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拱形的力量》公开课优秀教案 1

教科版《拱形的力量》公开课优秀教案 1

《拱形的力量》说课稿学情分析:《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和形状会增强抗弯曲能力。

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增加材料厚度和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这氛围下相信进一步探究拱形。

说教材: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

教材设计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

第一项是测试纸拱的承受能力,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拱形承重的秘密。

第二项活动是让学生探究怎样让纸拱承受更多的力,这个活动是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拱的受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是:拱形承重的秘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科学概念: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强。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纸拱的承受能力的活动,了解拱形承重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我将采用“探究-研讨”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方法如下“:一:自主操作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挂历纸和垫圈探究纸拱的承受压力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更好的得到自主发展。

二:合作-研讨法。

科学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说教学过程:科学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使科学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和结构,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能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我将从西瓜瓤来导入本课引出拱形,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采用了拱形呢?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研究这种形状的学问吗?(板书:拱形的力量)通过这个环节创设了问题情境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我将会说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吧。

活动一:教学生做纸拱(把纸先卷一卷再松开,做成一个拱形),放在桌面上观察,说一说拱自身的重量在哪里?特别要注意:这个拱形不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在拱下部)我会说:对,在拱与桌面接触的地方,我们把它叫拱足。

好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一个垫圈在纸拱上,来测试纸拱的承受力,仔细观察纸拱有变化吗?学生会回答:有,“纸拱”向两边伸展。

接下来我提问:哪个部分承受着垫圈的重力?(拱顶)请大家再在上面加一个垫圈,观察一下是不是有新的变化,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大,你发现它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拱形的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纸拱就平了。

我将追问: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纸拱”为什么会向两边伸展开去?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课件演示:垫圈的重量压在了拱上,拱的全部重力传到两个拱足,这个力向下,向两边传去,使拱足在垫板上向外滑动,拱就伸展开了。

活动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我会提问: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学生可能会回答:用东西(书本)抵住拱足。

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下,(对记录表讲解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当拱顶上的垫圈不断增加时,它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还是要塌,向左右偏)纸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后,师进行一定的评价活动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我提问:我们怎么做能让纸拱承受更大的压力?你打算怎么做?先将自己的方案写下来,再汇报。

学生汇报。

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后对自己的方案可能有修改,让学生改进设想,完善方案。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温馨提示:1、进行实验时,做好数据记录。

2、每个实验,“拱桥”的拱足之间的距离要保持一致。

3、如果纸条被压坏或有明显折痕,应该换上新的纸条。

)对记录表讲解下②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③学生汇报。

我会说:通过不断改进实验,大家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跟原来的相比,拱的承受力都大了很多。

仔细观察,你们的方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在拱形的两边放书本,把拱足抵住。

)现在你能还解释一下为什么抵住拱足,就能提高拱的承受力?④请学生试着解释。

(演示课件说明: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个向外的推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同学们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抵住拱足的物体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那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要是我们继续在旁边加硬币,拱是不是会一直都这样,承受的物体越来越多呢?(引出极限、“限载”的含义)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了解了拱形承重的秘密,而且培养了大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能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去。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我虚心接受。

2017年4月24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教材分析】《拱形的力量》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三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和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导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

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又叫推理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

本单元前两课主要探究条形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与形状的关系(学生已经知道改变纸的宽度、厚度或者改变纸的形状都可以改变纸的抗弯曲能力)。

这一课主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拱形结构,希望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到拱形能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并提出增强拱形承重能力的方法,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拱形能把受到的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所以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对得到数据的梳理,推想拱形承重时的受力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拱形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联系,体验创造拱桥的快乐。

【教学重点】在实验活动中能分析拱形承重的受力情况,认识到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

【教学难点】能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来分析它的受力特点。

【教学准备】盒子、A4纸、垫圈;做拱形的纸、塑料板、垫圈、记录纸1;橡皮、记录纸2;塑料拱、钩码。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今天我用这两个盒子做桥墩,用这张纸做桥面,我来造一座桥。

诶,发生了什么现象?2、谁来帮我一个忙,只用这张纸做桥面,让它不塌下去。

说说你成功的秘诀,好吗?3、那它还能不能承受其他的重量呢,我用这个垫圈来试一试。

4、看来,简单地改变形状的确能够明显地增强它的承受能力。

二、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1、我们再来研究刚才的第二种形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拱形。

(板书课题)2、首先,我们来看一段拱形的自我介绍。

(师板书拱形,并张贴各名称。

)3、下面我们来造一个拱,只用这张纸和这块跨度板,请你造一个跨度为15厘米的拱形。

造好后也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并且把它的形状变化画下来。

4、你造的拱承受了几个垫圈,它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拱足的变化,我们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呢?(学生上台画)(师板书贴纸:外推力)(课件出示拱形的受力情况。

)5、假如要使我们的拱能承受更多的压力,可以怎么办呢?6、我给大家准备了橡皮,实验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实验操作(课件)。

听了他的实验介绍,你有哪些方面想提醒大家的?7、小结:为什么抵住拱足,拱的承受力就变大了呢?(课件出示资料)(板书:抵住外推力,拱形承受压力更大。

)三、搭一个塑料拱。

1、我这里有一袋塑料块,你能把它搭成一个拱吗?2、这座塑料块造的拱,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呢?我用钩码来测试,一个钩码50克,1个,2个,3个,放不下了,还能承受更多的重量吗?我请一位同学用手来压一压。

3、用了这么大的力量,它都没有塌下去,为什么它这么坚固呢?4、其实,在很久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用这一点,把桥建成拱形。

那么在我们中国,最著名的拱桥是哪一座?谁能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赵州桥在这么多年来能承受暴雨、洪水的袭击,为什么它这么坚固呢?5、课件展示各拱形建筑。

6、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拱形形状的物体,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找一找,当然还可以找一找生活中与拱形相似的形状,继续研究它们受力的特点。

【板书设计】拱形的力量抵住外推力拱形承受压力更大外推力 外推力“拱形的变化”观察记录第 小组画一画:请你简单地画出拱形承受压力前后的形状。

受压前受压后想一想:比较这两种形状,我们发现了什么?“抵住拱足拱形承受压力”记录表比较观测结果,我们发现了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