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解 军(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北京100086)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他们的心理特点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大学新生与毕业生的心理需求不同,所产生的心理障碍也不同,但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们保持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1)01-0049-05长久以来,社会上对大学生有一种普遍的称呼,叫做天之骄子。
他们是现代教育的优胜者,历尽艰辛,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走过了高考独木桥。
他们中确实不乏真正的天之骄子、天之骄女:聪明、智慧、有爱心、有专长、有的韧性十足、有的果敢创新。
他们有理由为他们的成功感到自豪、骄傲。
但这些优秀的莘莘学子在进入大学后,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心理上的问题,有研究认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达30%之多。
这不能不引起广泛关注。
那么大学生这个个人发展阶段中有什么样的特点,又经常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呢?1 新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开始人生新起点的学生,由于环境和角色与过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心态上就有很大不同:1.1 个人奋斗目标上的变化 初高中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上大学,或者是一流大学,考上大学后这一人生目标实现了,下一步该如何走,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比较大。
如将来出国深造、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寻找机会走仕途、自己创业打天下做老板、或只希望过自己喜欢的清新淡雅的生活……。
目标的不同,大学生们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就会有很大不同,或者拼命苦读或轻松逍遥过生活。
1.2 自我认识的变化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大学阶段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发展到较高水平,能够知道自己在新环境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在初高中阶段,学生和家长以及教师的首选评价指标就是成绩如何,其它指标均可忽略不计,此阶段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就很容易确定。
上大学之后,周围的同学们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学习上的优势变得不明显,需要重新从全方位评价自己,包括大学学习成绩、新环境的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组织能力等等。
在这许多的变数中,学生判断、调整得如何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1.3 情感需求上的变化 情感的需求和体验在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高峰期。
早恋是中学老师和家长绝不允许的,即使是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系也是家长和老师们提防的。
出于共同的目的,家长和老师在初高中阶段严格控制、监督着学生情感上的变化。
而到大学阶第21卷总第77期心理学探新EXP LORATI ON OF PSY CH O LOGY 2001年第1期05心理学探新2001年段,这种控制已经相对弱化,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同意学生的异性交友或者恋爱,至少也是默认了的。
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讲,真正的情感体验是第一次,没有经验,有时是成功的喜悦,有时是失恋的痛苦。
这方面的心理发展毕竟远不如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没有了父母在身边的关怀,心里的困扰无处排解,挫折感受也就尤其深刻。
1.4 对社会认同的变化 初高中阶段,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没有什么机会接触社会,他们的年龄和主要责任也使得他们没有必要过多接触社会。
他们没有实质性的身处社会环境之中,对社会的复杂没有切身感受,很多听到的或看到的都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进入大学就进入了社会,各种社会现象、人际关系都要自己处理,比如社会的阴暗面对美好理想的影响、政治中的腐败对信仰建立和维持的影响等等。
这些都不再能“高高挂起”了,必须一件一件地考虑、解决。
这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对社会的认同、对社会态度的变化,也就相应地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由于上述在个人奋斗目标、自我认识、情感需求、社会认同上的变化,会使学生产生各自的紧张、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沮丧等心理问题,而且从四年的大学生活这样一个阶段来讲,新生和老生所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其心理健康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亦有不同之处。
2.1 影响新生的心理健康因素2.1.1 重新评价自己 主要是重新给自己排定坐次。
有很多考上一流大学或一流专业的学生在原中学是几年一贯的拔尖生,进入新学校后,拔尖生集中到一起,各自拔尖的优势没有了,优越感、自豪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失落感、不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挫折、压抑等消极心理感受。
学生是否能及时调整认识,从大局评价自己,会使他的整个的大学生活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2.1.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绝大部分学生的高中生活都是走读生活,加上紧张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团队生活很少,彼此相处的技巧没有得到锻炼。
进入大学,同宿舍的同学要朝夕相处,但生活习惯、性格特点、自身修养都有所不同,因此很容易产生矛盾。
比如,这个同学习惯宿舍干干净净,总是要收拾一下,那个同学大大咧咧,随手乱放东西,时间略长,就会产生矛盾。
或者一个性格外向心直口快的同学会随便指出另一个同学的弱点,就容易引起与被指的同学的矛盾,等等。
宿舍里和班集体活动中各种矛盾的激化都会产生不可想象的后果,因此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寻求有效的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成为重要的保持健康心理的途径。
2.1.3 改变学习方式 由中学阶段的填鸭式、强迫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有兴趣的学习方式。
大学的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监工的角色,而是引导者的角色,正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样,有的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生活和学习变得没有目标,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绪低落。
2.2 影响老生心理健康的因素2.2.1 首先是就业 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人生理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最积极的影响。
否则,对未来人生的不满很可能导致仇视心理,仇视不接收的单位,仇视去了自己想去单位的同学,仇视学校等等。
对未来人生的不满也很可能导致攻击心理,对所有的人不满,攻击他人或攻击社会。
对未来人生的不满也很可能导致精神焦虑、抑郁等。
2.2.2 其次是能否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 这是另一角度的人生理想问题,实现与否自然对个人的心理具有重大影响,洋洋自得、傲视群雄或心灰意冷、无颜见人就会表现在不同人身上。
2.2.3 再次是确定恋爱关系的学生的毕业去向 如果毕业之前两个学生确立了恋爱关系,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两人在哪落户,是都留在学校所在地,还是回某一方的家乡,或是去第三地都要仔细斟酌。
如果两人不是同一届的学生,处理这个问题就更困难,选择起来风险也就会更大。
这一因素给学生带来的焦虑、担忧也是毕业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需要老师的及时指导。
2.3 影响所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这类因素很多,这里只谈影响较大的几种。
2.3.1 学习压力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影响因素 每门考试合格的压力,争取第一的压力,发挥特长的压力,这些都使学生每天在三点一线式地紧张度过,同学们之间的竞争使个别同学不能忍受而走上自杀之路,而更多的同学则是默默地承受,只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发泄一下,以缓解心中的郁闷。
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由压力而引起的自杀倾向人数在7%以上。
2.3.2 恋爱失败也是一种显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青春期青年的情绪本来就不稳定,易喜易怒,情绪爆发时很难控制,很难扭转。
恋爱又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所以恋爱问题不能轻视。
大学期间由于恋爱失败而引起的自杀、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现已在各高校中引起了高度重视。
恋爱本身成功与否就是喜忧参半的,但对于极少数学生来讲,却不接受失恋的挫折,这种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不仅伤害了自己,也破坏了良好的异性关系,给对方亦造成重大的心理压力,如忧郁、紧张、敏感、恐惧、压抑。
恋爱的双方因此都存在心理障碍。
2.3.3 家庭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且普遍的心理因素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对待他人和社会,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他们的性格如何,家庭气氛如何,父母的养育态度如何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对社会的态度。
比如一位父亲性格倔强,在单位上班与同事意见不一致时,一贯认为是同事不对,是同事故意和他唱反调。
他的儿女对他非常敬畏,从他身上学到的也是一样的处世方法,又不断得到父亲的支持,结果就是儿女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对同学和老师总是充满敌对情绪,没法在宿舍住下去,直至想退学回家。
另一方面是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
经济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的性格、价值观等。
高收入家庭的子女的优越感、惟我独尊和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的自卑感、对金钱的切实压力,都会在两个极端上影响他们对他人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
例如一些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总是自视高贵,缺乏同情心,在同学中不被接纳,与同学关系紧张,引发攻击、逆反、对抗等情绪。
而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的自卑也许使他们总是低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本来可能完成的学习和工作,造成事实上的无能,这更加重了自卑感;自卑也许使另一类性格的学生过分地保护自己,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经常经历挫折,也同样在内心产生消极的、敌对的情绪。
2.3.4 性格中的某些不足同样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很多研究都表明性格中如自卑、固执、依赖、忧郁、自控能力差等都是现在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15第1期解 军 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25心理学探新2001年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是比较溺爱的,全身心地希望子女出人头地,再加上应试教育对家长和子女双方的压力,使很多家长在子女考上大学之前不把对子女性格的塑造放在首要位置,十几年的光阴使子女的性格已出现偏差,比如自我中心、依赖、责任心差、合作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等等,这些方面都使学生适应新环境、维护良好生存环境有困难。
3 促进心理健康的策略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或问题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是健康的。
说明心理健康不是无法达到的。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有十条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心境乐观;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4)注意集中度;5)完整统一的人格;6)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7)适度的反应能力;8)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9)自我认知;10)创造性、成就感。
那么在大学生中有什么有效的保持健康心理的方法呢?3.1 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讲座 这是基于目前大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不愿意被别人知道去找过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因为在社会上,人们还是认为心理问题差不多就是精神病。
因此对那些不愿去找专门咨询机构而又有需求的人来说,科普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可以相应缓解心中的焦虑和不安。
同时也可以在科普教育中引导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看待找心理医生就象感冒吃药一样。
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多一些的心理咨询机构,让学生可以回避熟人或老师,这样他们会有更多的安全感,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