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靠性--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可靠性管理

3.可靠性管理Ppt3.1 概述可靠性管理概述近年来,工业及民生用产品的贸易行为逐渐趋向国际化与自由化,根据关贸总协(GATT)及世界贸易组织(WTO) 各会员国所签订之技术性贸易障碍协议(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 on Trades, TBT)所达成的共识,确立了技术法规(technical regulations) 与标准(standards)的重要性,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IEC)两个国际组织在整合与调和国际标准的地位,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已建立世界村的理念,符合ISO 9000 质量系统的要求已成为产业永续经营的标竿。

企业团体对于质量系统的制度化及质量保证技术能量的建立与应用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可靠度为产品重要的时间效能特性之一,特别强调产品在顾客手中之后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掌握与控制。

如何在产品交货之前替产品做好生涯规划,亦即如何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导入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与技术,是所有要挤身先进产业行业不可忽视重点。

对大部份产品而言,产品的时间效能特性包括要用时有多少机会可以顺利开机使用(可用度)、开机后可以使用多久(可靠度)、当产品的功能逐渐退化时如何发现掌握这种趋势(测试度)、发生失效时需要花费多少维修工时才能使产品恢复可以正常使用(维护度)、维修时需要花费多少待料支持工时(支持度)、以及产品在操作使用时对于操作当事者及第三者的安全考虑(安全度),这些可以让顾客对产品能够有恃无恐的特性,在目前的ISO 9000 质量保证体系中称为可恃度,事实上就是广义的可靠度,将问题的焦点由单纯的任务使用阶段扩充至整个生命周期。

可靠度技术(reliability technology) 一般可分为工程(engineering) 技术和管理(management) 技术,两者对于产业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然而其影响情形则很难在短期间以定量的方式予以叙述,通常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评估,才能看出其效益。

因此,有必要对于可靠度管理技术的发展进程做进一步了解,灵活运用各种规划与管制手法与程序,以便有效的推动各项可靠度工作,达到符合顾客需求的目的。

首先探讨可靠度技术之发展与应用概况;接着叙述在ISO 9000 质量系统架构下质量与可靠度之定义,以及有关国际可靠度管理标准的最新发展现况;然后就可靠度工作与可靠度管理的内涵加以讨论,简单叙述可靠度管理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区别;最后摘要说明国际及美、英、日等各国的可靠度管理标准发展现况,藉以诠释可靠度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的全过程,实行科学的管理,对提高和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关系极大。

可靠性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它具备以下特点: 1.在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的全过程中,为提供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高有效性(可靠性和维修性)的产品所采取的提高可靠性的一切措施、方法和活动,称之为可靠性管理。

2.可靠性管理不仅是单纯的保证技术,而且是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经营决策,它有利于大大增强企业的素质,提高企业的可靠性水平,企业中一整套以可靠性为重点的质量管理制度的形成将大大改善人员的可靠性素质、厂风、厂貌,是企业长期生产可靠性产品的强大力量。

美国著名的可靠性专家里昂•波多斯基博士曾根据自己从事可靠性工作多年的经验,提出四项著名论点:1.任何不可靠的产品,只有生产不可靠产品的人;2.没有经过良好训练的质量保证人员,就没有质量保证;3.产品的可靠性不是通过试验获得的,只有严格贯彻执行有关的规范和原材料的每项要求,注意生产和检验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使产品获得可靠性;4.在任何机构里,凡是可靠性与质量保证的各项措施必须自上而下地贯彻执行。

领导部门在制订各项措施时,必须提出明确的理论和方针。

若领导部门不把可靠性作为首要的目标,不提供所需要的设施,则工作人员是不可能生产出高可靠性产品的。

为了满足产品可靠性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即防止产品在制造上出现有缺陷的管理功能,要求对原材料进行控制及对制造工艺进行控制。

可靠性管理和质量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靠性管理包含时间的概念,而质量管理则没有时间要求。

实施可靠性管理和质量控制,将使产品的总成本降低,可靠性增强,自然销售能力增强,也更有利于进一步的决策等。

2 可靠度技术之发展与应用可靠度概念的发轫初期是由产业界从传统工程技术着手,然而由于产品的可靠度与寿命及其影响因子,或多或少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与随机性(randomness) ,使人们开始认识与发展可靠度的机率概念与模型。

因此,可靠度技术领域开始导入了已经历经百余年进化的机率与统计数学领域以及保证技术和管理技术领域,并且与传统的工程科学作了精致的结合。

产品为企业可以按规定交运给顾客的任何货物或服务,可靠度为产品特性之一,可靠度(reliability)的定义为:「物品于既定的时间内,在特定的工作与环境条件下,执行特定性能或功能,圆满成功达成任务的能力或机率」。

在企业内部必须运用各种管理手法,以便有效地规划及达成可靠度目标。

广义的可靠度为可恃度,根据国际标准IEC 50 对可恃度所下的定义为「用来描述可用度效能及其影响因子(可靠度效能、维修度效能及维护支持效能)之集合名词」,可恃度只是用来做一般性描述的非定量名词。

2.1 美国可靠度技术发展可靠度技术(reliability technology) 一般可分为工程(engineering) 技术和管理(management) 技术,两者对于产业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然而其影响情形则很难在短期间以定量的方式予以叙述,通常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评估,才能看出其效益。

因此,有必要对于可靠度技术的发展进程做进一步了解,并且灵活运用各种管理与管制手法与程序,则可有效的推动各项可靠度工作,达到符合顾客需求的目的。

可靠度技术在先进工业国家而言,是伴随航天工业之发展而一起成长的技术。

从1945 年起,航空工业开始走向喷射时代,各种相关技术开始突破发展,对于安全度与可靠度的要求亦相对地加强。

可靠度技术之发展,约在1950 年开始于美国。

由于在前线战场极低的装备开箱存活率与过高的维修备份件需求,使得美国国防部开始重视产品可靠度问题,特别成立电子装备可靠度顾问小组(Advisory Group on the Reliability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AGREE) ,以电子装备作为可靠度技术的研究对象。

早期之电子装备均用真空管为主,直至1950 年以后,才逐步被半导体取而代之。

因此,可靠度技术的发展与电子系统与装备的技术成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必须考虑由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到维护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

因此,可靠度技术一直顺其自然地发展至今日,是有其必然性的。

美国主要是将可靠度技术应用于国防工业及航天员造卫星等大型计划,在运作上由官方获得单位在研制合约上硬性规定可靠度要求,并对承制厂商进行各项技术指导。

有关可靠度技术之研究发展系由美国政府与军方研究人员主导,并且将重点工作放在系统与零组件的可靠度鉴证试验与评估方面;美国民间工业界对于可靠度技术之开发与应用较少投资,认为「可靠度是花钱的,不适合自由竞争之工业产品」。

然而由于近年美国国防与太空预算缩减,为因应这种趋势,不论是政府或民间产业,均朝向一致的产品需求规格做努力,由政府制订各种标准与规范,而由民间业者按需求开发研制产品。

美国政府采购单位并藉由容错(fault tolerance) 设计、可靠度精进保固(reliability improvement warranty, RIW) 、以可靠度为中心之维修概念(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RCM) 、R&M 2000 等活动的推行,以及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和同步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的整合运作,将可靠度技术推广应用至一般民间产业,例如美国空军罗姆实验室(Rome Laboratory ,原称罗姆航空发展中心,Rome Air Development Center, RADC,1991 年改为此一新名称)即在航空业界扮演此一角色。

美国空军可靠度/维护度2000 过程(简称R&M 2000)为1988 年10 月美国空军总部发行的文件,针对空军各司令部以及所有系统与设备承包商执行可靠度/维护度计划的需要,所提出的一份实用的原则与方法。

由于目标清晰、辟论务实、行动方案具前瞻性,因此颇受美国政府与工业界重视,咸称其为二十一世纪提升系统与设备质量与可靠度的不二法门。

可靠度/维护度2000 过程之目标有下列五项:1 1. 增加战斗能力2 2. 增加战斗支持系统之幸存性3 3. 增加战斗单位之机动性4 4. 降低操作与维修人力需求5 5. 降低成本可靠度/维护度2000 过程之原则可作为所有项目计划适用之基本原则,其要点包括:1. 管理阶层参与欲使可靠度/维护度各项工作制度化,需要组织上的变革与配合,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并在组织管理考核分面建立明确的R&M 工作绩效标准。

因此,管理阶层的承诺与参与是首要原则。

2. 推动与激励美国工业界已具有研制高可靠度/维护度产品的能量,积极的推动和适当的激励,则是促使工业能量有效用、提升国防战斗力的催化剂。

3. 明订可靠度/维护度需求为了全面提升战斗力,美国空军必须以明确的操作性术语订定可靠度/维护度需求,而工业界则需要了解此等需求,并透过各种计划、政策及行动方案来贯彻之。

4. 设计与成长在设计阶段之初,就应该慎选适当的设计技术以满足需求,并在研发阶段以一适切的程序来确保设计得以达成固有的可靠度/维护度目标。

2 5. 维持固有可靠度/维护度生产阶段和部署阶段均应采取适当的行动,以确保固有的可靠度/维护度得以在生产和操作环境下继续维持,并善用回馈信息,以持续改善产品与制程。

可靠度/维护度2000 过程所述各项行动方案,系应用经验法则而导出的可靠度/维护度改善方法和技巧,依据第二部分之五大原则而导出的二十四项行动方案,构成R&M 2000 的主要部分。

R&M 2000 过程中以不部分的篇幅来说明每一项行动方案的重要性、理念、步骤和效益。

其中在「管理阶层参与」原则方面有3 项行动方案,在「推动与激励」原则方面有3 项行动方案,在「明订可靠度/维护度需求」原则方面有6 项行动方案,在「设计与成长」原则方面有8 项行动方案,在「维持固有可靠度/维护度需求」原则方面有4 项行动方案。

兹分别列述其综合要点如下:1 1. 管理阶层参与(1). 政府(需求者)之高阶管理者须积极要求改善系统与设备之可靠度/维护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