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引起的爆炸;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起的爆炸;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引起的爆炸;间接形成的可燃气体与空气相混合,或者可燃蒸气与空气相混合,遇火源爆炸的事故。

19中毒和窒息。

中毒是指人接触有毒物质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窒息是指因为氧气缺乏,发生突然晕倒,甚至死亡的事故。

两种现象合为一体,称为中毒和窒息事故。

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的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的职业导致的死亡。

20其他伤害。

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

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2.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16-92),对某场景存在的物理性(或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地点。

2.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16-92),对某场景存在的物理性(或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地点。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 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4类:人的因素、物得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

3.找出某场所存在哪些职业病类别,并指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参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7类。

4.试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对某单位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5.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指出该企业应申报的重大危险源并说明理由。

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的《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定,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类型是:①储罐区(储罐);②库区(库);③生产场所;④压力管道;⑤锅炉;⑥压力容器;⑦煤矿(井工开采);⑧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具体的申报登记范围是:储罐区(储罐)、库区(库)、生产场所临界量见下表。

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等临界条件见下表:6.按照应急准备要素的要求,指出某单位在应急准备工作中的不足。

按照应急准备要素的要求,指出某单位在应急准备工作中的不足。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

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阶段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且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相互关联,构成了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一)预防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

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二)准备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

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施)与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练、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其目标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

(三)响应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和外部求援等。

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

(四)恢复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

首先应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要求立即进行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

在短期恢复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出现新的紧急情况。

长期恢复包括厂区重建和受影响区域的重新规划和发展。

在长期恢复工作中,应汲取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8.指出某单位编制的事故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6.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是什么?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应急工作涉及技术事故、自然灾害(引发)、城市生命线、重大工程、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和人为突发事件等多个公共安全领域,构成一个复杂巨系统,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和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放大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