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

目录绪论 2 第1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5----24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25----32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32----46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47----53第5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54----58第6章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59----64第7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65----78第8章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79----84绪论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过程: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二、新授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主要研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Ⅲ、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一)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光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二)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

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

(三)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

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往往超过了任何其他因素。

(四)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

(五)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植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肥料还在改善植物的商业品质、营养品质和观赏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Ⅳ、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种植专业通用必修课程新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整体地把握教材内容(二)注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一定要注意将所学的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实践紧密结合。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1. 简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与其他物质生产相比,植物生产的特点有哪些?3. 简述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4. 如何才能学好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第1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概念、类型、构造以及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根、茎、叶的形态、构造与功能。

◆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减数分裂的特点,花的构造、开花、传粉、受精作用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了解: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根、茎、叶的功能与变态。

◆学会: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简易装片的制作方法及步骤;会用显微镜对植物细胞、器官进行观察。

教学时数:16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减数分裂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组织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第1-2教时教学过程:一、复习1、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导入新课二、新授Ⅰ、植物细胞的概念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除了病毒和类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执行功能的基本单位。

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细胞(Cell)。

德国人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

细胞可分为两大类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有细胞结构,但没有典型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被膜包围的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

Ⅱ、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一)植物细胞的形状植物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球形或近球形、长筒状、长纺锤形、长柱形、星形等不规则形状。

细胞形状的多样性,反映了细胞形态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规律。

(二)植物细胞的大小植物细胞的大小差异悬殊。

最小的支原体细胞直径为0.1μm;绝大多数的细胞体积都很小。

Ⅲ、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它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组成原生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等4种,约占全重的90%;其次有少量硫、磷、钠、钙、钾、氯、镁、铁等,约占全重的9%;此外还有极微量的元素,如钡、硅、矾、锰、钴、铜、锌、钼等。

组成原生质的化合物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

无机物主要是水,此外还有CO2和O2等气体、无机盐以及许多离子态的元素等。

有机物主要有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和极微量的生理活性物质等。

Ⅳ、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其中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总称为原生质体。

(一)细胞壁1.细胞壁的结构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

细胞壁结构大体分为三层: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

2.细胞壁的变化次生壁常因有其他物质填入,使细胞壁的性质发生角质化、木栓化、木质化、矿质化,以适应一定的生理机能。

3.细胞壁特殊结构纹孔和胞间连丝。

由于纹孔和胞间连丝的存在,细胞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将各个细胞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4.细胞壁的功能:保护原生质体,减少蒸腾,防止微生物入侵和机械损伤等;支持和巩固细胞的形状;参与植物组织的吸收、运输和分泌等方面的生理活动;在细胞生长调控、细胞识别等重要生理活动中也有一定作用。

(二)细胞膜(质膜)1.组成与结构质膜主要由脂类物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以及微量的核酸、金属离子和水。

质膜厚约7.5~10nm,是有横断面上呈现“暗-明-暗”三条平行带组成的单位膜。

2.流动镶嵌模型即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骨架,蛋白质分子结合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内外表面、嵌入脂质双分子层或者贯穿整个双分子层。

膜及其组成物质是高度动态的、易变的。

3.生物膜构成细胞的膜种类很多,除质膜外,还包括细胞内膜,如核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这些膜通称为生物膜。

4.功能质膜起着屏障作用,维持稳定的细胞内环境,可调节和选择物质的通过,有选择地使物质通过或排出废物;质膜具有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

(三)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统称为细胞质。

细胞质包括胞基质和细胞器。

1.胞基质概念:又称基质、透明质等,是在电子显微镜下也看不出有特殊结构的细胞质部分。

组成:胞基质的化学成分含有水、无机盐、溶于水中的气体、糖类、氨基酸、核苷酸等小分子物质,也含有蛋白质、核糖核酸等一些生物大分子。

功能:是细胞器之间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介质;是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不断为各类细胞器行使功能提供必需的营养和原料,并使各种细胞器及细胞核之间保持着密切关系。

2.细胞器概念:细胞质的基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称为细胞器。

类型:四、布置作业1.简述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

2.简述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第3-4教时教学过程:一、复习1.简述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

2.简述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导入新课二、新授(四)细胞核1.类型细胞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间期细胞核和分裂期细胞核。

2.结构细胞核多为卵圆形或球形,埋藏在细胞质中,细胞核的结构可分为核膜、核仁和核质三部分。

3.功能贮存和复制DNA,合成和向细胞转运RNA;形成细胞质的核糖体亚单位;控制植物体的遗传性状,通过指导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而调节控制细胞的发育。

Ⅴ、植物细胞的繁殖(一)无丝分裂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

分裂时,核仁先分裂为两部分,接着细胞核拉长,中间凹陷,最后缢断为两个新核,同时细胞质也分裂为两部分,并在中间产生新的细胞器,形成两个新细胞。

(二)有丝分裂1.概念也称间接分裂,是植物营养细胞最普遍的一种分裂方式,由于分裂过程中有纺锤丝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2.过程有丝分裂过程比较复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划分为下述五个时期。

间期:细胞核变大,染色质呈染色丝,出现RNA的合成和DNA的复制,同时蓄积细胞分裂所必需的原料和能量。

前期:染色丝变成染色体,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锤丝。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有规律地排列在细胞中部的赤道板上,形成纺锤体。

后期:染色单体从着丝点处断开,纺锤丝收缩,将染色单体分别拉向细胞两极。

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丝,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质一分为二,纺锤丝收缩集结于赤道板上并形成细胞板,接着产生初生壁,形成两个新细胞。

3.意义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同,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因此,每一子细胞就有着和母细胞同样的遗传性,从而使代和亲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三)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有丝分裂基本相似。

所不同的是,减数分裂包括了连续两次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这样,一个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以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因此,这种分裂叫做减数分裂。

相关主题