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公共艺术类(美术)课程考核论文院(系、部):理学院年级: 11级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姓名:李冬香学号: 1110511021 密封线任课教师:谷万里一、命题部分美术理论研究、美术鉴赏等方面的论文,题目自定。
字数要求:2000以上.二、评分标准1、能按时、全面、独立地完成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各项任务,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分)2、论文立论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结论正确,并且有一定创见性,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或实用价值。
(25分)3、论文中使用的概念正确,语言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栏目齐全。
(25分)4、论文写作格式规范,符合有关规定。
(25分)三、教师评语请根据您确定的评分标准详细评分,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1:本页由学生填写卷头和“任课教师”部分,其余由教师填写。
其中蓝色字体部分请教师在命题时删除。
提交试卷时含本页。
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试题、评分标准、评语尽量控制在本页。
注4: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中国美术鉴赏——我喜欢的画家—徐悲鸿李冬香【摘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它担负着社会功能的角色。
徐悲鸿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
他的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
其留给后人的名画数不胜数。
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奴隶与狮》和《八骏图》。
【关键词】徐悲鸿美术画家名画鉴赏一、徐悲鸿生平徐悲鸿原名寿康,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
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
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密封线二、徐悲鸿与他的作品1、徐悲鸿《奴隶与狮》鉴赏图1.1奴隶与狮(1)作品背景1939年初,徐悲鸿带着他的大量收藏踏上南洋之旅——包括1000多件自己的代表作(包括留学时期的素描和在欧洲各博物馆的临摹之作),历年来搜集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陶瓷、古玩、珍本印拓书刊,历年来搜集的中国近代画家如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高密封线奇峰、陈树人、赵少昂、吴作人、黄君璧、溥儒等人的作品数百幅(其中任伯年与齐白石的就有200多幅)。
可想而知,这些“家当”再加上旅居南洋的三年间的大量创作(这三年是徐悲鸿创作精力最旺盛和生活相对安稳的时期),成为徐悲鸿在因突发的太平洋战争而“逃离”时的最大负担。
他不得不舍弃这“辎重”的大部分,将其托付给三个朋友分三处存放,即黄曼士的百扇斋、钟青海任校长的崇文学校所在地罗弄泉的一口枯井中(其中包括几十幅不易携带的油画)、韩槐准的愚趣园中一条山沟的山坡下(据说有数百件艺术品)。
1949年5月,徐悲鸿的学生陈晓楠过新加坡,将黄曼士和韩槐准处的文物带回,约几十箱。
但所有这些作品,都没有确切的数字和目录,这给收藏和鉴定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和猜测空间——也许它是个永远的谜,但一定会以真真假假各种面貌在市场上出现,成为对我们鉴赏力和判断力的考验。
提到徐悲鸿画狮,有一段饶有兴趣的插曲,很能够说明这位画家的作画风格。
1921年,由于中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留学生学费经常被中断,为了节省开支,徐悲鸿前往了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而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德国。
当时,持法郎在德国生活要更容易一些。
画家在德国的两年中,每天都坚持作画达10小时。
徐悲鸿自幼就酷爱画动物,特别喜爱画马和画狮,表现它们崇尚自由、勇往直前的精神。
每当风和日丽、又无模特时,徐悲鸿总是去柏林动物园画狮。
那里的狮栏都是半圆形的,最利于画家作速写。
他常常一画就是一天,中间不进饮食。
他精细入微地研究狮子的骨骼结构,聚精会神地观察狮子的动态、神情,敏锐、密封线迅速地将它们准确地记录在速写本上。
正是通过成百上千幅的写生,才能有《奴隶与狮》这样的杰作诞生。
徐悲鸿笔下的狮子身躯细长但不失威武,目光炯炯但并不怀有敌意。
狮子有着仁慈、和善的君子之风,与奴隶互帮互助,知恩图报。
(2)作品价值如果说油画的特点是能够通过对形体充分、精到的塑造和刻画,达到情景交融、传神阿堵,那么这幅《奴隶与狮》就是使这种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典型之作。
描绘雄狮与骏马本是浪漫主义的拿手好戏。
表现武力之美曾是1000多年中西方美术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从亚述最著名的浮雕《国王猎狮》到19世纪浪漫主义主将德拉克罗瓦的《狮攫马》、《海滩猎狮》,都把搏杀的残酷、狮子的凶猛和垂死挣扎作为强调、夸张的对象,以期达到歌颂武力的目的。
取材于人狮的生死之战,一方面固然是具有浪漫气质的画家的偏好,但更主要的还是古代弱肉强食的社会状况为人的审美意识打上的烙印。
恰恰在这一点上,《奴隶与狮》的作者——中国画家徐悲鸿展现的却是与此相反的人性中仁慈博爱的一面。
在他的审美意识之中,狮从来不是人类杀戮的对象,也不是任意欺凌其它动物的凶神恶煞,而是威而不猛,永远站在正义一边的君子。
它威风凛凛,但从不凶恶残暴,它声震山岳,但从不欺侮弱小。
它充满威严和自尊,即使在被别人欺凌而身负重伤之时,也决不低下高贵的头。
它被作者寄情、托兴和拟人化,成为民族的形象象征,从外表到精神都可敬可爱,美密封线不胜收。
2、徐悲鸿《八骏图》鉴赏图2.1八骏图(1)作品背景徐悲鸿画马,不仅只为一般观赏,而大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驻沪19路军与上海人民奋起抗日,徐悲鸿激于爱国热情,画了一匹昂首屹立的马,命名为《独立》,表达出希望祖国独立强盛的时代意识,使人感奋。
1935年,徐悲鸿画《奔马》一幅,在画上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他的《嘶马图》,画一匹马在荒野里奋跃前蹄,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诗句。
他还画了“相期效死得长征”的奔马,热切期望中华民族觉醒,奋起自救。
他借马的形象表达的高尚情操和他在艺术作品中所寄托的内涵更成为鼓舞人们的精神力密封线量。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
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
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
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
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
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出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2)作品价值徐悲鸿的马反映了他的追求,是他的又一个创造。
他的马给我们带到了一个写实主义的理想王国,实现了300年前金冬心所憧憬的“昔年曾蹑五云端,不与人骑更好看”的境界。
他的画,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
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八骏图》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密封线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三、总结美术鉴赏课更好的培养我们,提高我们的素质,最根本地是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
而在我认真完成这篇关于《美术鉴赏——徐悲鸿》时,让我更好的了解了原来美术的世界如此的美,如此的蕴含着画家的伟大和崇高的信仰。
让我知道,原来一幅画的背后竟然可以有这么多的故事。
让我知道,想要成功就得要多么努力。
让我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画家的艰苦奋斗史。
而这些,将是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奋斗的关键,基础。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已经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备受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大学,作为我们踏入社会的一个通道,一个关卡,只有在这里更好的培养我们的素质,才能持一个优秀的通关卡跨入我们真正的人生。
而,只有提高我们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我们正确的审美思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床罩力,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才能获得这个通关卡。
参考文献: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1、百度百科密封线2、王震、杨作清《徐悲鸿在南洋》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3、徐伯阳、金山合《徐悲鸿年谱》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1991年版4、范曾著《徐悲鸿:1895—195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年5、沈培新《徐悲鸿作品解读》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